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建材探索从“量本利”转变到“价本利”

(2012-03-20 11:13:03)
标签:

联合重组

宋志平

中国建材

量本利

价本利

系统优化

内生式成长

产量增加

分类: 公司研究

    过去水泥行业的盈利模式,基本是建立在市场短缺上,产量可以无限制增加。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有一个精典的盈利模型,叫“量本利”,即随着量的增加,可以减少单位成本里的固定费用,进而达到降低成本取得利润的效果。所谓的薄利多销就是从这说起的。

  但是现在包括水泥产业在内,中国很多产业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后,产品大量的积压,再进行产量增加不但不能摊低固定费用,还将增加变动成本,流动资金也随之紧张。

  中国建材探索从“量本利”转变到“价本利”,即在以销定产的大思路下,首先确保一个合理的产品价格,加上降低成本,以此取得利润,而不是靠盲目增产。

  在过剩经济和饱和市场的情况下,在量不能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建材实践了新的成长方式和盈利模式——成长方式是区域化战略,把水泥企业联合起来,而不去建新线,加增量;盈利模式不再着眼于量的增加,而是着眼于稳定价格,然后降低成本来取得效益。

 

    去年,钢铁和玻璃行业全行业亏损,但同属于大宗建材的水泥行业赚了钱,而且水泥行业获得了建材行业70%的利润。在水泥行业的利润中,70%是在中国建材集团主导市场区域内取得的。

    现在我国不少行业,和水泥产业类似,面临的都是系统优化的问题。中国建材在水泥行业联合重组的经验,也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借鉴。

  内生式成长是企业经典的成长方式,主张企业把自有的资源做到最大的发挥。但在今天这个眼睛向内过剩经济、高度饱和的市场里,光考虑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考虑系统,必须考虑系统的最大优化。一个大企业,一定是在资源集中和优化的过程中来壮大的,这也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环境变了,企业的成长方式也必须改变。

 

    今天来看,在很多行业里,联合重组比内生式成长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过剩经济中,联合重组是以市场占有率为出发点,自生式成长则致力于新建增量,扩大规模,会以恶性竞争作代价。

  从风险角度看,现在以存量优化为目标的联合重组,比增加产量的新建式扩张要安全得多,因为在高度过剩和饱和的经济情况下,联合重组成功的概率在增大,从过去大概25%的成功率,到了现在的50%左右。

  通过联合重组,企业不仅得到了资源,还融合了竞争对手。市场带来的协同效应大过了联合重组中的整合成本,所以成功的把握越来越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