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呼吸支撑着生命。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极重视呼吸的训练。他们认为,善养生者,应当首先调节好日常呼吸,让大自然的清新之气透达全身。然而这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养生家还应当开启丹田呼吸、开启体呼吸,由此而呼吸真气,超越自然寿命的局限。最被现代人忽视的呼吸,在古人那里,发展成了一门词息导气的大学问。
古人认为,呼吸的气息有四种形态:一为风,二为喘,三为气,四为息。有声为风,无音为气,出入为息,气不畅为喘。在入静时,“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只有“气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同时胸腹开合依旧的息,才最有益于健康与长寿。
善养生者,呼吸真气
深、长、柔、细,微弱而绵绵不绝的呼吸,最宜于养生。此时,将一根羽毛放在鼻孔前,“鸿毛可以不动”。人们日常的呼吸大约在每分钟24次左右之间,而入静后深长柔细的呼吸减为每分钟1~2次。要想把日常呼吸调为体呼吸,需要一个锻炼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操作中,要以“勿忘勿助”为准则,既要主动去调整呼吸,又不可故意憋气,勉强去做。一定顺其自然。练功入静过程中出现的胸闷、头晕、劳累等不适,多与呼吸气息的操作不当有关。
入静呼吸形式的高级形态是“胎息”,即体呼吸。胎息有两种解释,一是气息自脐中出入,如古人所说:“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如在胞胎中,故日胎息。”古人指出胎息是为了在呼吸形式上返老还童,他们认为胎中的婴儿是以脐呼吸的。《摄生三要》中说:“人在胎中不以口鼻呼吸,惟脐带系于母之仔脉.任脉通于肺,肺通于鼻,故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气皆于脐上往来。”胎息的第二种解释是体呼吸,即遍身皮肤呼吸,毫毛呼吸。此时肺呼吸已近停止。如《苏沈良方》中说:“一息自往,不出不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已来。”胎息的两种解释或可以看作是它的两阶段或两种形式,前者是初步的,后者是从前者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唯有到达体呼吸阶段,人体才可以自如地采纳天地日月星辰精华
之气,因此,古代养生家将体呼吸称为真息。
从人们日常的自然呼吸过渡到胎息需要一个锻炼过程,这个过程的操作大体可分为三个依次进行的阶段,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体呼吸。
导引胸式呼吸向下发展
入静呼吸操作的第一步,即是将自然的胸部呼吸向深、长、柔、细的方向引导,在气息操作中已经谈过,其操作的准则是要用意不用力。但在呼吸形式操作最初的时候,完全不用力难以做到,可以以意为主,稍稍用一点力。用力到何种程度为恰到好处呢?如古人所说:不涩不滑,即使出入的气息通自如而又稍有约束。
待胸中的气息出入调匀之后,就可以引导气息向下发展,从胸式呼吸逐步转为腹式呼吸。这个转变不可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一般可采用分段下降的方法,例如先下降到心窝部膻中穴处,待此处气感充实了,气息出入稳定了,再向下延伸到脐部,最后到达丹田。在此气息逐步下降的过程中,胸式呼吸可能先过渡为胸腹式混合呼吸,此时的呼吸胸部和腹部均有起伏。
在胸式呼吸向腹式呼吸过渡的阶段,由于呼吸尚浅,呼吸气息的深、长、柔、细都是相当有限的,不可过高要求。呼吸只有深才可能长,而长才能更柔更细。这一阶段的呼吸操作,只要能做到节奏平稳,气息调匀且逐渐下降就可以了。
发现腹式呼吸的支点
腹式呼吸时可见腹部起伏。它可以分为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两种。顺腹式呼吸是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缩回。逆腹式呼吸与此相反,吸气时腹部回缩,呼气时腹部膨出。一般从胸式呼吸逐渐过渡到腹式呼吸,都是过渡到顺腹式呼吸。故逆腹式呼吸的操作常需经过专门训练,难度较顺腹式呼吸大一些。就入静的目的来说,不必去专门选择腹式呼吸的顺逆,—只要是自然的循序渐进形成的,无论顺逆均可。
在强调排出体内浊气时要多做逆腹式呼吸,因为逆腹式呼吸对振奋内气的运行更为有利。例如运气行小周天时,常以逆腹式呼吸法,吸时内气上行百会,呼时下行丹田。训练逆腹式呼吸法可从一开始就着重注意呼气,而不去理会吸气,意念在呼气时引内气下行,聚于丹田。久而久之,呼气时腹部充实膨起,吸气时则放松缩回。
无论是训练顺腹式呼吸还是是逆腹式呼吸,操作中都切忌故意挺肚子。腹部的膨起或回缩是气息吐纳自然形成的,不必人为造作。操作时只在吐纳上下功夫即可,腹部只是配合。纳气深而多时,腹部自然膨起,而随着腹壁回缩的压力,气息也自然排出。
初形成腹式呼吸时,往往觉得整个腹部都在呼吸,如胸式呼吸时整个肺叶都在舒缩一样。渐渐地,随着气息调整原深、长、柔、细,就会有一个比较局限和明确的呼吸支点形成。这个点就是腹壁膨出后回缩时,四周压力向内聚点的中心点。于是,以后吸气便入此点,呼气从此点出。这个点便是丹田。这个点的呼吸便是丹田呼吸。因此。丹田呼吸是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丹田是在脐内三寸,所以丹田呼吸也就是脐呼吸,即胎息的初级形式。
严格意义上,形成腹式呼吸且有了明确的呼吸波动支点,即丹田呼吸形成之后,入静的调息操作才刚刚开始。胸式呼吸的操作是为了形成丹田呼吸。我们知道,入静要求的高级呼吸形式是胎息,而丹田呼吸是进入胎息的开始。
让呼吸在丹田生根
要将丹田呼吸操作至深、长、柔、细需要持久的功夫。第一步是要丹田这个呼吸支点稳住,使呼吸真正在丹田生根。然后再充实丹田,使丹田的气感渐渐加强,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丹田逐渐充实的过程中,它的范围可能有所增大,例如最初丹田呼吸支点只有豆粒大,以后可能增至枣大甚至鸡蛋大。这既与功力的深浅有关,也与各人生活条件不同有关,不必强求一律。丹田呼吸怎样才算真正确立起来了呢?那是在丹田气机已经充实发动,丹田呼吸已经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时候,此时呼吸不必再用意识将气息送人或引出丹田,丹田已完全自主地把握呼吸波动节律了。丹田开则气人肺部为吸,丹田合则气出肺部为呼,不需要有意识对它进行操作了。当对丹田的开合有了体会之后,腹部的膨出和回缩遂渐趋于平息,运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已无外在的起伏感觉。此时呼吸的深、长、柔、细已经形成,已达出入绵绵的境界。呼吸自然婉转,没有间断停顿和转折的痕迹。有的书称这种呼吸为“潜呼吸”。达到了这种潜呼吸阶段的腹式呼吸,便可以向
胎息过渡了。
启动体呼吸
体呼吸的意境是周身毛孔开合,内外浑然一体。这里的胎息指体呼吸,而不是指脐呼吸。脐呼吸作为胎息的初级阶段,与丹田呼吸是相等或相当的。故以上介绍丹田呼吸时,胎息的初级阶段即已经开始了。这里谈的是胎息的高级阶段。
体呼吸或毫毛呼吸与胸式呼吸及腹式呼吸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呼吸的通道在主观感觉上不再经过口鼻。胸式呼吸及腹式呼吸,包括丹田呼吸,尽管呼吸的支点变了,但气息的出入还都要经过口鼻。体呼吸就不同了,它要求气息从遍身毛孔出入,避免使用口鼻。体呼吸最初形成时,呼吸的支点还可以保留在丹田,但气息是通过周身毛孔直接向丹田聚散,不再经过口鼻。在主观感觉上,感觉周身毛孔开合,气息往来其间,而口鼻已无气息出入了。
气息自口鼻出入向自遍身毫毛出入的转化是如何完成的呢?原来,在潜呼吸的基础上,一方面,口鼻出入的气息越来越弱,渐至似有似无,时有时无,趋于停止;另一方面:随着丹田气感的充实,内气向周身弥散,整体的气感已经形成,且有弥散出体外与外界大气融为一体的趋势。渐渐的,终于气息自口鼻的出入近于停止了,而气息自毛孔与外界的交换成为自然,体呼吸就此形成。在操作的时候,只要不断加强丹田的气感,它自会向周身、向体外弥散,而口鼻出入的气息也自会逐渐减弱,顺此一增一减的趋势因势利导,体呼吸的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刚才提到,体呼吸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可以丹田为呼吸支点。此时主观感觉上周身的其它部位似乎已不存在,身内身外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仿佛天地间只有丹田这一点存在,它在微微地开合,除此之外,一切都渺渺茫茫,恍恍惚惚。体呼吸进一步发展,则丹田这一点也将逐渐消失,只觉得内外浑然一体,都是连成一片的气,丹田的开合已经全无,身体好象完全气化了,主观感觉上无所谓什么呼吸了。仿佛内外都是气,均融为一体了,还交换什么呢?这便是混沌,便是天人合一。
从上面的叙述也可以看出,调息的高层次,与调心的高层次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意和气此时已经合二而一,共同构成了人静的高级阶段。调息和调心的操作大都同步,故要时时注意它们的协调性。头脑中满是杂念时呼吸不容易深、长、柔、细,更不用说胎息了;而呼哧带喘的呼吸也决不可能与恬詹虚元的心境同时出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