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的人性游戏
(2013-02-02 22:19:40)前两天看了《闪灵》,在自己房间的一方狭小天地里,把门关上,灯也关上,抱着一个抱枕坐在屏幕前。眼睛一动不动,大气都不敢出地把整部电影一口气看完。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是真的好,从整体气氛的把握到配乐都堪称完美,不愧是恐怖片中的经典。普通的恐怖电影是让人看的时候心惊肉跳,然而看完了,几天之后,想起来也是平淡如水。然而这部电影不一样,不管过多久,看多少遍,想起来时也依然有那种仿佛窒息的感觉。它令人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恐惧,而且巧妙的留白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准确的说,一部真正好的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会只是一次畅快淋漓的观影,更应该带给我们更深奥的问题让我们思考。斯蒂芬.金的电影无一例外的做到了这一点。即使《闪灵》的电影版对比小说有很大的改动,但整体架构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并不阻碍我们思考。
我个人是很敬仰斯蒂芬.金的,在看完《闪灵》后的那天晚上我和朋友聊天,我对她说:“我最敬佩的是,在他的创作生涯里,他仿佛一直在追求什么东西,我无法确切的形容,但我想,用‘人性的底线’这个词来说差不多。”
斯蒂芬.金一共有四部小说被搬上荧幕后声名大噪,这四部电影都是我的心头好。从《闪灵》到《迷雾》,这四部电影可以架起他整个创作生涯。而这四部电影,显然,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那就是:究竟什么能够完全、彻底的摧毁一个人?
在《闪灵》里,完全的封闭、孤独以及妻子的不理解摧毁了他的神经,就像那个令我心里发凉的镜头一样:原来一个个深夜里,杰克独自在大厅里打在一沓一沓纸上的只有一句话‘All work and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娱乐,杰克变成了一个傻瓜)’而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主角,而是Brook,那个因为无法适应几十年后监狱外的环境而上吊自杀的和蔼的老人。漫长的、没有自由的、被监禁的监狱生活已经成为他所习惯的生活,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从某种意义上说,Brook身上那种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的机制已经被监狱生涯磨损摧毁了,于是,他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绿色奇迹》里,约翰的平和与孩童般的敏感打动了冷杉监狱里冷酷的人,但是就算他的特殊能力拯救了所有人,还是逃不过走向死亡的结局。而在《迷雾》中,对浓雾中未知的恐惧以及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摧毁了那么多人的信念,人性中的恶一览无遗。每一部,都在挑战我们的底线:如果换成是自己,我们能接受到哪里?
我想,任何人都是有底线的,一旦触碰了这个底线,人就会被摧毁,就像一个被打碎的花瓶一样无可挽回。古老中国,孟子有“性善说”,荀子有“性恶说”,我一直相信的是性恶说,人是由野兽进化而来,所以体内该是有着野兽一般嗜血冷酷的本能。《迷雾》中无疑展现得很好。
大多数人是脆弱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个无坚不摧的英雄。斯蒂芬.金的小说里从来缺少这种人,在《迷雾》里,我们以为男主角会是这样的人,他没有被怪兽吓倒,没有被神婆迷惑,而且逃离了超市。就在电影接近尾声,我们以为终于要完美收官的时候,斯蒂芬.金和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男主角以为必死无疑,打死了那对老夫妇和自己的儿子,却发现救援的部队在不大一会儿之后就赶到了。
这无疑是一个让人抓狂的结局,然而,我十分欣赏。那种类似于《我是传奇》里“好莱坞式个人主义英雄”的戏码已经看得太多,已经接近审美疲劳。《迷雾》无疑是对这种想法的讽刺,我们以为的英雄其实也不过是个空架子,没有了怪兽也没有了与他对抗的人,他甚至无法多撑一会儿,甚至穷途末路时也不忘绅士一把把“死的权利”让给别人。人性绝对是有弱点有软肋的,人怎么可能没有底线呢。斯蒂芬.金和德拉邦特无疑联手跟我们玩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游戏,而我们无一例外的惨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