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位扬州女子,独处异乡,在北京的传媒行业里闯荡得风生水起。她,就是资深记者、作家高蓓。本期“人物”专栏,带你探访高蓓的传奇世界。
高蓓简介:
扬州人,资深记者、作家。
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唯一以报道全球杰出人物为重点的大型新闻半月刊《中华英才》特稿部主任;CCTV东方之子特邀策划;作品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等多处。现为北京写家文学院特邀作家;北京《美术家》周刊副主编;时尚刊物《魅力中国》副主编
。
http://s12/bmiddle/73fdf38ana35ae6cdc49b&690
纤手为英才剪影
——读高蓓作品集《走向卓越》
撰文_丁家桐
读了高蓓感情纤细的散文,又睹倩影,北方壮士总是认定这是“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江南才女,属于玲珑婉约一脉。但是,有心人细读她近日问世的《走向卓越》,便会明白她的性格中还有另一面:刚强而执着。她是一个敢于冒险的多梦的女子,总是憧憬于生活中出现童话色彩,牺牲了许多年轻女子往往不肯舍弃的东西,不安于“幽居在空谷”,闯进都城,闯进千山万壑的不毛之地,访问一个又一个中华英杰,探索他们藏之心灵深处的成功奥秘。
她这些年访问的人,有季羡林、厉以宁、潘家铮、蒋树声、汪曾祺、余光中……一长串使人眩目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当今文明世界的栋梁之材,开始我以为她的“走向卓越”便是指她接近这些卓越人物,等到读罢全书掩卷深思时,才明白另有深意。努力在走向卓越的还有一个人,一个女子:她在追求卓越,不断追求卓越的作品、人生的卓越,她在不断地为卓越付出再付出。
人们并不是对于季羡林、对于厉以宁一类人物完全陌生,只是读了这本书,经过纤纤玉手的剪影,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对这些熟悉的人加深了理解。才女有别于才子,准备充分、思考缜密的女人的作品,也总是和粗线条男士写的东西存在区别。高蓓在采访前总是作精心准备。她所访问的经济学家、水利专家、电力专家、医疗专家、导弹专家、翻译大家、文学大家,都是当今某一领域的顶尖人物,高蓓争取到半小时、一小时的访问时间,为使访问深入些、再深入些,她要使自己具备她所陌生的相关学科的诸多知识,熟悉诸多情况,收集资料、网上搜索、阅读书籍,甚至要拜访若干人士。这样,才不至于使彼此的沟通限于浅层,她的富于见解的问题才能如一把投锁的钥匙,把对方思维秘奥的魔盒打开,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样的访问往往能使受访者意犹未尽地自然地延伸内容,以至于有兴趣接受再度访问。
成功的采访者,精彩之处往往在于生动的细节。一个成功者可能接受100个记者的访问,出现100篇访问记,而第100篇特写的出彩之处在于捕捉了前面99个人忽略了的细节。高蓓写南京大学校长,注意他办公室的那顶发黄的草帽,注意骑了22年的旧自行车,这样便准确地勾画了这位华夏博士班头人物的面影;她写一个“医疗巨舰”的首脑,他在16楼办公,她注意他每天上班不乘电梯,而是一步一步地攀登,描写这些便传递了这位医界大腕坚强意志的信息。她写一位空空导弹专家,一锤定音的人物,她不写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着意渲染苦战四个月的最后一个不眠之夜。试验前夕,他仔细地检查产品的每一个部件,回顾工作历程的每一个步骤,确保万无一失,直到清晨靶试首发成功,万众欢呼之际,他才有了疲倦的感觉。捕捉细节,需要慧心慧眼,这方面的通病,往往是臆造。高蓓属于又一类记者,她依靠自己在采访中诚实的努力去感动读者。
说到感动,特写中的访问者营造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特写与散文不同,但二者又未必能截然分开,若干古典佳作,记人记事,喜怒哀乐熔铸于中,屡见不鲜。在这方面,善写散文的高蓓更属强项。她三度记与汪曾祺的晤面,说来巧合,时在汪曾祺生命尽头的最后一个健康的中午。这天晚上,老人发病入院,4日后撒手人寰。她捕捉了老人当日的和蔼、殷勤、允诺、调侃,记述了他的绘画、书法、炸酱面、几碟凉菜……她说,老人的目光温和而剔透,老人的声音洪亮而苍老,老人的文字诚实而温暖,老人的作品,流动着禅的血脉,抚慰着焦躁不安的世人……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数日前,江淮古城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意外地,风雪中高蓓着红装,飘然而至。她访问了这么多中华英才,我便访问她。我关心的是她为什么不安于位,远走高飞,吃这么多的苦,受这么多的累。大约是汪曾祺的禅味影响了她吧,她淡淡地说,经常接触卓越的人,自己才有可能逐渐卓越;经常亲近崇高的人,自己也才有可能变得崇高。主客默然许久,窗外雪花漫天飞舞,空气清冽,屋子里也明亮许多。
http://s7/bmiddle/73fdf38ana35aed8b8856&690
在玫瑰之上独舞
——作家高蓓印象
撰文_翟良
我突然发现自己想用一个晚上去写一个作家的旅程,竟显得仓促而无力,写作家高蓓需要更多的时间。
高蓓的名字很多人一直认为是她作品风格的代言,朴素而高贵,这个名字也很容易让人与高处一支锁春寒的花朵联系在一起。高蓓的确是这样一朵长在高处的花,开得婉丽、柔情、高雅。
当美丽与智慧打造的非凡气质的她轻盈地坐在我的对面时,我看到对面是一本卓越的书,封面的颜色就像她身穿的端庄而典雅的上衣。我不再怀疑作家高蓓是一个用灵魂行走的女人,她今生用灵魂触摸不幸、阳光和感动,相信所有的夜都为她执著的旅行照亮。从南到北的心灵漫游一直是高蓓写作之路上的神话和传奇,她的文字、她的容貌、她的情感、她的游历都是这个神话和传奇的组成部分。
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别人认识高蓓的作品总是从她的容貌说起。我不知道高贵、美丽的容貌是否影响了她的作品,我甚至毫无逻辑地在想,如果作家不这么美,她的生活、她的作品会不会完全不一样?也许美貌与写作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当美貌与几十万厚重的文字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我确信我的感觉。
作家是一个穿越婚姻和情感的女人,一件行囊、一架相机、一支派克笔、几本喜爱的书是她这些年孤独而温暖旅程中的全部家当。一个穿越婚姻和情感打扰的女人,从头到尾都像刚被晨光洗过一样,她的行走与自己有关,尽管一路跌跌撞撞,却飘逸的一如湖边舞蹈的芦苇。很多人都看到了她那些行走在阳光里的影子,一张微微抬起的气质的面颊、一丝橘红色的安静的微笑、一个不经意间素雅的回眸,让每颗绝望的心灵突然间闻到了阳光的味道,让他们蜡黄的身体重重地染上了绿色,他们有了更为深刻地呼吸,他们的灵魂开始绿得像身边茂盛的草坪,这自然包括我。
我不能想象,一个美丽的单身女人是如何带着幼女在北京撑过了那段获得自由却又十分黑暗的时光,我想这种坚强与乐观不能被我们简单地理解为韧性的母性,除了母性还有一个母亲年轻的梦想让一个扬州女子行走的力量坚不可摧。在初来京城的招待所里,从外地采访回京的作家为女儿的校服上绣一个个毛茸茸的名字,来来去去的宿客都被这个漂亮的女记者的温情所感动,她们都争着帮作家绣孩子毛茸茸的名字。作家在给我讲这段记忆的时候,潮湿的眼睛不得不依赖于一张洁白的面纸,我相信这是母性温柔的眼泪,而不是某个痛苦的溢出,而此刻的温柔不代表软弱而更显示韧性。
高蓓的坚韧的气质也源于两次手术和漫长的不见阳光的日子。作家在散文《写给女儿》中用震颤的语言讲述那段与死亡擦肩而过的记忆。误诊,这个带有脑残的字眼总离一把愚蠢的手术刀很近,作家的呼吸被误诊的大夫用尖锐的刀切割的支离破碎,呼吸越来越微弱,在无影灯下像一根枯黄的草。谈起这段经历,作家表情沉重但没有痛苦,她说那段死亡的经历让她发现了生活的美,在以后的艰辛地漂泊中,她学会了享受这种残忍和不幸,学会了用微笑收藏这种残忍和不幸,因为只有绝望地挣扎才能长出与风更近的脚步。
作家说人生犹如一段漫长的旅程,有些人喜欢停留在某个地方,而我是喜欢出发看风景的人,我总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能看见更多精彩的风景、结识更多有境界的人,来充实自己的人生。每读作家作品集《走向卓越》封底这段文字,我都会联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穿素色风衣长发飘逸的作家背着轻轻的行囊,走在一个采访归来的黄昏,站成一桢坚韧的剪影……
高蓓四处游历和稍作停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在她身上转换得特别自然,她的身上有漂泊的气息,也有家常的味道,融合在一起,让人看了就像在读一部深邃而又清澈的作品。
在多年的漂泊里,作家从写着浪漫古典的诗到写着浓郁的散文和厚重的报告文学,高蓓的思维从一间浪漫的木屋走来,越走越通脱睿智、机俏漂亮,就像作家端庄、美丽的容貌。我很喜欢作家高蓓的散文,朴素、理性、浓郁、灵悟,不见丝毫刻意而为的匠艺,从她的对生活的不经意的一瞥中,我们能颖悟到人生的痛苦与虚空、完美与幸福。
有人曾说,作家是最没用的人,他们只不过用另外一种方式介入生活,在另外一个层面观察思考。而作家高蓓在心灵的旅途中依然保有对社会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准确地说,她是带着良心上路的。作家在一次采访中,正巧遇到大批乡镇教师上访,她被教师们簇拥着坐在返回的公交上;她与教师们同睡农家旅店;她坐上教师代表的摩托车去镇政府谈判;站在媒体的立场上提出建议。一个月后,作家接到教师们的电话:“我们已经领到两个月的工资了,谢谢您!”
我们从作家的一些作品中看到了这种弥足珍贵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家散文集的字里行间,都飘荡着作家悲怜苦难、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著名作家刘鹏春在评论高蓓散文集《倾听心灵》中写到:“走在雨巷中的高蓓有时有点冷,地铁中的当代阿炳、火车上邂逅的四川娃子、瑶寨里的失学儿童,都曾使她目光濡湿、文思冷凝。在雨季中行走的她没有顾影自怜,她总是随处可以触见普通人的伤痛。这就使她的散文多了一点生命的沉重。”在我看来,作家在坚强骨傲地行走的同时,她的灵魂却长着一对忧郁的翅膀,她在风中、雨中、雪中,在星空下,在农人的院落里,在烤玉米的炭火旁,倾听生命最原始的悸动。
倾听生命的灵魂,就是从平庸和麻木中脱颖而出的高贵的灵魂。
谈到婚姻与情感,作家说那已经是很遥远的事,随后露出安静而洁白的微笑,笑容淡淡却很温婉。在作家的记忆里,那段短暂而痛苦的婚姻已枯萎成一根槐枝,最终被深深地埋进僵硬的泥土。多少年来,作家在婚姻与情感之外孤独而美丽的行走,脚步从容而坚定,也许这样自由、真实、丰盈的行走给予了作家第二次生命,从此生命里开着艳阳、芬芳的花朵。当一段不幸的婚姻与一个纠缠文字的女人彻底脱臼的时候,这个女人真实而美丽的行走,比起那些貌合神离而毫无爱意的婚姻中的女人似乎幸运很多。作家说,她也时常咀嚼孤独,但这与离开那段感情毫无关系,人是孤独与快乐的结合体,孤独感永远都会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
“一个人如果他的行为由于种种因素,不能够自由,那么他的心灵应该是自由的。他选择读书,读那些凝聚了人类智慧和经验的文字,和那些高贵的心灵对话,完善自己的人生,这是很美的享受。”(高蓓语)与其他女性不同的是,作家正是用读书、写书的时间狠狠地掩埋孤独与痛苦,因为有书这一厮守的情人,她没有摔倒在地,也未曾有独自抚摸伤口的经历,她最终走出了自己、找到了自己。
作家高蓓是一个被时光恩宠的女人,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却依然散发着年轻与柔美。她的智慧、美丽、乐观、诗意、生命,在独立和自尊中得以生长与绵延,而这样的拥有自信和优雅的女人,会赢得意想不到的尊重,甚至爱情。
我想,磨难亦或不幸在带给一个女人痛苦的同时,同样给了一个女人坚强与美丽,也同样给了一个女人在玫瑰之上独舞的翅膀与衣裙……
http://s10/bmiddle/73fdf38an76bc4b8bb369&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