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大山人(朱耷)行书题画诗

(2012-06-04 20:23:04)
标签:

八大山人

朱耷

原装挂轴

上海博物馆

上博

清代画家

书法家

法书

文化

分类: 二玄社书画品鉴

http://s13/middle/73fc3afct79c3acd72f0c&690

http://s16/middle/73fc3afct79c3accfed8f&690

http://s3/middle/73fc3afct79c3acddb812&690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仿真複制藝術品

日本二玄社出品)

清  八大山人(朱耷)  行书题画诗 

作品編號:SR5   

定價:3400元

尺寸:纵200CM  横62.8CM 

纸本 墨 挂軸

現藏上海博物馆

电话:15801661006

 

作者简介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削发为僧,取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朱耷,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朱耷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八大山人书法成就颇高,但被画名所掩,注目者不多。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 八大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藏巧于拙,笔涩生朴,此中真义必临习日久才能有所悟。简而言之,是用篆书的笔法去写行草书,与《天发神恰似□碑》以隶笔写篆书一样异曲同工。八大山人在中年时各体书风全貌的,莫过于《个山小像》中八大的自题了。他以篆、隶、章草、行、真等六体书之,其功力之深,罕与伦比,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 八大去世前夕,书法艺术水平达到顶峰,草书不再怪伟。如八十岁写的《行书四箴》、《般若波罗蜜心经》、《仕宦而至帖》(即《昼锦堂 记》帖),平淡天成,丝毫不加修饰,静穆而单纯,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高僧书法大致如是。近人得其精髓者只弘一法师一人。近人研究八大书法,追其师承渊源众说纷纭。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宠等等,终如寻其书画师承,至今无一定论一样。据王方宇先生考证,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

 

作品简介

    吾国之题画诗由来已久,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唐时即盛,以降不衰。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八大山人的这副题画译文为:“ 汉去升平乐,柏梁台上人。六花谁受简,七字总宜春。”
    汉,指前汉。刘邦(高祖)建。公元前206-公元7年。去,指过去,逝去。升平:太平。汉•应劭《风俗通》正失教帝:“治天下,致升平。”《汉书•梅福传》:“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注:“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诗人此处指汉武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极盛时期。

    柏梁台:汉时台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长安故城内。《三辅黄图》五台谢:“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常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太初中台灾。”《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起柏梁台引起服虔,谓以百头梁作台而名。

    人:指晋武帝。(236-290)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长子。又称晋王,世祖。昭死,嗣为晋王,后废魏称帝。都洛阳。时蜀已先来,遂大举伐吴,统一全国,结束汉末以来的纷乱局面。临于曹魏的孤立而亡,在封宗室,使居要地,又尽支卅郡的守备。即位初,颇有俭德,后以天下无事,渐放纵。故遂有“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的祸根。在位二十六年。见《晋书•武帝记》。

    六花:指雪,雪花。凡草木花多五出,唯雪花六出。《事物异名录》即称雪花为“六花”“六出花”。唐•贾岛《寄令狐相公》诗: “自著衣偏暧,谁忧雪六花。”宋•梅尧臣《宛陵集•十五日雪》三首之一:“寒令夺春令,六花侵百花。”

    简:谏诤之称,曰简。如《左传•成八年》:“犹之未远,是用大简。”注曰:“简谏净”。此指《世说新语》中刘劭进谏替庾翼作解释为:“上扇以好不以新”七字而言。
七字:此有二指,其一,指刘劭的谏诤七字“上扇以好不以新。”其二,指汉武帝在柏梁台诏群臣和诗,“以能七言诗者,乃得上”
的七言诗。

    宜:合适,相称。如《周易•泰卦》:“辅天地之宜。”《礼记•王制》:“齐其政易其宜”。
此幅行书系黩画幅풊。貒舒的运笔,婉���自然,亮而不浮华,通幅给人以洒脱飘逸之感,显示八大山人的真本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