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论九龙璧切底山

(2017-02-21 11:18:04)
分类: 赏石寻道

福建 王天然   文章源自:阿拉善001奇石网http://001qishi.com/news/details.aspx?id=200

九龙璧切底山无疑是九龙璧石,也是全国观赏石中最精彩、最富有特色和颇有争议的一族。如何正确待之,不仅关乎其“命运和前途”,更关乎一些赏石观的发展。笔者经多年揣摩,有些心得,现冒昧提出,以求教同道.

一、关于山形景观石

台湾赏石界有一句话叫做:“玩石始于山形而终于山形”。我以为此乃经典之语,估计是玩石行家走过不少弯路后的经验教训之总结。人生于世,何以为托?大地也,而山是大地的脊梁!其雄伟阳刚,奇绝变化在给人惊叹的同时常赋予人们无穷的遐想和力量,所以古往今来游历名山大川便成了世人最高享受之一。中华大地广袤无垠,江山如此多娇: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秀美的峨眉山、幽雅的雁荡山,以云海、怪石、奇松、温泉著称的黄山,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这一切曾引得天下众多文人骚客吟诗咏唱,直抒胸臆,留下了诸如“诗圣”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等千古绝唱。其实,赏石之风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因为赏石本身就是一种缩景艺术,是人们缩短与大自然对话和交流的一种表征,唐朝诗人白居易(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赏石理论家)在《太湖石记》中指出:“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尔见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可见,赏石就是满足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神游其间,享受登山临水之乐趣。清代梁九图在《十二石斋纪略》中称:“有客人来,见我整日摩挲抚弄奇石,若有所得,甚是奇怪,我便答道:我这石头,具备峰峦、陂塘、溪涧、瀑布、峻坂、峭壁、岩壑、磴道诸体,湖光胜概,毕在目前。我可以省却登蹑之劳,极遨游之趣,其乐就在其中啊!”故历史上藏石大家皆特别珍爱山形石,如杜甫珍藏奇峰突兀、意境幽远的“小祝融”;南唐李后主藏两方研山“经长逾尺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引两阜陂陀”为稀世珍宝;苏东坡藏有“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的“仇池石”;赵孟俯夫妇藏有灵璧石“香山”一座……正是受唐宋文化的影响,日本至今所称的“水石”在狭义概念上也是指山川景观石。综上所述,我认为玩石的最高境界当属山形景观石。至于说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禅石”,只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孔子曰:“仁者乐山”智也!信也!

二、关于九龙璧切底山

 

九龙璧切底山“玉屏山”(H55cm) (陈臻 藏)

既然山形景观石如此“好玩”,石友们趋之若骛自是必然,在这种情况下,九龙璧切底山受到青睐而名声雀起、身价不蜚便也不足为奇了。《上海石报》主编俞莹先生对九龙璧切底山有这样一段评价:“其形态之奇崛、变化之合理,与大自然是非常接近的,所谓远取期、近取其质,九龙璧山形切底石的势与质,比起其他石种来得更为真切和突出。”正所谓旁观者清,我认为此话也说得很实在,各位石友只要不持门户之见,稍作比较便可知之。应该说九龙璧切底山,除了有挨一“刀”的缺憾之外,其余各方面都是相当优秀的,它具备了以下优势:

()副真。无论远山、近山、连山、孤峰、双峰、叠峰、剑山、仙境、海岛、港湾、悬崖、洞门、瀑布等,九龙璧切底山都有很好的表现,其山峰、山脊、山坡、山脚诸要素往往搭配得无比和谐,仿佛就是大自然的缩景。

()大气。山无定势,神州大地上的名山大川有的雄浑,有的婉约,千姿百态,常令人兴奋不已,留连忘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们都有自己突出的个性:如五岳中泰山如坐、华底山、气势磅礴,可将五岳等名山大川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然而然地呈现出雄、秀、幽的意境,令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界鬼斧神工。

()质坚。九龙璧硬度在摩氏7度左右,结构致密,韧度适中,经过长时间的冲刷、搬运、磨洗、水镀、曝晒形成了奇绝变幻的造型,加上石皮好,玉质感强,比起其它石种来更不容易做手造假或断裂破碎。

()色古。应该说,各石种中都有较好的山形石,然而,有的通体碧绿、有的通体油黄、有的通体大红,美则美矣,然而世间可有此等“宝山”?惟九龙璧切底山色调高古朗润,内涵深沉而不乏宝气,非常接近自然。此外,九龙璧大多经过久浸久晒,出水后绝不褪色,经人养护,包浆渐厚,更让人喜爱。

三、关于九龙璧切底的探讨

 


石种:福建九龙璧(切底山形石)尺寸:56*22*16CM

我们知道,对于观赏石切底、加工问题的争论已逾百年,多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莫衷一是。而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九龙璧切底山近些年来才横空出世并受到广泛欢迎,这是为什么?这现象本身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任何观赏石都有人为因素。原石成为艺术品或类艺术品的必要条件就是人的姑与,人们从发现形象、确立主题、设计底座、命题展示,这一切都是所谓“天赐奇石,人赋妙意”,是人们在忠实于原石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表达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创作。美国已故的中国传统供石收藏家查理·罗森布鲁姆甚至认为:“木座是供石的一个戏剧化的装置,实际上它将石头变成了一件艺术品。”从这里可以看出:除了石头本身之外,其他一切都是人为因素强加给它的。

()切底是取材的必要手段。自古以来与山脉相连的石种有锯()底的问题,如英石、太湖石等,现在宫廷保留下来的供石还有锯底的痕迹。九龙璧山形石大多体型巨大,无法整个展现,所以只能取其部分。

()切底也是提升“艺术性”的一种创作。在需要切底的情况下,怎么切?切多少?关系重大。这如同人们选择奇石的观赏面,确定一定的角度做底座一样,有个鉴赏和创作的过程,切得好确实能够提升其“艺术性”,有时切得好,一方奇石甚至可以被切成两座绝妙的山峰。

()切底是保证展示效果的需要。被切的九龙璧底部,并不作为观赏面,而仅仅起稳底作用,从观赏者的角度看,其石同原石并无不同,所看到的各个角度全是纯天然的大自然造化。倘若这也不行,那么,那些需要剖岩加工(打磨)整个观赏面的奇石如:云石、彩霞石、草花石菊花石、梅花石、牡丹石等又将如何在研然奇石中立足?

()要允许白璧有微瑕。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白璧有微瑕便弃之不要。应该承认切底本身是种缺憾,不应去提倡,但作为山形石九龙璧又是那么优秀,两相抵消,优点还是那么突出,故深受人们的喜爱,哲学家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此,我认为赏石界应抱着宽容的态度坦然地接受它。

()九龙璧切底并不破坏资源。反对切底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切底必将破坏资源。对别的石种我不也妄言,但九龙璧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九龙璧学名“条带状钙质角岩”,当地称之为“华安玉”,其质地细腻坚硬,色彩鲜艳,纹理清晰,抛光后这度可达100度,自古有“绿云”、“绿玛瑙”之美称,是目前我国独特的高级玉材,具有大理石达不到的质地细腻、硬度高、耐磨、耐腐蚀等优点,用此玉加工的各种工艺品已远销海内外,国家经贸委、国土资源部、福建省政府门口设置的石狮,都采用了华安玉狮,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心切底所剩部分,无论大小,都可以作为加工工艺品之材料,有的石农自己就加工成石桌、石凳颇受欢迎。故在这方面九龙璧同其它石种又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四、切底的原则

纵观以上所述,切底应属于“可以容忍的缺点”。既然是缺点,那么一切能不切的,应尽量不切。确实需要切底的,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是“只切一刀”。只可在底部或背部切一刀,切底的上部是观赏面,切背的属于悬挂式展示。

二是“只隐不露”。凡是有剖面的地方,只能隐蔽,由底座包起来或置于沙盘以沙覆之,绝不可露出被观赏者直视。

三是“只减不增”。对于切底,古代有“削是可,加是不可”之训,应予遵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