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2014-01-03 08:35:15)
分类: 名家经典赏析

http://s5/mw690/0027ELsOty6EI9IyQFS84&690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艺术高峰,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古诗十九首》特别善于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寓情于事,真率而委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文温而丽,意悲而远”的艺术特色深深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

 

【关 键 词】 古诗十九首  艺术特色   抒情方式

 

     经过西汉大一统的繁盛、王莽篡权的混乱、光武中兴的回光返照,汉王朝又陷入了一个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怪圈,政治上十分黑暗。由于士族门阀制度的盛行,许多有才能的下层知识分子被排斥在仕途之外。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负笈远游,并希冀以此建立功业,步入仕途。然而,黑暗的现实将大多数人的梦想无情撕碎。他们漂泊在外,进身无门,又无脸归乡。他们大都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法遣排的忧患。《古诗十九首》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被这样一群有着远大抱负和强烈自我意识的下层文人低吟浅唱出来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对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体的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表现游子思妇的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一、多样化抒情方式

 

     委曲婉转、反复低回的抒情方式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却很少径直言之,多是委婉低回,含蓄曲折。如《迢迢牵牛星》。“全篇刻画织女望牵牛的心情,借牛女的故事写夫妇离别之感”。它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来表达一种以宇宙为背景的弥漫性的地老天荒式的爱情故事,更具一种悲怆意味。“迢迢”言路之遥远,更显出相思之深之切,有一种路遥难再见的忧患。“皎皎”既言星河月光之洁白,亦是织女貌美肤白的写照,一词双关,亦见出游子的不舍与无奈。“纤纤”“扎扎”言女劳作之貌,从“终日不成章,泣涕淋如雨”可见其因相思而无心织布,生动的刻画出女性因感情左右而无法正常工作的情态。后四句届银河之隔,抒夫妇离别的哀怨。这一水之间既有游子有家难归的苦痛与无奈,亦有思妇望眼欲穿的哀伤。全篇无一“思”字,却又无一语不渗透着作者的离情别绪。

 

    真情流露、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虽然《古诗十九首》以含蓄委婉见长,但其作品中亦不乏直抒胸臆之作。它们不再以“温柔敦厚”为己任,而是让自己蕴积已久的情感如火山般迸发。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时时流露出“真景”“真意”“真性情”。他们大胆的抒己之所想,发心之所思。以《今日良宴会》为例。“所歌咏的是听曲感心。托为阐明曲中真意,发了一番议论。议论的内容是:人生短促,富贵可乐,不必长守贫贱,枉受苦幸。这些是感慨的言语,也有自嘲的意味 ”。朱自清在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六句时也曾说:“人生既然是这般短促,自然该及时行乐,才不白活一世。富贵才能尽情欢乐,贫穷只能常苦幸,那么为什么守穷贱呢?为什么不赶快追求富贵呢?人生既然是‘奄忽若飙尘’,欢乐自当亟亟求之,富贵自当亟亟求之。他们的不平不在守道而不得时,只在守贫贱而不得富贵,这也不失其为真”。

 

    诗人由听曲而叹人生之促,以人生如寄,忽若飙尘而发出“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呐喊。他们全然不顾孔夫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要安贫乐道的教诲,对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表现出赤裸的崇拜。这更显示出其性情之真,除却了一切的虚伪和做作,人的自觉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苏醒。这种率真坦诚的内心独白,不仅不显得庸俗,恰是其可爱之处。其它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等均为诗人精诚之致,真情所露,如此率真豁直在后世亦是少见。

 

    婉转与率真、含蓄与直露相结合的复合式抒情方式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有着坎坷的人身经历,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人生的无常,命运的多舛有着切身体会。他们因宦游无成而郁积的思乡、恋亲、忧生、患失等情感十分厚重,其抒发方式也显得不拘一格。以《青青河畔草》为例。“这显然是思妇的诗,主人公便是那荡子妇,‘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是春光盛的时节,是那荡子妇楼上所见。荡子妇上楼开窗远望,望的是远人,是那行不归的荡子。她却只见远处一片草,近处一片柳。那草沿着河畔一直青下去,似乎没有尽头,也学会一直青青到浪子的所在吧……做倡家女热闹惯了,做荡子妇却只有冷冷清清的,今昔相形,更不禁身世之感。况且又是少年美貌,有是春光盛时。荡子只是游行不归,独守空床自是难的”。

 

    诗中先写春光之美,以“河、草、园、柳”之茂盛,引出妇人思春之情如这大好春光一般诱发蔓延。“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写出思妇貌美无双,而荡子却远游他方,辜负了这美貌的女郎。女郎孤芳自赏的孤寂与百无聊奈的空虚加深了她对那负心人的思念,这美貌便是一种对远行人的无言控诉。生机勃发的春光让这妙龄女郎更加的失落,她的无奈与无助只有让这美妙的春光打磨,她对荡子的怨嗔全蕴藏在这六个叠词中,婉转而缠绵。春光的明媚,思妇的娇美,是这种相思更加的深切。

 

    后两句“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是妇人相思相望而不得的闺怨。大胆而直率的流露出青春盛时,寂寞难耐的苦楚,更是对荡子无情不归的哭诉与怨怒,还是一种无可奈何,命运不济的慨叹。有人认为此二句不免放滥无耻,失性情之真。笔者以为这恰恰是其性情之真的最好例证。朱自清先生说:“这些跟《伯兮》里的女人满不一样,但别恨离愁却一样。只要真能表达出来这种女人的别恨离愁,恰到好处,歌咏是值得的。本诗和《伯兮》篇中的女主人公其实都说不到贞淫上去,两诗的作意只是怨”这个评价是十分公允的。

 

 二、比兴和写景

 

     比兴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最初运用于《诗经》,在楚辞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汉诗中就运用的更加成熟了。历来关于比兴的争论很多,笔者在此采用宋代大学者朱熹的说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行行重行行》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韩诗外传》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按:自北来,故依北风。出于南,故朝南枝,皆不忘故土也”。此处以物喻人,写出妇人对游子的深深企盼。在这企盼中有一种怨怒:物且念乡,人却无情。心中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苦楚,只好借胡马越鸟,化作点点嗔怨。

 

    《庭中有奇树》以“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起兴,由庭中之树绿叶繁花,渐而想到所思之人。欲要折花寄人,却因路遥难致,于是悲从中来,感叹别离之苦。此处“不提苦处而苦处就藏在那似乎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比兴之手法在《古诗十九首》中俯拾皆是,“以物象起兴,发端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观,抒情主人公或遇春草,或临秋风,有的眼望明月,有的耳听虫鸣,有这些具体物象引发出种种思绪。以事件起兴发端的诗篇,往往顺势推衍成一个故事”。

 

    《古诗十九首》往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心中郁结之情。《西北有高楼》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开头,极力渲染楼阁之高伟宏大,窗格之富丽堂皇,玲珑工细。通过楼之壮伟庄严来映衬歌者的凄凉与孤寂,亦是一种特立独存,知音难觅的心理象征。强化了诗人在后文对知音稀,歌者苦的感慨。

 

 三、精炼工整、朴素自然的语言

 

    《古诗十九首》中的语言浅近易懂,文温以丽,如行云流水般清畅灵动。读之如清泉濯耳,甘霖润心。“《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又是浓缩的、沉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庭中有奇树》一首八句,为十九首中最短的二首之一。“而这一首直直落落的,又似乎最浅。可是陆时雍说得好‘《古诗十九首》言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镜》)。这首诗才恰恰当得起那两句评语”。诗人以平常物平常语入诗,读之无半点艰涩之感,如春风般清新自然。诗人心中郁郁相思之情,都化作摘花思人浅近之语,言浅、意浓、情深、死重在这短短的八句诗中结合的天衣无缝。

 

 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以《凛凛岁云暮》为例。《凛凛岁云暮》的思妇因岁暮风寒想起他方远游的游子。又想而梦,梦后更想,虚实相生,情景互融。先写岁暮天寒,蝼蛄悲鸣,进而推想那游而不归的浪子是否安康,会不会将自己的被褥送给洛浦,以另结新欢。继而由实入虚,因思而梦,生动的刻画出思妇对游子至深的思念。梦中的相聚是短暂的,还未来得及痛诉衷肠,游子有悄然而去。思妇醒而复思,徒倚感伤。此处由虚而实,写出梦中短暂的欢聚带给妇人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怨。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的表情达意更加丰富生动,更能够表现相思离别这一沉重的主题。读者在这如梦如幻的意境中可以找到更多的共鸣之处。

 

    《古诗十九首》在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笔者的分析只是其冰山一角,它的博大深精是值得我们这些后学者仔细研究学习的。它是我国是个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座里程碑。它那“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独特艺术魅力深深的影响着后世的文人创作,而且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诗歌的创作技巧,为我国诗歌的繁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清]王士禛.古诗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 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