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老子:老子与周景王变法
(2011-06-28 09:39: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史海钩沉 |
《诗经》与老子:老子与周景王变法
一、《诗经·大雅·灵台》是颂扬周景王铸钟和老子经文变法的诗歌
《庄子,齐物论》说:“丘也,与女皆梦也。
“名”和“言”的两个表达系统,《论语·先进》中也区分“文学”和“言语”两个系列。《诗经》属古典经文,应以当时的“文学”和“名”的字义来释解诗情原义。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董仲舒以“今文学派”
的名义,用“言语”伪篡古典经文“文学”本意。为了正本清原,经过以先秦字义和历史事实考证,《灵台》一诗是公元前
524年鲁国闵子马攻击老子“无学”为“不学”以前的歌颂景王变法的民间诗歌。说“灵台”是“为文王造台”,没有先秦史料根据和佐证,而且,当时也不会产生“庶民攻之”的社会性和“于论鼓钟”的统治需要。因为文王当时只是商朝的一个诸侯邦,无权谈论治理全天下的问题。即便如此,文王还是被商纣王囚在羑里,他哪敢“论鼓钟”啊。今据原文考证解译如下:
大雅·灵台
“义经”蒙发于精神灵台,
它建设治理着社会生活。
***希望改革义经令德,
不用多久经文就能写成。
等待经文的人不要着急
子来定会表这人民心意。
景王狩猎在甫田的灵囿,
公鹿和母鹿在奔跑藏匿。
公鹿和母鹿冬衣已脱净,
白鹭在诏泽疏洁着羽翼。
景王垂钓在甫田的灵沼
呜!沼中鱼肥在喜戏跳跃。
立钟律联系着社会发展,
鼓动进取联结钟则律令。
呜!让我们理解进守理论,
呜!让我们开拓***安定。
呜!让我们理解进守理论,
呜!让我们开拓***安定。
鳄皮鼓毃出了社会繁荣,
实践和理论家敬业秉公。
解译根据:
原文
经始灵台,
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
经始勿急,
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
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
于牣鱼跃。
虡业维枞.
贲鼓维镛。
于论鼓钟,
于乐辟雍。
于论鼓钟,
于乐辟雍。
鼍鼓逢逢,
朦膄奏公。
说解
“经”为名词,指经文。“灵台”依《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解,指“灵府”之心。全解:经文产生于人心之“灵府”。“经”为动词,依《周礼·天官·大宰》:“以经邦国”解,指“治理”。“营”依《诗·小雅·黍苗》:“召伯营之”解,指“建设”。全解:它治理建设着生活。“庶民”指普通***。“攻”依《考工记·总序》:“凡攻木之工”解,指“加工”。联系上文全解:
普通***希望改革经文。“不日”指不久。“成之”指经文著成。全解:不久经文就能写成。“亟”指“急”。“子来”依(韩非子·说林》杨朱批评其弟:“而来子岂能毋怪哉!”和《庄子·大宗师》:“子来四人”及《司马迁·老子传》“老子……或曰老莱子……”解,指老聃字称“子来”。联系上文全解:有普通***的代言人子来(子为子学家,来指老子字称)。“圃”音莆,指“囿中”(即甫田、南郭、南之沛,周时为帝王官办的学府和猎兽场、鱼场和菜果基地。)南郭学府称“灵台”、猎场称“灵囿”、鱼场称“灵沼”。《列子·仲尼》:“子列子……乃居南郭”、“郑之圃泽多贤”,圃泽即春秋战国时的“囿中”。“麀”音幼,指雌鹿。“攸”音尤,依《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解,指急走貌。全解:母鹿和公鹿已跑走匿藏。“濯”音拙,光秃貌。全解:雌鹿毛脱得干净。翯”音号,洁白貌。全解:白鸟身上很洁白。“灵沼”南之沛的鱼场。全解:景王到了鱼场“灵沼”。“牣”音认。“于”,叹美声。鼍”音拓“鼍鼓”指用杨子鳄皮绷的鼓。“逢逢”依《墨子·耕柱》:“逢逢白云”解,指“繁盛貌”。全解:鳄皮鼓敲出了社会繁盛面貌。“矇膄”矇指有眼人无白眼的观察者,膄指有眼白无眼人的策谋者。“奏”依《书·舜典》:“敷奏以言”解,奏指“操议”或“进谏”。全解:观察和谋划的人都要去秉公办事。
译文
《义经》蒙发于精神灵台,
它治理建设社会生活。
***希望改革义经令德,
不用多久经文就会写成。
等待经文的人不要着急 ,
子来表达着人民的心意。
景王狩猎在莆田的灵囿,
公鹿和母鹿奔跑着藏匿。
公鹿和母鹿冬衣已脱净,
白鹭在沼泽旁梳洁羽翼。
景王垂钓在莆田的灵沼,
鸣!沼中鱼肥喜戏跳跃。
立律钟联系着社会发展,
鼓动进取联结着律令治理。
呜!让我们理解进取和治理的理论,
呜!让我们开拓社会的***安定。
呜!让我们理解进取和治理的理论,
呜!让我们开拓社会的***和安定。
鳄皮鼓敲出了社会的繁荣,
实践和理论家们都要事业秉公。
二、《诗经·羔裘、素冠、隰有苌楚》是王子朝和老子在楚国避难时的抒情诗
《诗经》中“桧风”有诗四首:羔裘,素冠,隰有苌楚,
匪风。这四首诗虽归于“桧风”,但风格却不相统一。素冠和匪风两首用楚辞“兮”而其它两首却不用这个虚辞。最叫人寻味的是前两首:“羔裘”是舒怀朝见天子时穿的服装,诗中无“兮”辞;“素冠”是周王在庶民中穿戴的装束,而诗中却有“兮”辞。相同的是,两诗都充满了悲伤的意境。“桧”当时是一个小国,妘姓,相传是祝融之后,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中牟县西南,周平王东迁时被郑国灭亡。不论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从社会地位上看,灭“桧”决不会产生姬姓朝服和庶服的伤感,更不必说用楚辞抒怀了,因此需要重新解译。
纵观周朝历史,惟一能抒怀由朝服王权到庶服素王、由王宫到临楚悲伤境地的,就是周景王变法失败后同情支持老子和王子朝,并称他们为“玄圣、素王”(见《庄子·天道》)适楚的聃国的“聃风”。“聃”是武王小弟季戴的封国,由于他有德行又被周公旦任命为司空,老聃就是这一事实的继承者。季戴因有位有国,故名“聃季”,老子因继承职位,故名老聃。聃国遗址在古“南之沛……至于梁(《庄子·寓言》)”梁甫,今中牟至开封地区,开封至今还留有“老丘”遗址。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沈即聃,因此有公元前
506年“蔡灭沈”(地址在河南平与北);另一种说法认为,公元前 503年(楚昭王13年)“夏,为晋灭沈,楚怒,
攻蔡(《史记·管蔡世家》)”,故《左传·定公九年》有记载:“晋车千乘在中牟。”。在《东周列国志》中,把沈与聃看成是两个国家。有理由确认:前506年“蔡灭沈”,前503年“晋灭聃’。因此,梁(开封)就成了公元前361年晋的魏惠王国都。《乐府》的“梁甫吟”应是“聃风”的抒情诗歌。
在周景王变法中,晋国做尽了坏事,它不但在公元前521年
支持单穆公政变,乱了朝纲,在暗杀了王子朝后两年又发兵灭了
老聃的封地,迫使老子背井离乡——“西归”问祖归宗。
现根据桧风原文解译如下:
1、【羔 裘】
羔裘原文:
羔裘逍遥,
狐裘以朝。
岂不尔思?
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
狐裘在堂。
岂不尔思?
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
日出有曜。
岂不尔思?
中心是悼。
说解:
羔裘逍遥:羔裘,羔皮做的衣服,郑玄注:“羔裘,诸侯之朝服也。”逍遥,云游得意,《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狐裘以朝:狐裘,狐狸皮衣。以朝,用以临朝。岂不尔思:岂不,难道不去,《国策·秦策三》:“子常言代我相秦,岂有此尔?”
尔,通“你”,通“迩”。《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周礼·地官·肆长》:“实相近者,相尔也,”思,心思。劳心忉忉:劳心,思索、忆念。忉忉(音刀),忧患意识、纠心貌。《诗·齐风·莆田》:“无思远人,劳心忉忉。”羔裘翱翔:“羔裘,诸侯之朝服也。”会意周朝各邦诸侯。翱翔,自由飞奔,《淮南子·览冥训》:“翱翔四海之外。”狐裘在堂:“狐裘以朝”,狐裘,天子朝服。在堂,仍在朝堂。狐裘天子仍在朝堂。羔裘如膏:膏,照明的灯油,《庄子·人间世》:“膏火自煎也。”日出有曜:日出,会意为天子的大政旨意。曜,光耀,会意为真理和理想的光芒。中心是悼:中心,中旨核心的问题。是,正确的;悼,对痛失的追悼。
译文
羔皮装束,公爵逍遥,
狐狸裘衣,天子临朝,
谁说不想周朝政局?
回忆起来,令人心焦!
羔裘侯王,各自翱翔,
狐裘天子仍在朝堂。
谁说不想周朝政局?
我的心里无限忧伤。
羔裘候王膏火自煎,
天子旨意光明在前。
2、【素冠】
素冠原文:
庶见素冠兮,
棘人挛栾兮,
劳心慱慱兮。
庶见素衣兮,
我心伤悲兮,
聊与子同归兮。
庶见素鞸兮,
我心蕰结兮,
聊与子如一兮。
说解
庶,古代指百姓。素冠,素王之冠,《庄子·天道》:“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指有圣德但不居王位者的王冠。
棘,通瘦。《吕氏春秋·任地》:“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棘人会意为穷苦人。栾(音乱),指承斗栱的曲木,张衡《西京
赋》:“结重栾以相承。”栾栾指承重貌。慱,音团,心专为慱,慱慱指忧思不安貌。素衣,素王之衣。聊,姑且,赖以寄托,《左传·稳公十一年》:“聊以固吾围也。”。鞸(音闭),古代作朝服的蔽膝。《礼记·玉藻》:“一命緼韍(音付)幽衡”。孔颖达疏:“他服称鞸,祭服称韍(音伏)”蕴结,郁结。
如一,同一个目标。《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译文
百姓见到失位的王冠。
穷苦人就承受了重担,
想起来叫人忧思不安。
百姓见到失位的王衣,
我的心就万分伤悲,
姑且与大家同归。
百姓见到失位的王服,
我的心就结满忧郁。
姑且随大家归俗。
3、【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原文:
隰有苌楚,
猗儺其华。
夭之沃沃,
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
猗儺其实。
夭之沃沃,
乐子之无室。
说解
隰,音西,新开发的土地,《诗·周颂·载书》:“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苌楚,即羊桃、猕猴桃。猗,通依。夭,音妖,指初生的草木。《国语·鲁语上》:“泽不代夭。”、沃沃,肥茂而有光泽。子,指适楚的周人。无,依老子“当其无”和“为用”解,指“自无起有”的因果和自然“无学”之道。
译文
新开土地长着羊桃,
它依挂在茎干枝梢。
初生的草木肥美繁茂,
都喜欢自己的“无学”之道。
新开的土地长着羊桃,
它依靠节度盛开鲜花。
初生的草木肥美繁茂,
都喜欢自己的“无学”之家。
新开的土地长着羊桃,
它依靠节度收获果实。
初生的草木肥美繁茂,
都喜欢自己的“无学”之室。
三、《诗经·国风·匪风》是“周乱”后抒怀老子西归的诗歌
在《诗经》中“匪风”是当做桧国诗歌收集的,桧是一个小国,公元前769年左右被郑武公所灭,成了郑国领土。桧国既然亡于周平王“东迁”之时,显然就于诗中所言的“瞻周道”、“西归”南辕北辙了。展顾周朝历史,惟有老子驱车“西归”,惟有老子文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千古绝唱。
“匪风”中的虚辞“兮”带有明显的楚文化痕记,该诗应为楚人或适楚的文人所作。老子自公元前516年到前505年随王子朝适楚11年,对楚文化会有深刻了解,“匪风”是否为老子所作,尚不能定论。但从该诗忧国忧民“顾瞻周道”的社会责任心上看,从“西归”的历史事实上看,从“匪风”、“谁能烹鱼”的简引上看,此诗为老子或其“西归”弟子自作的可能性极大。
今据原文考证解释如下:
【匪风】
原文:
匪风发兮,
匪车偈兮.
顾瞻周道,
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
匪车嘌兮,
顾瞻周道,
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薪?
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说解
匪通斐,《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指有文采貌。风,指社会教化,《书·毕命》:“树之风声。”孔传:“立其善风,扬其善声。”会意为圣智、圣者的主义。偈,勇武貌。《太玄·致》:“其人辉且偈。”顾,回顾;瞻,瞻望。周道,指“单氏取周”后的政局。怛,音答,痛苦,愁怅。飘,在自然界指旋风,在人指迅疾。《吕氏春秋·观表》:“圣人则不可飘矣。”
高诱注:“飘,疾也”。嘌,音飘,人疾速貌。毛传:“瞟瞟,无节度也。”吊,丧吊追悼。亨,通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溉,浇灌。釜鬵,音薪,炊具。周朝建都于镐(今西安),270多年后平王东迁都于洛邑(今洛阳)。“西归”指从东周返回西周故都的理想。“好音”指能让人民充满理想的音讯。
译文
文采的圣人出走了,
文采的车勇无阻档,
回想周期的政局,
心中痛苦愁怅。
文采的圣人疾走了,
文采的车疾行飞扬,
回想周朝的政局,
心中痛苦吊丧。
是谁“治大国若烹小鲜”,而往锅中加水?
是谁要还归西周理想,而让人民充满期望?
《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文章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