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岞巡检司城(惠安县)

标签:
巡检司小岞东山古城崇武小兜巡检寨 |
http://s6/mw690/0027Euj6zy7hibukGmpf5&690
小岞巡检司城,现称东山城,在惠安县东三十都小岞(今小岞镇东山村)。东山城遗址1987年12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小岞三面临海,东对台湾海峡,北濒湄洲湾,与莆田县湄洲岛隔海相望,西北与莲城半岛(黄崎城)相邻,南与崇武大岞互为犄角。
《惠安文化志》载:“东山城遗址,在惠东小岞镇东山村北隅,原称小岞城,后惯称东山城。”
http://s15/mw690/0027Euj6zy7hicqzQ5M3e&690
北宋置小兜巡检寨
(一)小兜巡检寨
宋代,小兜巡检寨是泉州府重要的海防军事基地之一。
《泉州府志•诸寨土军》载:“元丰二年(1079年),海寇猖獗,拔禁军一百人置寨弹压,后抽还禁军,改招土军,增十人。”“乾道七年(1171年)增二百人,嘉定十二年(1219年)郡守真德秀造营房六十有二,额管三百一十人。”真德秀《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谊状》载:“本州沿海四寨,其紧要者二,在晋江曰石湖,在惠安曰小兜。”
至淳佑间(1241—1252间),小兜水寨有防守士兵三百一十人,括责船三只。
(二)小兜巡检寨所在辩
地方志记载:“小兜寨在惠安县守节里”,而崇武古时正属守节里二十七都,宋、元时守节里的行政中心设在今张坂黄田。一般认为,宋时的小兜寨在崇武,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才将小兜巡检司移至距此东北一海之隔的小岞,而在小兜寨置千户所。
http://s12/mw690/0027Euj6zy7hiix2pezab&690
清初《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守御崇武千户所》:“(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以海寇猖獗,置小兜巡司,巡徼晋江、同安、南安、惠安四县沿海地。元仍置巡司。明初因之。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沿海地方,设立城池,移司于小岞,而置千户所于此。”
清·嘉庆《惠安县志·兵制》沿用此说,在“小兜寨”后明确注上小字“即今崇武”。
但是,有地方史研究者提出异义,认为小兜寨不是在崇武,而在小岞。
《泉州府志》诸寨土军载:“小兜巡检寨,在惠安县守节里大岞北,为自海入洲界首,专管晋、南、惠、同沿海地。”清·嘉庆《惠安县志·兵制》删去“守节里大岞北”句,并确定“即今崇武”,是不审慎或有意为之。
要确定宋·小兜寨的所在,必须具备在大岞北的古军事要塞,且位置是泉州与莆田两郡入海口交界处,并属于惠安守节里二十七都等条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两个,一是在净峰镇的黄崎城,另一个是小岞镇的小岞城。
http://s9/mw690/0027Euj6zy7higPKb5S58&690
黄崎城位于惠安县东部,与莆田县忠门镇隔海相望,属现在净峰镇的莲城卫城。兹北为峰尾司,又北为南日寨,南为小岞司,又南崇武所。巡检司建于明·洪武廿年(1387年)。但是,净峰镇莲城古时属温陵里三十二都;元·元贞六年(1295年)惠安设置四个乡,析分为18里34都,黄崎属三十二都;明代属吉庄铺,后析东周铺,黄崎属东周铺一直至清末。黄崎巡检司从来不属于惠安守节里二十七都,显然不是宋时的小兜寨。
小岞城则完全符合此三个条件条件:
一是自宋代开始即为大岞北的军事要塞。北宋·熙宁间,即设土军守寨,有石寨一、烟墩三。
二是位于泉州与莆田两郡入海口交界处。小岞城建于小岞镇南寨三山之巅(现属东山村),北接莆田湄洲,前盱崇武大岞,后盼黄崎,四面环列海屿,前后皆湾澳。
三是宋代属惠安守节里二十七都。
《泉州府志》载:“太平兴国二年,洪进纳土,乃复为州,六年析晋江地置惠安县。庆历八年(1048年)乃领三乡,置十八里。”惠安西南为崇武乡,管辖太康里、守节里、礼兴里、民安里、长安里。守节里管辖二十五都(现在的张坂上仑至后曾一带)、二十六都(门头至山霞镇的青山一带)、二十七都(现在的大岞到东岭镇的刘厝到小岞一带)。元代崇武乡改为行满乡,除崇德里五都变动外,其他行政区域设置都不变,小岞属二十七都守节里管辖。元末至明初,由于天灾人祸,惠安人口大量耗损,至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惠安县的行政区域进行调整,小岞才被划归三十都黄坑铺,一直至清代。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载:“二十七都,宋守节里。山曰大岞、尖山、小岞。”《泉州府志•山川》载:“净山一名尖山,亦名净峰,在二十七都……。小岞山在净山东十里,滨海地产紫菜。”这也进一步证明宋时小岞和净峰部分区域属守节里二十七都管辖。
因此,小兜巡检寨在惠安县守节里,大岞北,属二十七都崇武乡管辖,这些显然不是明初建崇武城的概念,更不是因建崇武城而移小兜寨至小岞的史实。宋时小兜寨不是现在的崇武,而应该是现在的小岞镇。
建城
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置巡检司于此并建城。
清·道光《惠安县志》:“小岞城,在县东黄坑铺小岞澳,明·江夏侯建。北接黄崎,南通大岞,相为犄角,极东为东溟之水,通海外诸夷。宋·参知政事李文会祖居于此,明·永乐年间,垒沿海五城置屯兵戌卒以御寇,此其一也。”
http://s10/mw690/0027Euj6zy7hiewolzb59&690此条记载显然有问题。周德兴于洪武廿年(1387年)建小岞巡检司城,永乐(1403—1424年)年间又垒一城,相距不到30年的时间内,小岞这个弹丸之地两城并存,是不可能的。最大可能是其中一座旧石寨是宋代遗留下来的。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小岞巡检司城,在惠安县东三十都小岞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二尺(乾隆《泉州府志·城池》作“广一丈,……周一百九十二丈”),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各建楼于上。(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城为乱石砌筑,呈弓形,全长450米,高4.20米,分南北二城门,城上有垛口。城内还开了一口古井,供士兵用水之需,今存。
http://s14/mw690/0027Euj6zy7hiecalbvcd&690
后续沿革
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小岞巡检司军户与福全千户所互调,人口发生了较大的迁徙移动。
明末,郑芝龙、李魁奇、钟斌等抗制了东南沿海,横扫各地沿海卫所、巡检司,小岞巡检司的海防设置也名存实亡。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沿海“迁界”,小岞城成为废墟。康熙十八年(1679年)“复界”后,民众陆续迁回故地,小岞东山城才又重新驻兵防守,配额十名,归黄崎汛管辖。
物换星移,岁月沧桑,小岞城因历代失修,城楼城门城墙倒塌殆尽,仅存北城拱门及两侧残墙数十米,建城时的古井尚存。北门迄今原形还在,城门高3米,宽0.2米。1988年修葺,1990年竣工。
http://s13/mw690/0027Euj6zy7hie3cq3G5c&690http://s13/mw690/0027Euj6zy7hie7KIHO8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