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定要孩子在加拿大上补习班

标签:
教育加拿大朱凡出国留学 |
分类: 2014 |
陪洋校长在中国见家长--广州
父母一定要孩子在加拿大上补习班
我们到了广州,我才拿到一批招生办要我联络的家长名单,我发现广州很多家长都是珠江三角洲的,有深圳、珠海、东莞,其中东莞的还不少,当然,我所在广州,也有跟我一样把孩子送出去的。
我打电话联系家长的时候,有个插曲不得不提。按照招生办主任给我的名单,我打电话通知一位东莞的家长,接通后对方说你找谁,我说找谁,他说你找他什么事情?我就说我是加拿大女子中学的家长,他们校长来中国见家长,他说加拿大?你在加拿大打来的吗?我说不是,我是在广州打来的。“那你找我有什么事?”我把话重复了一遍,对方还是不相信:“为什么你这个号码是中国号码?”
我说是的,这个电话号码是我自己的,我是在中国这边,他们这次过来让我临时当翻译。但这名家长最后还是半信半疑地把电话挂了。这让我觉得,在中国生活多年,我们接到的诈骗电话太多了,以至于对一些陌生电话或者打着很多名堂的电话,都充满了不信任感。
我没好气地和招生办主任说:“打这个电话给人家的感觉我是骗子,我被侮辱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这个家长我们约他第二天晚上来,他也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因为不懂英文,他当天晚上就来了。
广州的或者说珠江三角洲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业非常关心。其中有一个家长问:“校长,我的孩子在中国要是平均分数只有80来分,我们一定会把她送到补习班去上课,我看我的孩子在咱们学校里好像都是80多分,她要不要去补习?”
校长说:“不用。为什么要去补习呢?”
男家长说:“我们不知道孩子在班里排第几名。”
“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排名,不知道她是第一还是第二,但是我们会大概知道她在班里面的进度是前面的、中间的还是需要改进的,看老师的评语说她的学习还可以,只不过需要时间去适应我们的学习方法,这里面也没有说她需要去补习、需要改进。你明白吗?来到加拿大总是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女家长依旧不甘心:“校长,学校里有没有补习的老师帮她去补习一下,我们愿意花钱,因为在中国,她要是这样的成绩,一个班大概有40-50个人,如果她不是前5名,我们一定要帮她补习的,她也习惯了这样的补习。我看她的成绩在班里也不是在前面,给她补习一下怎么样?”
校长有些哭笑不得:“对不起,第一我们学校没有这样的补习课程,假如需要补习的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去做这样的帮助或者补习。第二在加拿大也不是没有这样的补习社,假如她英语不好的话,我们会找老师帮她一下,她现在不是英语的问题,她所有的科目我们都觉得多花点时间就可以赶上,不需要到学校以外的地方去补习。”
校长说完,不解地望着我。我向她解释:“你可能没有留意到中国的学校,附近有很多补习班或者补习机构,有些是大班,同一个年级的,比如初一统一去补,有些是一对一的补习,当然在加拿大很少有上大班的概念,真的要补习,也是私人一对一的,在中国家长怕自己的孩子给耽误了,所以都去找这样的补习班。”
当然在加拿大我也留意到,以前很少有补习社,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的进入,国内补习的风气也带到那边去了。打开当地的报纸,会有很多关于补习社的消息,无论是大学预课还是英语,甚至有很多课外机构、兴趣机构在这里招生,而且都是用中文的。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媒体的,他说在加拿大里有两大产业,一是移民产业,一个教育产业,其中教育产业很能挣钱,他们就是专门找教育机构卖广告,而且卖得非常不错。
看到这位家长的疑惑,发展主管解释,加拿大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呢?就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本领,你的孩子在加拿大生活了一段时间,她基本上已经学会学习。“我们不会代替孩子成长,也就是说假如你给孩子太多的辅导,太多的补习,将来她就不懂得怎么去学习了,这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因为教育必须要有认知的过程、改进的过程、实践的过程,然后才会有收获。”
发展部主管不主张,也不赞成孩子去补习,他说学校里基本上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不同的策略指导,但是不会有补习,不仅是因为好学校不需要补习,而且正常的学生也应该通过自己的摸索来获得学习方法,如果依赖上了补习,她就没有心思在学校里听课,甚至干脆就不用来上课,因为她知道事后补习就行了。
我知道这对家长担心的是什么,孩子来加拿大留学,上中学只是第一步,上大学、上好的专业才是第二步。他们担心孩子这样的成绩不能够进入好的大学。“校长,我们也知道补习不好,而且说老实话,我们已经花了那么多钱让孩子进入这个学校,如果孩子再去补习的话,我们觉得也说不过去。但是有一点,我们担心现在不补习的话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成绩,以至于她不会被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录取。”
校长说:“我明白你们的担心,不过你们要明白,无论是东部的大学还是西部的UBC这些大学,都会来我们学校开介绍会,你的女儿现在还小,所以不用着急,但是到了十一年级的时候,也就是高一的时候,她就有机会参加介绍会。
现在她没参加过,所以不知道大学的录取标准是什么。加拿大大学的录取标准不是单项指标,不是光看书面成绩,还要看孩子有没有参加其他的兴趣活动、学生会等等。”
校长举了个例子,学校曾有个成绩很好的学生没有被心仪的大学录取,她只会读书,成绩也很好,但是要她去运动,她不去;安排她参加其他活动,她也不去。她以为只要像在中国那样,成绩很好,一定会被大学录取,但是她错了。但有个成绩中等的同学,却被一所很好的大学给录取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名学生不仅成绩稳定,还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而且对于如何改进学校多元文化发表了一些文章,虽然这些文章不一定在理,但她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学校当时录取了她。原因是这个孩子不是书呆子,懂得独立思考,这种学生到大学后能够明白怎么样学习,如何挑战学习。
招生办主任说,他们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教授说:“我喜欢学生提意见,踊跃发言,我不喜欢好成绩或者是书呆子的学生,不管对与错,我都需要你们参与。”另外教授鼓励他们做兼职、做义工,当时她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做了很多义工,所以她毕业后很快就在学校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校长和发展部主管说的这些,其实是让我们明白,加拿大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大学的录取理念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会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你有没有参加过辩论赛,有没有参加过学生会,这些是领导才能的考核,这些都是有学分的。还比如你有没有兴趣爱好,中国人可能有很多兴趣爱好,对方问到的兴趣是包括你多长时间坚持做这方面,因为真正的兴趣你会花很多时间,或者花一段时间,或者花一定时限去做,你要是能回答,他就觉得这真的是你的兴趣,因为兴趣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还有一些学生参加过去非洲建房子,甚至参加做义工这些活动,这些学校也很看重,因为学校培养的是将来的社会栋梁,社会栋梁需要学习勤奋,更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对社会有贡献、有创造力。
听完校长几个人这样说,最后家长说:“好吧,我们也不坚持给孩子补习了。”
他们临走的时候,校长问了一句:“孩子有没有跟你们说在加拿大需要补习?”
家长说没有。
“对呀!看,孩子都没有这样的要求,我们为什么还要给她一些额外的东西呢?”
送走了这对家长,我也在深思,中加两种教育制度完全不一样,最主要的是,我们想把把孩子送去补习有很功利心、私心在作怪,在中国通常都是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的竞争,孩子之间的竞争导致家长心态的失衡。
在中国,我们老是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不仅在孩子上学的年龄里面投机取巧或者投点心思。而现在在我看来,我们不用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假如有人偷跑,孩子面对的就不是公平的竞争。
中国家长在这方面真的应该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