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资源过剩并且人才资源供大于求的中国,教育这把利剑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的高低,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大致的人生方向。另一方面,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孩子也成为了“奢侈品”,被增加了许多“附加值”。尽管许多声音指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但是,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不得不在中国教育体制下,首先在教育时间、教育资源、教育方式上挖空心思,帮助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这个怪圈中,许多中国父母都“被教育”了,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关系逐渐地变得似乎有些“功利化”,甚至有人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父子母女之间的那种天然的“教养”关系无形中被淡化了。在市面上亲子类图书中,《海归博士的家庭教科书》显得有些另类,因为这是一本可以读出温馨、读出快乐的亲子类图书,作者强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
《海归博士的家庭教科书》的主笔是这个五口之家的一家之主——朱凡,他曾经在大学执教,后又转战商场,他丰富的人生经验与独特的跨国视角,直接影响着他的教育方式。在我的印象中,朱凡是一个拥有巨大正面能量的人,他身边的人很容易为他的乐观情绪感染,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面对人生。我揣测,他身上这股巨大的正面能量,正来源于他的信仰。而在他成为父亲的时候,他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珍贵的礼物,便是信仰。他说:孩子有选择信仰的权利,但不能没有信仰。信仰,让孩子心里有了做人的准则,有了一生都不会偏离的道路。只有让孩子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孩子一生都会快乐。
朱凡身上充满了正面的能量,对事对人都充满了热情,对于孩子的教育,他散发无限温暖的父爱的同时,也带着一份理性。朱凡有一份“中西结合”的教育规划——让孩子先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然后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他认为国内的基础教育是过硬的,而国外的高等教育更能激发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这种中西结合的路线也是一部分中国中产家庭所选择的方向,然而在为孩子选择留学国家、专业、学校上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不少“海归”变成了“海带”。朱凡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宏观上,在微观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心思。朱凡选择居住在少年宫附近安家,他说这样可以让三个小孩最大限度地利用少年宫的丰富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孩子路途的奔波与时间。在孩子的兴趣培养上,朱凡“广撒网”,然后“精耕作”。他主张透过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从而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品格,而并非一种特长而已。从某种角度来看,朱凡将经营企业的某些理念引入了他的家庭,他与妻子为孩子制定了家庭规章制度,一旦孩子犯错误,会“开会谈话”并进行“笔录”;到了年末,会有“家庭十件大事总结回顾”;组织每年过年到困难家庭进行“巡回演出”慰问;注意“资料搜集”,形成家庭影像记录……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这是朱凡在书中一直强调的,也因此,他有一个“父爱倒计时”理论,他告诉他的孩子,他只陪他们到16岁。我想,这是他一开始就明白了这个许多父母都不明白的道理:孩子是父母的血脉,但,孩子的人生不等于父母的人生。
在这个社会上,男人有许多角色:铁杆哥们、成功人士、工作狂……而“好爸爸”,对许多男人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中国社会,多为“男主外女主内”,对于家庭上的事情,大多男人以“抓大放小”为借口逃避。事实上,孩子是一件永远无法重来的艺术品,而成长过程就是这件艺术品的锤炼过程,此间,多少父亲或母亲缺席了呢。为人父,其实同时也是一个修正自己的过程,正如《海归博士的家庭教科书》的原书名“和三个孩子一起成长”。
后记
一次,同事笑着跟我说:“你啊,真正的人生困难还没有开始啊!”“是……婚姻么?”“不是,是教育孩子。”阿,原来教育是那么难。我已快到而立之年,人生也过将近三分之一,而我昔日同窗,还会因为那次高考而悔恨,会因父母为攀比而将其送去国外留学而遗憾……是的,他们的目光为什么还在从前。
教育,其实是在无法选择中做出选择。即使我有了孩子,如果高考制度仍然存在,如果社会还未走到用得起精英人才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全球经济危机,如果人还是那么不值钱……我也会做出随大流的选择,因为这样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但是,每一次选择,个中的定位却是可以调整的,完全没有必要抹去选择中的所有乐趣。
倘若面对教育的那天真的到来,我也希望我能够记住自己今天对于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