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服务是创业成功的不二法宝——评《回中国去创业》一书
(2011-06-12 11:28:13)
标签:
转载 |
创业既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朱凡在<回中国去创业>一书最后这么说。
将创业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避免只盯住赚钱、发财这些琐事,它帮你打开视野,体会生活是多方面的。
创业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更加看清楚自己。
所以,满足收获劳动成果的同时,我更珍惜创业过程中的丰盛经历。
这本书是77年高考上了大学又出国留学,而后在 90年代初经商热潮返回创业的朱凡10多年商海打拼的亲身经历。文字朴实无华,没有大起大落的商海搏杀,没有官商联盟的纵横捭阖。更确切点说,全书都是小事“堆砌”起来的。但是,对于缺少政府资源支撑的一介知识分子,一个地道的广州人来说,白手起家,他终于实现了自己10余年前为谋生许下的‘宏愿”——买了独立的别墅,养活太太和3个小孩,过上中产的生活。对于大多数读者,朱凡的参照无疑比中国首富黄光裕之类要贴近得多。(何况黄光裕现已贵为阶下囚!)他的叙述不是超级富豪的传奇,却是一个普通人靠脑力靠双手奋斗成功的实在案例。
朱凡的回国动机很简单——在西海岸,华人难以成为主流,再奋斗也爬不到社会上层。他要改变自己的地位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生活,归国创业比死守加拿大温哥华机会多得多。
纵观朱凡的成功,他没有雄厚资金也没有得力靠山,在国内创业是几人小公司开始。他能取得成功,慢慢做大,最关键的就是:服务。从开始他在广州为朋友打理酒楼开始的第一桩生意做起——还没有当老板,他就把管理贯彻到每个细节,而且对薪酬的要求并不是固定的薪水,是管理费上交以后的按比例提成。这种报酬的取得已经把自己放在老板的位置上了——他把国外对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落实到酒楼从咨客到大厨的每一个环节中,事必恭亲,对顾客的要求尽量满足。这样的经营管理果然成功,他用智慧为自己谋得第一桶金。
有了初步积累,他开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运作。虽然,其时对广告公司刚开始政策放宽,大小广告公司铺天盖地,但是朱凡利用自己信息比其他人灵光,国外行业的参照,作出了人无我有的服务。他从“最小最好”开始——别人看不上眼的名片印刷。在做最小生意的时候,他不会忘记自己开疆拓土的远期目标。他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经营理念,在印刷小小名片的时候就充分体现出来,把小生意当作大生意做,不放过不怠慢,博得客户好评,给他介绍了更多的生意,印刷名片为他结识更多客户搭起了一座便桥。在为大公司服务时候,他的公关意识创意服务在广州开了先河,90年代中期当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公司形象以及宣传的重要时,他就为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启动策划了成功的宣传仪式,利用各个环节出面的几个公司各取所需,一个小小的支点就撬动了大行动,付出费用甚少成功效益巨大,他的创意赢得了被服务公司的赞誉,也把自己公司成功地推向更大的市场。
朱凡第三次开始在香港开外贸公司。他先把自己变成内行,弄懂了许多业内十分专业的技术,而后着手把服务做得细致周到。公司小无人理睬的时候,他没有老板身价,和技术人员一起走上门去为客户服务。尽管开始厂家对他们提供的技术不屑一故,但他们的真诚热心,技术的专业终于赢得对方好感,市场大门就这样敲开了。在市场接受他们时候,朱凡开始了服务的精益求精。拉架需要色版,他们根据市场经常变化的特点,准备了厚厚的一大本,还经常有色彩的更替。厂家需要的,他们及时送上,有时还帮助厂家解决了技术难点。尽管,他也遭遇了最好的助手跳槽挖走客户撬墙角的不幸事件,给自己生意打击很大。但是朱凡凭着自己的真诚服务,流失的客户最后回归。
当一个人把创业视为过程,甚至享受这样起伏不定的生活经历以后,他对待所有困惑与艰辛都很坦然。而取得成功的法宝,就在于真诚付出的服务——市场竞争再激烈,人们也不会拒绝一张写满热情与诚挚的面孔。朱凡不是靠什么高科技,也没有玩转资本的厚黑,他是有思想有学问的小人物,但有一个创业者的积极心态。他创业的原动力来源不甘心花25年时间在温哥华供楼供车,在归国15年打拼之后,他提前获得了中产的生活。对于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来说,朱凡更加重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他把这个过程用笔记录下来给我们看,告诉我们——有梦想就开始去做,不要惧怕失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里,“服务”是最好的开路先锋,也是成功的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