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崔文生】

标签: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渭南生态宜居编辑崔文生 |
分类: 新闻报道 |


2022年以来,临渭区严格落实中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求,紧盯农村环境整治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坚持督查整改全覆盖,全区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垃圾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
2022年,临渭区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并重的原则,结合农时、节假日、疫情等因素,先后组织了不同季节、不同形式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分阶段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对村内公共区域、村内外道路沿线、农户房前屋后、农户院内等重点部位清扫维护,基本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同时,各街镇采取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包片、干部包村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巷、党员干部带头干的网格化包联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辖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党员1号活动,组织驻村干部、村组党员、广大群众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确保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按照“日巡查、周考核、月评比”的考评机制,对各街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区人居办每月按期组织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群众代表、媒体代表,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指标,采取随机抽取、现场检查的方式对15个街镇的主干道路沿线、集镇和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考评,对工作优秀的进行奖励、对工作落后的通报批评。
近年来,临渭区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推动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逐步完善全区村庄基础建设和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品质,对于农村改厕工作,按照“先建后补、先验后付、政府购买服务”的改厕工作模式,选取经过培训的专业施工人员和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按照要求规范施工,优先从集镇所在村和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中开始实施,分批次、分步骤有序推进。
2022年全区12000座改厕任务年底全部完成。按照边摸排边整改的工作思路,加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共摸排户厕119382座,存在问题的3453座,年底全部整改到位。建立健全日常巡检、设备维修和粪污清掏等管护体系,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农民和市场主体组建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服务队伍,建立粪污清掏和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目前已配备吸粪车110辆。
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临渭区推行“户分类、村收集、区(镇)转运”或区域处理、就近就地处理的模式。规范管理现有的垃圾收集点、垃圾填埋场,各垃圾收集点做到及时清运处理,基本实现垃圾日常日清。结合3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别在南塬和渭北打造了13个垃圾分类试点村。目前,全区已建成基本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组建了15支2095人的镇级保洁队伍,有垃圾压缩收集车26辆,垃圾转运车辆25辆,三轮车552辆,垃圾转运箱9106个,基本实现清洁村全覆盖。同时,丰原镇、桥南镇等7个镇124个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专业化保洁,实现镇域内保洁管理规范化、长效化。
为解决农村污水乱流问题。2012年以来,临渭区共建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站19座,其中一体化处理的12座,生态方式处理的7座,建设污水管网150公里,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到2022年底达到25%,管控率达到75%以上。
立足于补齐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出发点,临渭区通过企业自筹和申请农发行贷款,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投资8.4亿元实施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二期项目工程,对临渭区110个行政村的道路拓宽修复及排水、农村卫生改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村庄道路绿化、村容村貌进行全面建设提升。目前,投资2.5亿元,在渭北8镇已开工建设42个行政村,其中,30个行政村已基本建设完成。路宅分离、村庄道路拓宽及排水工程150公里,修建生态涝池12个,新建公共厕所11座,绿化涉及21个村13处2.6万平方,配置垃圾转运箱、简易铁皮斗3036个、吸粪车110辆,进行村庄道路绿化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临渭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南宏伟:(项目)以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以切实提升临渭区村镇人居环境为目标,紧抓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抓手,力促率先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清洁乡村,生态宜居乡村。下一步,我们围绕已建设的42个行政村进行绿化美化,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