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 第一段   杨振铎/著  胡方建/整理

(2015-12-21 09:40:36)
标签:

杨振铎著

分类: 太极拳理论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 第一段
杨振铎/著  胡方建/整理
 
 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是由第一代宗师杨禄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浦祖孙三代苦心钻研,从陈式老架逐渐发展而来。
杨式太极拳构思细腻、编排合理、结构严谨、全面完整;架势舒展大方,速度缓慢均匀,柔中寓刚,内外兼修,老少皆宜。即有强身去病之效,又是自卫技击之术。
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103式是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铎先生在85式基础上修定的,杨式太极拳温文而雅、落落大方、动作舒展、劲在内涵、形象优美、潇洒自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东方芭蕾之称。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动作名称 
 
第一式  预备势    第二式  起势    第三式  揽雀尾    第四式  单鞭    第五式  提手上式    第六式  白鹤晾翅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  手挥琵琶    第九式  左搂膝拗步    第十式  右搂膝拗步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十二式  手挥琵琶    第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第十四式  进步搬拦锤    第十五式  如封似闭    第十六式  十字手    第十七式  抱虎归山    第十八式  肘底看锤    第十九式  右倒撵猴    第二十式  左倒撵猴    第二十一式  右倒撵猴    第二十二式  斜飞势    第二十三式  提手上势    第二十四式  白鹤晾翅    第二十五式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六式  海底针    第二十七式  扇通臂    第二十八式  转身撇身锤    第二十九式  进步搬拦锤    第三十式  上步揽雀尾    第三十一式  单鞭    第三十二式  左右云手㈠    第三十三式  左右云手㈡    第三十四式  左右云手㈢     第三十五式  单鞭    第三十六式  高探马    第三十七式  右分脚    第三十八式  左分脚    第三十九式  转身左蹬脚     第四十式  左搂膝拗步     第四十一式  右搂膝拗步     第四十二式  进步栽锤     第四十三式  转身撇身锤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锤     第四十五式  右蹬脚     第四十六式  左打虎式     第四十七式  右打虎式     第四十八式  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九式  双峰贯耳     第五十式  左蹬脚     第五十一式  转身右蹬脚     第五十二式  进步搬拦锤     第五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五十四式  十字手     第五十五式  抱虎归山     第五十六式  斜单鞭     第五十七式  右野马分鬃     第五十八式  左野马分鬃    第五十九式  右野马分鬃     第六十式  揽雀尾     第六十一式  单鞭     第六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六十三式  揽雀尾     第六十四式  单鞭     第六十五式  左右云手㈠    第六十六式  左右云手㈡    第六十七式  左右云手㈢     第六十八式  单鞭     第六十九式  下势     第七十式  右金鸡独立    第七十一式  左金鸡独立     第七十二式  右倒撵猴     第七十三式  左倒撵猴     第七十四式  右倒撵猴     第七十五式  斜飞势     第七十六式  提手上势     第七十七式  白鹤晾翅     第七十八式  左搂膝拗步    第七十九式  海底针    第八十式  扇通臂     第八十一式  白蛇吐信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锤     第八十三式  上步揽雀尾     第八十四式  单鞭    第八十五式  左右云手㈠    第八十六式  左右云手㈡     第八十七式  左右云手㈢     第八十八式  单鞭     第八十九式  高探马穿掌     第九十式  十字腿     第九十一式  进步指裆锤     第九十二式  上步揽雀尾     第九十三式  单鞭     第九十四式  下势     第九十五式  上步七星     第九十六式  退步跨虎     第九十七式  转身摆莲     第九十八式  弯弓射虎     第九十九式  进步搬拦锤     第一百式  如封似闭     第一百零一式  十字手      第一百零二式  收势      第一百零三式  还原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动作说明、口诀、要点
第一段(1——16式)
 
第一式  预备势
 
面向正南,两脚直向前方与肩同宽,分左右站立。身体恭正,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手指朝下。两眼向前平视,神情安舒。

口诀:
两脚直前与肩同宽踩成马步。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里。全身放松。

要点:
首先要求在预备式中做到全身“放松”(包括意念上,肢体上的全然“放松”)。只有真正做到了“放松”,才能排除杂念,思想集中和全神贯注。至于在肢体上可能出现僵硬呆板或者软榻无着落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现象。只要在今后实际演练过程中,注意结合要领,默识揣摩,自会克服与转变。常言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尤其初学者,一定要熟记基本要领(杨澄甫先师太极拳术十要),按照要领要求认真的去做,逐渐加深理解,为练好太极拳奠定良好基础。不然就会走弯路,不仅是动作不规范,也不容易记忆,欲速则不达,更难收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预备式动作虽然比较简单,但也必须结合要领,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沉肩坠肘,坐腕舒指等。按照要领要求,认真检查是否都做到了,自我感觉如何,为整个套路开始活动创造良好的开端。从技术要求来说,此式至关重要,是以我之静,待对方之动,虽静尤动,窥察对方动向,虽防又有动意,势如张弓待发。因之,不应忽略。
基本要领是贯穿始终的,每式每动都应以要领衡量是否正确、规范。一定要做到有规必循,循规蹈矩。只有这样,才能使太极拳发挥其应有的技击和健身疗病效果。

第二式  起势
 
动作1:两臂内旋翻动,使手背向外,手心向里,仍置两胯旁,保持与肩同宽。
动作2:由下向前往上徐徐提起,提至略与肩平,掌心向下,手指朝前。
动作3:两肘微屈,两腕微坐。
动作4:徐徐由上而下放至两胯前,掌心向下,指尖朝前。

口诀:
翻动两臂,两手背朝前。由下向前往上徐徐提起,抬平。微屈两肘,微坐两腕。十指前伸,由上向下落至两胯前,掌心向下。

要点:
1.   在演练开始以后,尤其应该注意练法上的“放松”。这不仅在意念上要消除紧张状态,尤其应该有意识地使全身关节、肌肉、整个骨骼松开(也就是放展、伸长,使其韧带拉长),忌僵硬,使全身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有沉重的自我感觉(也就是具体体现人体和基本要领相互沟通的最初的自我感觉,也是劲的内在感觉)。
2.   两臂上提时,既不宜用僵劲,直挺挺地硬往上提,直起直落,也不宜空提两臂,呈现软榻无着落现象。
3.   注意两臂自然下垂时的形状,直中有屈,屈中有直,也就是臂的将展未展,呈现内向弧形形状。当两臂提起略与肩平时,又呈现下向弧形形状。而两臂下放时的形状,又转变为上向弧形形状。这三种形状各异,似不相同的臂形,但都属于将展未展同一类臂形。这一臂形将要在整个套路中不断出现,望学者在学练中,注意举一反三、以此类推的学练方法,以利于一下的学练。

第三式  揽雀尾
左掤
 
动作1:当前式两臂徐徐下放至胯前时,即将重心微向左移,使右脚略有松动,即以腰带动向右转体45度;与此同时,右脚掌微离地面,也向外撇出45度,两臂微向里屈,掌心侧向下。
动作2:右腿向右脚尖方向屈膝向下蹲,将重心坐在右腿。左腿在原地,自然弯曲,变为虚步。同时右臂由下向上往外向身前曲,右掌置胸腹之间,掌心向下。左臂微抬由下向里屈,逐渐翻臂使掌心侧向上,置于腹部前方,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臂成合状。
动作3:右腿坐实后,即将左腿向正前方伸出,先使脚跟着地,脚掌虚悬。
动作4:当左脚着地,即将重心向左腿移动,此时右腿向前蹬出,使左腿成弓步。同时左臂由下向上掤起,其臂略与肩平,掌心侧向内,手指略高于肘部。右臂由上向下置于右胯前,掌心向下。面向正西,两眼向前平视。

口诀:
重心略向左,腰带右脚开(向右撇出45度),屈膝下蹲(右腿),右臂由里向外环,左臂由前翻掌向里环,两臂相合。坐好腿,迈出去腿,脚跟先着地,重心前移弓出左腿。左臂掤起,掌心侧向里,右臂按下,掌心侧向下,置右胯前。

第三式 揽雀尾
右掤
 
动作1:重心略向左,利用腰的带动,使左脚向里扣45度。
动作2:仍以腰带动,由右向左转体至左侧45度,同时逐渐把重心移至左腿,使右腿转变为虚步,脚跟微离地面,而右臂也同时随腰转动,由右向左,经过前方屈至左臂下方、腹部前方,掌心侧向上。左臂肘向下屈,臂向里合,置左侧45度处,掌心侧向下,两臂相合成合状,左臂在上,右臂在下。
动作3:当左腿坐实以后,顺势提起右腿向正前方迈出,脚跟先着地,前脚掌虚悬。
动作8:右腿随着左腿向前蹬出,逐渐屈膝转变为右弓步。右臂同时右左向前往上掤起,至胸前,掌心略向里,肘略坠,指尖略高于肘。左臂也同时略向里屈,置右臂下方,掌心侧向外,左手置右臂肘腕指尖,指尖距右小臂大约一拳。面向正西,两眼平视。

口诀:
重心略向右,腰带右脚扣(里扣45度),身向左转,重心左移,右臂环至左臂下方,两臂相合。提右腿,正前迈出,脚跟先着地。右臂由里向前掤起,弓出右腿,左手置右臂肘腕之间。

要点:(适用于左、右掤)
1.转体动作,应以腰部带动四肢转动。
2.脚之外撇与里扣,应通过转换步法,在实腿略有松动以后,随腰转动,以免硬拧硬扣以及硬撇,呈现僵硬呆板,有失轻灵;但也应注意,出现为转换而转换的大幅度的转换,也是不宜的。
3.在做弓步时,应注意虚实变换时腿下之蹬撑两劲的相互配合,不论是前腿蹬后腿撑,还是后腿蹬前腿撑,两者都必须协调,避免硬蹬硬撑,或者空蹬空出。固然是以腰为主宰,它能带动四肢,使其上下相随,更好地完成每一个动作与姿势,但下肢失控,不予配合,虽然腰部有主宰四肢之功能,也是无可奈何的。因此,在太极拳的活动中,特别强调发挥整体活动的作用,也就是相互配合,彼此制约的整体协调,也正如人们常说的,太极拳是全身的运动,这与局部活动是有区别的。需认真体会。
4.弓步的做法:每当上步落脚时,先以脚跟着地,五指抓地,最后膝盖向前弓出。在此整个过程中,实腿的蹬、虚腿的撑,两劲一送一接,尤其是虚腿的撑,要做到既不丢也不顶。丢则失重,顶则僵硬,均不为上乘。如能做到恰到好处,它将为转换步法的上下相随,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做弓步定式时,实腿之蹬出,也如同臂的伸出,做到将展未展,就可以了。过展也就是硬挺,显得僵;如果曲度过大,蹬劲出不来,显得有劲使不出。而虚腿之撑是通过缓冲作用,先以脚跟着地,继之脚板踩地,五指抓地,然后使膝盖向前弓出,使弓出之膝盖与小腿略向前倾,以膝不过脚尖为度,加强前撑力。这样一蹬一撑,即不丢顶,更显得下盘有力而稳健。注意前小腿与膝盖,如果呈垂直状,则撑劲施展不出来,而后腿也蹬不出劲来。如果膝盖过了脚尖,就会失去重心,而后腿使不出劲来。唯有使小腿与膝盖略呈倾斜,以膝不过脚尖,才能充分发挥蹬撑两劲比较完整的力量。
5.左掤与右掤:左掤为单手掤,右掤为双手掤。所谓掤,在此是指以臂之掤劲将对方击来之拳或掌架起,使其不得接近,但为什么左掤的弓步上身呈正直形状,而右掤之右弓步的上身却成倾斜状呢?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由于人体结构不同以及拳势与拳法的要求也不同,虽都属同一弓步,如果属顺劲,当上肢两臂伸出,均为同一方向者,而躯干则呈倾斜状,这时的躯干与下肢构成整体,就有助于上肢力量的增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横撑抗拒力,立木顶千斤。如果不是同一方向而是异乡向的,比如拳势中的左掤,上肢两臂是分上下的,而单鞭和扇通臂是分前后的,以上几个势子都是属于异向的。由于方向的不同,因而躯干和下肢,只能以腰为界,保持上身中正,不偏不倚,两者兼顾了。如果上身呈倾斜状,势必顾此失彼,则不得力,而正直则得力,是两者兼顾统力合作之故。
6.忌臀部突出,在屈腿下蹲时,请注意收臀部,尤其是体形较肥胖的学者,更应注意。这不仅只是外观不雅,主要是不得力,不舒适,容易憋气。当然也不是说体形瘦小的学者就可以不注意收臀。实际上人胖人瘦都一样,凡是不符合要领要求的形象都不会好看。其形象美的,动作也感到舒服,这就是顺;如果不顺,自然也就不会美,当然也不会舒适。
7.在做左掤之右臂极易悬肘,而左腿向前迈步时,往往偏向左侧。在做右掤时,左肘易于悬肘,而右腿向前迈步时,往往向左侧。这就需要注意沉肩坠肘和腰胯的放松。

第三式  揽雀
 
动作1:以腰带动,由正前方向右转体45度,使两臂逐渐翻转,变两手掌心侧相对,右手侧向外,左手侧向里。面向西北。
动作2:仍以腰带动,两臂随体由右侧经过正前方,捋至左侧45度处,同时逐渐将重心移至左腿坐实,变右腿为虚步,面向西南。

口诀:
身向右转,翻动两臂,右臂外旋,屈臂坐掌,至右侧45度。由右向左,至左侧45度,重心坐在左腿上。

要点:
1.  两臂转动做捋的时候,必须随同转体逐渐翻转两臂,注意右臂外旋,左臂里翻,边走边转,带动两手变转,手与臂不应分别各自行动,一定要协调一致,并配合下肢,做到上下相随,方位适当。
2. 两臂腋下要着重注意。当两臂在运转过程中,尤其做收式,或后坐式,往往臂贴身,夹着胳肢窝。这样既不舒服,外观形象也不好,尤其容易为人制,极其被动。因此,要求在行拳过程中,两腋下必须空出大约一拳的距离,离开上身,更不能贴近上身。这样,既可为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创造条件,也为转换变动身法与手法留有灵活的余地,不为人制。再者,从外部形象来看,显得姿势宽大舒展,尤其劲的内涵更加丰满婚后,气势腾然,给人以美的感受。
3. 注意捋式转动的方向上由正前方先至右侧45度(西北角),尔后由右侧经过正前方至左侧(西南角),中间环弧正好90度。注意两个角。

第三式  揽雀尾

动作1:两臂随腰由左向右转体的同时,右臂向里屈,捧右臂,掌心变为侧向里。左臂翻动向内转,变掌心侧向外,搭在右小臂近腕处,略离掌跟。

动作2:在转体搭臂的同时,用后腿向前蹬出,将重心逐渐移向右腿,成右弓步,左腿蹬直。两臂也随腰向前挤出。面向正西。

口诀:
屈右臂,翻左掌,左手搭住右小臂,向前挤出,弓出右腿。

要点:
1. 向前挤时,肩不要耸起,臀部不要突出,右臂之里屈仍应含有掤意。
2. 左手搭右小臂,应紧贴右小臂。这里所说的紧贴,是指搭实、搭住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不要虚摆在右臂上。有人在做此动作时,甚至左手连右臂都不挨,这是不宜的,应在右臂上搭好,以助其一臂之力。挤式与右掤式在定式时的区别:挤式的左手搭右小臂,而右掤式的左手是在右小臂下放。两者的相同处是右臂都是平屈掤式,手指略高于肘,而手与臂的外缘应形成90度弧形,手不应向里扣,膝与肘两者是相对的。
3. 注意上身勿挺直,应略向前,以免拦腰断劲。

第三式  揽雀尾
 
动作1:两臂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掌心侧向下。
动作2:用前腿蹬、后腿撑的方法,以腰带动,使重心后移,逐渐坐实左腿。与此同时,两肘屈,两手收至胸前,坐两掌,变两掌侧向前。
动作3:两臂随腰向正前按出,同时逐渐将重心向右腿移动,使右腿弓出,成右弓步。面向正西。

口诀:
分开两臂与肩同宽,重心后移屈两肘,收两手,两手至胸前,微坐两腕向前推出,同时弓出右腿。

要点:
1. 两臂屈肘向胸前收时,应注意含胸,上身不应出现前俯后仰。
2. 两臂之一收一伸,不宜直来直去及僵硬和软榻。
3. 两手向胸前收时,应随体后坐,由上而下至胸前微坐两掌向前推出,掌心侧向前。在两手至胸前坐掌时,似环一小弧,但不是有意识的环一弧形,更不应有意识的环一又宽又大的弧形。这样做是不宜的。杨氏太极拳之功架素以舒展宽大著称,但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出了圈,就会失去紧凑,应该是开展当中求紧凑,紧凑当中求开展,以适当为好。
4. 做好整体协调,关键在两腿之蹬撑,请注意体会。

第四式  单鞭
 
动作1:两小臂略向下沉,使两手放平,向前引长,掌心向下,重心向后移坐左腿,使右脚掌微离地面。
动作2:左臂微向里屈,手向里扣平坐左掌,掌心仍向下,做採状,重心仍在左腿。
动作3:上下肢随腰转动,由正西向左转体,带动右脚向里扣135度,同时两臂随腰环弧,以左臂为主在前,右臂在后相随,手环至身后225度,左臂环至东北方向,右臂同时在胸前曲臂平坐掌,在此同时重心逐渐移向右腿坐实,左脚成虚步,脚跟离地。
动作4:两臂仍随腰,由左向右往后转身,右手由里向外伸出至西南角,左臂随同向里屈,扣腕平坐掌。
动作5:右手勾吊手,左臂翻向里,掌心朝里成掤式。
动作6:上身不动,提左腿向正东伸出,置右脚左侧。当左脚着地以后,逐渐转体,由右侧转向正前方,右臂吊手不动,左臂由里向外转动,坐掌伸臂向正前方推出。左腿同时向前弓出,成左弓步。面向正东,两眼向前平视。

口诀:
重心后移,两手置平,右脚板微离地面。左臂平屈坐掌,腰带扣脚两臂环,转过来,坐过来,两臂环过去,勾吊手,翻鹏手,先出步,后转身,左掌向前伸出,弓出左腿。

要点:
1. 两臂平环弧,须随腰转动,两脚也随同腰部将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两臂环弧,先以左臂为主在前,右臂相随,而后又以右臂为主,向里往后环弧,环弧时左臂相随(注意环弧时,不宜直来直去)。两臂之一领一随,动作须协调,尤其右臂里屈平坐掌时,一定要环成弧形。
2. 上身应保持中正,尤其两腿虚实变转过程,要逐渐变。须注意含胸拔背,松腰,松胯。臀部易突出,要注意收臀,保持躯干的正直。
3. 在前面讲过,单鞭虽属弓步,但上身须正直,不宜向前倾斜,又由于勾手动作的需要,上身应略向右转体,这样,两臂就可以兼顾了。其上身要区别于两臂向同一方向做出弓步时的略向前或者是正前方;而单鞭,由于右吊手的方向与在正前方的左臂,两者距离角度较大,如果上身向正前方或者略偏右侧,这都不能适应右臂吊手需要。唯有将转体的角度加大,这样两臂才可以兼顾,运用也比较自如。因此,学者要根据不同拳势的要求和特点,尽量搞清楚,以免误解。
4. 头应随身转动,两眼应随同主手前进方向看。不能死盯着手看,这不仅会呈呆板相,看久后会使头脑发昏。
5. 吊手之做法:腕关节向下弯曲,顺势使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垂直合拢,手指弯屈度不宜过大,指尖也不宜死捏在一起。其吊手下垂与掌的正坐、平扣,同属一个意思,望自我揣摩。
6. 右脚扣转135度,也就是转过身来以后,右脚应随左脚方向相应地变为45度,脚尖所指方向是东南角。
7. 注意劲的内涵与整体协调。

第五式  提手上势
 
动作1:通过转变步法,重心略向后移,使左脚掌微离地面,而后随腰左脚里扣45度,再顺着脚尖方向坐实左腿,此时右脚跟微离地面,右腿相应地变为虚步。同时两臂均向里翻,使两掌心相对,两手坐掌,右臂在前右臂高,左臂在后左臂低,两臂呈合意。
动作2:当左腿坐实以后,身体逐渐左移,提起右脚,向正前迈出,落在左脚前方,脚跟着地,脚掌虚悬。两臂均向里合,右臂伸展,左臂屈至右臂下方,左手置右肘内侧。面向正南方。

口诀:重心略向后,腰带左脚扣,重心向左移,提脚松吊手,迈步两臂合,左手置右肘内侧。

要点:
提手上势之步法,称之为虚实步,在整个套路演练过程中不断出现,仅仅次于弓步。它的脚形虽仍分丁字形与八字形,但在定式时之落脚形式上与弓步是有所区别的。它是以后坐腿的形式,将全身重量落在八字步上,而丁字步分别以脚跟着地和前脚掌着地置八字步前方。另外还有一点也在定式时与弓步要求有所不同,这就是两脚之间,弓步要求中间幅度要与肩同宽,而虚实步要求是以后坐腿八字步为主,对伸出之丁字步落脚处,只要不踩在一条线上,分出左右,中间不需要幅度,如一条中心线,左脚置中心线左侧,右脚置中心线右侧,互不越线就可以了。提手上势正是这种步法,而下一式之白鹤晾翅也是这种步法。
当左脚里扣,重心左移,提腿向前迈步时,身体应适应左脚里扣之角度移动,不宜过早转体,以免上下不协调,造成提腿感到吃力,重心不稳。
两臂之合是以腰带动全身之合,以臂带手也是对的,脱离臂的带动,只用手合是不对的,初学者在所难免,但应注意尽量避免。

第六式  白鹤晾翅
 
动作1:两臂同时翻动,右臂内旋,变掌心向下,左臂外旋,变掌心朝上,左手仍在右小臂下放成捋状。
动作2:两臂随腰走下弧,左臂领,右臂随,左臂右下向上往里屈,置右臂上方,掌心向下,两臂相合,右脚里扣45度。
动作3:重心右移,坐右腿,左手置右小臂内侧,含有挤意。左腿呈虚步,脚跟离地。面向正东。
动作4:重心右移坐实,左脚离开地面,顺势提起向正前方迈出,脚掌着地成左虚步。右臂由里向外,由下往上,经胸前与面前曲至头部上方,掌心向外,指向左侧成弧形。左手经腹部前方向下按,置左胯旁,掌心向下,五指向前,肘尖向后。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口诀:翻两掌上下相对,环下弧,左臂领,右臂随,左手倒上来,两臂合起来。扣过右脚,重心右移,提脚迈步(左腿),同时两臂上下开,右臂翻至头部上方,掌心朝外,左手置左胯旁边,掌心向下,五指朝前。前脚掌着地(左脚)【正面示范】

要点:
该势也属虚实步,但前脚是以脚掌着地,这与提手上势之脚跟着地又有所分别。右臂有上掤护面之意,而左臂亦有下沉护腹之意,两臂形成了上下对拉的形势,使身肢有拔长之感。
注意不要挺胸和臀部突出,前脚掌着地,不宜虚点,也不能作为支持重心,按定式要求两腿之负重以三七开为宜,实腿占七成,虚腿占三成。也就是说,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既避免两腿双重之弊,又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1:重心略向右移,身向右侧少有转动,右臂内旋,掌心朝上,左臂向上屈,掌心侧向下。屈至左胯前。
动作2:右臂随同向右继续转体的同时,由上向下环正立弧至右胯旁再向后45度处,即屈臂向上挑起,坐掌,掌心侧向外。左臂同时向上环,屈至右胸前,掌向里扣,掌心侧向下。
动作3:左腿提起,微离地面,少向左跨,向前伸出,脚跟着地。
动作4:左腿屈膝弓出,逐渐成左弓步。两臂随同转体由右向前,重心向前移动。在此同时左臂由上向下往前,经膝前收至左膝旁,掌心向下,五指朝前。右臂朝正前推出,伸展右臂,掌心朝前。面向正东,两眼向前平视。

口诀:
翻右掌,坐左掌,腰带两臂环,上方臂向下,下方臂往上,屈臂坐掌。迈左腿,身向左转,重心左移,左手膝前过,收至左膝旁,右臂向前推出,弓出左腿成左弓步。

要点:
右臂之环弧,是由上向下往后,环立圆,走大半个圈,应注意放松,使弧形环圆,尽可能用腰部带动,勿局限在手上划圈。当右手环至右胯旁,再向后环时,注意臂走侧面,掌心也随之侧向外,并屈肘坐掌使小臂挑起。这样做主要是使右肘不致抬起,如果是将右臂抬平以后再屈肘,其肘已经是悬起来了。
臂之伸出,主要是击打的意思,应随同腰腿之带动,将臂送出。说是送出,实际上应该是把全身的劲发放出来,这样就必须全身放松,强调整体协调,不然就会局限于手的活动。
当左脚微离地面,为什么要少向左跨步呢?因为搂膝拗步的定式步法是弓步,而弓步要求两脚之间有一定幅度。如果不向左跨步,仍在原来虚实步的基础上落脚,势必下盘不稳,因此,凡遇到此种步法的变转,均需将脚向外跨,如果是弓步转虚实步,就应该向里收脚。
当右臂向前伸出时,上身极易偏向一侧,应注意身正不偏。
左臀部也容易突出,注意收臀。

第八式  手挥琵琶
 
动作1:重心前移,顺势提起右腿,向前垫半步。后脚离地。
动作2:右脚落地,重心后移,坐实右腿,左腿成虚步,脚跟着地,脚掌虚悬。同时,左臂向上屈置平,掌心向右,右臂屈肘,由前向后收至右胸前置左臂下放,掌心侧向下。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口诀 :
重心前移,提右腿垫半步,重心后移,右臂由前向后,左臂由下往上,屈两肘,右手置左肘内侧,同时迈出左腿,脚跟着地。前脚掌虚悬。

要点:
重心移动时,注意上体的中正不偏,下肢平稳。
两臂之一起一收,均应随腰转动,其肩不可耸,肘也不得虚悬。右臂里悬,才有採意,左臂外旋,方有挒意。
该势之定式与提手上势,似一左一右,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提手上势用的是合力,而手挥琵琶是左挒右採,主要是用法的要求不同,另外势与势衔接变转过程也不相同。

第九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1:向右转体,两臂翻动,左臂内旋,掌心侧向下。右臂外旋,掌心侧向上。
动作2:右臂屈肘,坐掌。左臂向下屈肘扣掌置右胸前。
动作3:左腿提起,向左跨出落脚,用脚跟着地。身向左转,中心左移,两臂也随之转动。
动作4:转体至正前方,同时左腿逐渐弓出成左弓步。两臂随之转动,左臂由后向前往下,经膝前收至左胯旁,掌心向下,五指朝前。右臂向前推出,伸展右臂,掌心朝前,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口诀:左臂上环,右臂下环,屈臂坐掌,左脚跨出。身向左转,重心左移,左手膝前过,右臂正前伸,弓左腿,左手在左膝边。

要点:
此搂膝拗步,与白鹤晾翅接转之左搂膝拗步,虽然同属左搂膝拗步,动作做法以及姿势要求基本一样,但由于两者在接续处的差异,因之也就略有不同了。白鹤晾翅接转左搂膝拗步,其右臂是由高处接转的,自然也就只能由高处向低处环臂了。而手挥琵琶接转左搂膝拗步之两臂,均属中部,两手虽有上下之分,但上方臂仍可向上环,下方臂也可向下环,这与白鹤晾翅在接转处是有所不同的。但两者并不矛盾,当白鹤晾翅下接之环臂,由上向下至右胯旁时,两者也就一样了。
注意运用整劲。所谓整劲,必须以脚为根,其根在脚,以腰为主宰,上下内外配合一致,也就是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
左臂由后向前往下经膝前收至左膝旁以及右臂右掌的击出的具体动作,注意分两步走:第一步,左臂随同转体右后向前往下,主要体现出採的手法,走化的内容是将对方击来之掌或脚引开;第二步,即上身转体进入正面,而右臂右掌也已由侧面随体转入正面,形如张弓待发之势,此时之右臂右掌当即向前发出,而左臂左掌由前而后收至左膝旁,正是相应的配合,一收一发,浑然一体,才尤为壮观。

第十式  右搂膝拗步
 
动作1:重心略向后移,用腰带动,使左脚向外撇出45度,左臂提起使左掌置右臂肘腕之间,掌心向上,右掌略坐腕。
动作2:重心前移,使右脚跟离地,两臂环弧,右臂在上向上环弧,左臂在下向下环弧,身向左侧45度处转体,当左臂屈肘坐掌,右臂环至胸前时,左掌心侧向外,右掌心侧向下,面向东北角。
动作3:左脚坐稳,右脚随即离地向正前方迈出,脚跟先着地,脚掌虚悬。
动作4:由左向右前转体,带动右脚逐渐弓出,成右弓步。带动右臂由后向前往下经右膝前,收至右膝旁。左臂坐掌向前推出,掌心侧向前。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口诀:重心略向后,腰带左脚开(向左撇出45度),重心前移,两臂环起,上方臂向上环弧,下方臂向下环弧。提腿迈步(右腿)中间不要停留。屈臂坐掌,身向右转,弓出右腿,右手膝前过,收至右膝旁,左臂正前伸。
 
要点:
当重心略向后移左脚撇出,左臂屈肘,将左手置右臂肘腕之间时,其状入宫捋势,在此基础上,两臂环弧,注意上方臂向上环弧,下方臂向下环弧,各环各的弧,同时重心前移,提右腿向前迈步,中间不要停留。此式除在接续处少有不同,当通过转换步法,撇出左脚,左手置右臂肘腕之间以后,就基本相同了。在做左搂膝拗步的时候,环臂坐掌转体的方向,自然就是左侧45度了。
在通过转换步法变换脚形时,请注意重心略向后移,使前脚略有松动即可,以免硬拧,呈呆板像。但也不宜为转换而转换,大幅度的向后坐腿。所谓变转虚实,以轻灵自然为宜。
重心要稳定。重心不合适就会失去平衡,支撑不稳,势必摇晃,所以太极十三式中,最后一项说的“中定”主要是指重心说的。重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影响整个套路完成的整体性,以及每个动作、每个姿势的准确程度,两者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因之一定要解决好。
如何才能掌握好重心呢?过去在作法上要求“脚踩涌泉穴”就可以保持下肢的平稳。涌泉穴的部位在脚心,如果能以脚心为中心点,将整个脚底板踩平,就会使下肢稳定。但在演练过程中,您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每当曲腿下蹲时,膝盖所屈方向与脚的八字步方向一致了,就会感到非常平稳而且有劲,协调性也好,内心自然也就会感到非常舒适。可是每当屈膝下蹲时,膝盖与脚的方向不一致时,就会出现下肢不稳,身体摇晃,并且在做动作时感到非常吃力,协调性差,情绪受影响。以上情况的出现,说明膝、腿、脚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一致,为下盘的稳固奠定基础。不然,三者各行其道,自会给下肢的稳定造成困难。所谓“顺则随”,不顺自必不稳。
再者,在演练过程中,式与式之间的衔接,转换角度之大小,都需要相互之间的配合,尤其是上一式为下一式创造条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例如由左搂膝拗步接转右搂膝拗步,按正规作法其左脚应该首先通过转换步法,使左脚变换脚形,由丁字步变为八字步,将左脚向左撇出45度,这样,左腿顺着左脚所撇出的方向极其自然地屈膝下蹲,把重心移在左腿上坐实,而后右腿就可以极其便当地直接迈入正前方做出弓步。如果在上一式变换脚形时,其所撇出的角度不是45度,而是少许大于45度或小于45度,这样还不至于影响动作的转变,如果过大或者过小,就会影响到步法和身法的转换,也就会出现下盘的不稳,身体摇晃,影响动作和姿势的准确程度,不仅演练者感到吃力,尤其对情绪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在演练过程中,上一式一定要为下一式创造条件,相互配合,彼此照顾,为稳定重心做好动作是绝不可忽视的。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1:重心略向后,腰带右脚开,向外撇出45度,身向右转,左臂屈肘置腹部前方,掌心侧向下,左臂坐掌,掌心侧向外置左胸前。
动作2:重心向前移动,顺势提起左腿向正前方迈出,脚跟着地,脚掌虚悬。与此同时两臂随同向右侧转体,左臂在上向上环弧,置胸前,掌心侧向下。右臂在下向下环弧,屈臂坐掌,掌心侧向外。
动作3:由右向左前方转体,同时左腿逐渐弓出成左弓步。两臂亦随之转动,左臂右后向前往下,经膝前收至左膝旁,掌心侧向下,五指朝前。右臂向前推出,伸展右臂,掌心朝前,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口诀:重心略向后,腰带右脚开,重心前移,两臂环起,上方臂向上环弧,下方臂向下环弧,提腿迈步(左腿),中间不要停留,屈臂坐掌,转身向左,左手环膝,推右掌。

要点:此式与右搂膝拗步相同,唯左右之分,其要点相同,可参照练习。

第十二式手挥琵琶
 
动作和要点与第八式之“手挥琵琶”相同。

第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与第九式之“左搂膝拗步”相同。
口诀:两臂环起,上方臂向上环,下方臂向下环,屈臂坐掌,左腿迈出,身向左转,重心左移,弓出左腿,左臂膝前过,收至左膝旁,右臂向前推出。

第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1:重心略向后移,用腰带动左脚向左撇出45度。身向左转,左臂屈肘使左手置右臂肘腕之间,掌心侧向上。右掌略坐腕,形如捋状。
动作2:重心向前移动,顺势提起右腿离开地面。两臂随同向左转体,均环下弧。左臂至左侧45度处,即屈肘坐掌。而右臂置胸腹之间并逐渐握拳,拳心侧向里。
动作3:提右腿向正前迈步,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东南角)。身向右转,同时两臂随腰,左臂屈肘坐掌置左胸前,右手翻腕握拳搬至右胸前。面向正东,两眼平视。
动作4:重心向右腿移动坐实,左腿呈虚步,脚离地面。两臂随体向右转身,左臂坐掌向前推出。右臂逐渐挎拳,拳心朝上,拳眼朝外。面向正东,两眼平视。
动作5:左腿迈出,左脚落地,前脚掌虚悬,左掌同时伸展,掌心向前。右拳挎至右胯旁,两眼正前平视。
动作6:重心向左腿移动,踩平左脚,弓出左腿,成左弓步。两臂随同腰腿,由右向左往前同时将右拳里旋,变拳面向前,拳眼向上向正前伸出,而左掌右前收至右小臂内侧。身向正东,两眼平视。

口诀:重心略向后,腰带左脚开(向左45度),重心前移,两臂环下弧,提腿迈步(右脚),中间不要停留,两臂环至左后,右手握拳,右脚向外撇出,身向右转,重心右移,右拳环上弧,翻腕搬,左臂相随,迈出左腿。左臂伸出,右手挎拳。弓左腿,收左掌,右拳伸出。
要点:
1.  搬拦捶,是以右手握拳为搬,左手坐掌为拦。搬又分俯腕搬和翻腕搬两种:向左往下者为俯腕搬,而由下向上往外用拳背向前击打者,称之为翻腕搬。用拳面正面击打称之为捶,故统称之为搬拦捶。
2.  搬拦捶之步法是连续步,因此该式的完成,中间还要通过再次上步才能完成。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右腿提起向前迈步落脚时,必须将右脚向右外撇出,目的是为左脚的上步创造条件。而右腿的迈步不宜过大,只要能够伸出,置左脚的右侧即可,也不需要向右横跨大步。
3.  此式动作较多,因此需要注意相互之间的配合,如当右脚落地以后随即将重心移至右腿,变左脚离地成虚步,紧接着提左腿上步,并同时完成左掌的推出,右手的挎拳,以及最后弓腿,出拳、收掌。以上各动作都得协调好,不然就会相互脱节。动作失调,拳势也必定散乱。
4.  拳的握法:太极拳对上肢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坐腕、舒指”。其中所谓“坐腕”,不仅说的是掌,还包括吊手和拳。拳的握法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都是里曲握实,而拇指置食指外侧,拳面要平。如果是正面拳,则拳面向前,拳眼向上。拳心向下为俯腕拳。拳背朝外为翻腕拳。又如,里扣拳,拳心向里;反扣拳,拳心向外。这些拳形均属坐腕范畴,虽各自表现形式不同,但有一点——都得坐腕。如果不坐腕则不得力。关于拳的握法上面已经谈到了,但是还必须注意,握拳如果用力过大,把劲局限在拳头上,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白费劲。所谓空心拳,实际上不能称之为拳,因它不能起到拳的效用。至于拳的表现形式,与拳类似,但都必须坐腕。所谓练拳,具体体现在手上,如果练拳不坐腕,其手必下垂,垂者如人之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全然不得力。因此对坐腕的作用,不应忽视。

第十五式  如封似闭
 
动作1:左臂里屈,掌心向内,再转向上,屈至右大臂下方。右臂由正前略左翻,由拳变掌,掌心向上,重心开始右移。
动作2:重心逐渐后移,坐实右腿,身向右侧转,右臂由前收至右胸前,掌心侧向里。左臂沿右臂下方逐渐使肘尖下坠,左手收至左胸前,掌心朝里。
动作3:两臂由右向左随腰转身,同时两臂均向前翻,变掌心朝前,重心开始由右腿移向左腿,做出右腿蹬左腿撑之势。
动作4:两臂随腰,重心逐渐向前移,弓出左腿,成左弓步,同时两臂向正前按出。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口诀:翻左掌,松右拳,重心右移,两臂环起,前往后,里朝外。身向左转,两掌坐起,两臂随同弓腿,向前伸出。

要点:
1. 当两臂交叉,右臂向后收时,注意右臂不要贴身,需与腋下保持一定距离,大约一拳。也勿前俯后仰。
2. 两臂向前按出,注意上下相随。上身略向前,收臀部,两臂应屈肘,勿硬挺。

第十六式  十字手
 
动作1:两掌微向里合成弧形,重心逐渐向后移,身略向右转。
动作2:用腰部带动,转体向右,使左脚里扣90度,重心坐在右腿,左脚直指正南,两臂同时由上向下,向左右两侧分开,右臂略在前,左臂略在后,两掌心侧向下,面向西南角,两眼平视。
动作3:重心移至左腿,使左腿坐实,右腿呈虚步,右脚跟微离地面。两臂继续下环,两掌随臂翻动,掌心向里。
动作4:左腿坐稳,右脚提起,收至左脚右侧,脚尖里扣与肩同宽,脚趾朝前,两脚踩成马步。当右脚落地后,即将重心逐渐移至右腿,两腿同时坐实。两臂随同腰腿之变转由两侧向下往里,交叉相合,成斜十字形,掌心均朝里,两掌合于胸前,右掌在外。面向正南,两眼向前平视。

口诀:两手搭弧,重心后移,两臂左右分,身向右转,重心右移,左脚里扣,重心倒在左腿上,收右脚踩马步,两臂捧起。

要点:
1. 两臂左右分,虽是大开大展,但不宜太高,以防两肘悬起。
2. 注意收拢右脚以后,即踩成马步。臀部容易突出,注意收臀,但不能挺胸。两臂交叉合拢以后,注意肘尖下沉外撑,两臂捧圆。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