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的名称与来历
(2013-07-27 19:34:43)分类: 杂文 |
杜仲的名称与来历
黎云昆
杜仲是我国特有的树种。杜仲不仅是重要的中药材,而且还是重要的制取橡胶的工业原料树种。近年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资源危机与天然橡胶的产能严重不足,杜仲这一资源树种又被社会广泛地重视起来。
杜仲大约是拥有别名最多的树种了。
清屠粹忠《三才藻异》载:“植物而人名者杜仲。”故杜仲树也称杜处士(明黄一正《事物绀珠》)。
杜仲的叶、皮折断以后有白丝相连,这白丝的主要成分就是橡胶。以杜仲的这一特征而得名的有如下述:
——棉丝树(南北朝萧统《文选笺证》);
——木绵(宋李昉《太平御览》转引《吴氏本草》);
——丝檰树(清胡文铨《(乾隆)广德直隶州志》);
——棉木(清王如玖《(乾隆)直隶商州志》);
——曼榆(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转引《图经》:“绵与曼,古同声。”);
——王丝皮(宋陶谷《清异録》);
——玉丝皮(清张玉书《御定佩文韵府》转引《辍耕录》;
——檰芽木(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转引《图经》:“江南人谓之檰,初生叶嫰时可食,谓之檰芽木。”);
——古贝(源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绵古贝杜仲”,古贝当为“吉贝”之误。吉贝即指木棉);
——逐折(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弘景曰:杜仲子亦名逐折
”)。
因杜仲以杜仲药材治病而获得百姓爱戴和思念而得名的有如下述:
——思仲(宋李昉《太平御览》转引《吴氏本草》);
——思仙(明王圻《三才图会》)。
因杜仲树的形状而得名的有如下述:
——粗糠树(见清倪文蔚《(光绪)荆州府志》,以树皮皴裂二得名);
——王孙象皮(源自明汪宗姬《儒函数类》。杜仲皮类似象皮,故称)。
得名的缘由难以确定的有如下述:
——王孙友(宋陶谷《清异録》);
——冻绿树(清郭嵩焘《(光绪)湘阴县图志》);
那么,杜仲又是什么人呢?
元佚名《氏族大全》转引宋朝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载:“尹轨、杜仲,有道之士也。周穆王召之,居终南山尹真人草楼。” 由此可知,杜仲应当是周朝的人,而且在那个时代就已经非常有名了,能够受到周穆王的召见。
这里的尹真人又称文始真人,姓尹名喜。《列仙传》载:“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关令即函谷关总兵。相传,老子骑青牛而至函谷关,尹喜便拜老子为师,辞官随老子西行,并亲笔录下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
文中的尹轨,字公度,传说为尹喜之第(即弟,一说为“弟子”)。有关史料记载,尹轨博学五经,晚乃学道,尤精于天文星相学,以及河图洛书谶纬之术。他常年腰间佩带漆筒十数枚,内装丹药施舍乡民。
杜仲与尹轨齐名,都是道教里位置很高的风云人物。
明汪宗姬《儒函数类》:“道士有五:一、天眞道士:高玄、皇人之流也;二、神仙道士:杜仲、伊軏(即尹轨)之流也;三、山居道士:许由、巢父之比也;四、出家道士:宋伦、彭谌之匹也;五、在家道士:黄琼、钱铿之伦也。”由此看来,杜仲在五类道士中位列二等,为神仙道士之流。
杜仲又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获得了这么高的地位呢?
南北朝萧统《文选笺证》引《洱记》载:“杜仲善种棉丝树,故呼杜仲也。”这里面把杜仲之所以为杜仲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杜仲原名棉丝树,因杜仲善于种此树,故以杜仲命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杜仲树得名的来由:“昔有杜仲,服此得道,故名。”此说又指杜仲服杜仲得道成仙,因此将树取名为杜仲。
然而,杜仲既有这么高的名分,其原因应当不止是会种杜仲树。杜仲树尽管是第四季冰川时代的孑遗植物,但杜仲的繁育和生长并不需要人们加以特别的维护,种植杜仲即使在古代也绝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以善种杜仲而得到很高的社会地位,大约不太可能。至于因为吃了杜仲而成仙得道的事,更是无稽之谈。
明黄一正《事物绀珠》载:“杜仲,杜仲曾以此治人腰痛,得愈,患者思之,又名思仲,思仙。”由此可知,杜仲之所以有名,还是源于杜仲用杜仲给人治病,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国民间的神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为百姓治病的。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葛洪、茅氏三兄弟,魏夫人都是医学大家。就连为大江大河、大海大洋的船只指路、避险、保平安的妈祖,都有为百姓治病的经历。从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到义和团的“黄莲圣母”,都会给人看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一个平头百姓,要想成仙成道,要想干一番大事业,首先要具备给人看病的本领。
杜仲能巧用杜仲为人治病,这是杜仲为人赞颂怀念,而且在道教中拥有很高地位的根本原因。
清方中德《古事比》载:“杜仲,杜仲种之,亦刘寄奴之丑也。”这里提到,杜仲的故事,与刘寄奴的故事是相类似的。
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醒脾开胃的功效。刘寄奴的得名源于南北朝时南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寄奴是他的小字。据《南史》载,“帝(微时)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中捣药。问其故答曰 ‘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 。’帝曰 ‘王神何不杀之’答曰 ‘刘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杀 。’帝叱之,皆散,仍收药而反。” 此后,刘裕“每遇金疮,敷之良验。”(《本草纲目》)刘裕带兵打仗,士兵每有刀剑之伤,即以此药傅敷之,而且十分灵验,此草即名刘寄奴。
方中德认为杜仲的故事,与刘寄奴的故事是相同的。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杜仲以杜仲为民治病的
杜仲种杜仲,并以杜仲为百姓治病,死后百姓为纪念他,将杜仲这种树木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大约是杜仲名字的由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