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林伍德的表现艺术
(2013-06-01 23:27:16)
标签:
独立性模仿表现艺术格里高尔 |
分类: 影视书籍小感 |
浅谈科林伍德的表现艺术
文/涂佳丽
R.G科林伍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艺术原理》中
而艺术表现情感却不是针对哪一类特定的观众而言,而是首先指向表现自己。也就是说,表现艺术实际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无目的的活动,它有着随机的
举个例子,或许我们都有过莫名的不开心
卡夫卡《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吓坏了父母、秘书主任,随即被关在了房间,开始了孤独的生活。最终免不了孤独死去的命运。变成甲虫这样怪诞的事情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格里高尔突然之间变形无非是想通过甲虫这一是人又不是人
此外,科林伍德还认为艺术表现情感还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应当表现个别,而且其表现的结果还应当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比如,当人读诗,不仅要领会诗句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还要凭借诗人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让诗人的语言变成读者的语言。换言之,就是要与诗人产生共鸣。
对于科林伍德所说的“再现艺术都是伪艺术”的观点,实际上,他所指的再现艺术是指情感的再现,而不是说艺术品本身的再现。“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并不是说制造品相似于原物,而是说制造品所唤起的情感相似于原物唤起的情感。”也就是说,科林伍德并不反对模仿外形,他反对的是对于情感的模仿
然而,科林伍德把艺术完全看成主观心灵活动的产物,而同社会实际生活相隔离,这就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艺术模仿自然”的优秀传统,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同时,他把艺术局限于直觉的界限之内,过多强调表现而否定再现,显然也是片面的。
——20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