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科林伍德的表现艺术

(2013-06-01 23:27:16)
标签:

独立性

模仿

表现

艺术

格里高尔

分类: 影视书籍小感

浅谈科林伍德的表现艺术

文/涂佳丽

R.G科林伍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艺术原理》中 他继承和发扬克罗齐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的命题,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反对视艺术为对世界的模仿。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有涉情感,但它是表现情感而不是激发情感,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副实的“伪艺术”。

而艺术表现情感却不是针对哪一类特定的观众而言,而是首先指向表现自己。也就是说,表现艺术实际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无目的的活动,它有着随机的 也无法预料的效果。科林伍德对此解释过:当某人要表现情感时,他意识到了已经有某种情感,却不知道这种情感具体到底是什么;他只意识到有一种烦躁不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然后通过做某种事情从而把自己从这种无依靠的受压抑的处境中解脱,这也就是表现自己。而解脱和释放自己的这种动作和它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意料与计划之外的,也就是说他在表现自己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和安排好 我要通过这件事来解救自己,而是完完全全出于情不自禁的就表现了自己和释放了自己。

举个例子,或许我们都有过莫名的不开心 莫名的感到压抑,朋友问原因却具体答不上来。然后或许通过奔跑 通过喝酒 通过淋雨 通过大哭,或是其他,突然就释怀了。而奔跑,喝酒,淋雨,大哭,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表现自己。表现之后,被压抑的感觉也就不知不觉消失无踪。而这表现自己的过程或许就是艺术 就会成为一项艺术。如此,我想到了行为艺术,他们或许仅仅是在表现自己和释放自己,这样一想,很多之前无法理解和容忍的所谓行为艺术 如今也就能够理解了。

卡夫卡《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吓坏了父母、秘书主任,随即被关在了房间,开始了孤独的生活。最终免不了孤独死去的命运。变成甲虫这样怪诞的事情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格里高尔突然之间变形无非是想通过甲虫这一是人又不是人 是虫又不是虫的形象表现自己孤独无依的内心情感。格里高尔全心为整个家庭付出,却没有得到他们的关注和重视,因而无比孤独。对此,小说中是这样写的“……他的成功马上就转化为亮晃晃圆滚滚的硬币,好让他当着惊诧而又快乐的一家人的面放在桌子上。那真是美好的时刻啊,这种时刻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至少是再也没有那种光荣感了……大家都习惯了,不论是家里人还是格里高尔,收钱的人固然感激,给的人也很乐意,可是再也没有那种特殊的温暖感觉了。”而对于作者卡夫卡自身,他又何尝不是在通过格里高尔这一角色释放自己的孤独。

此外,科林伍德还认为艺术表现情感还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应当表现个别,而且其表现的结果还应当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比如,当人读诗,不仅要领会诗句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还要凭借诗人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让诗人的语言变成读者的语言。换言之,就是要与诗人产生共鸣。

对于科林伍德所说的“再现艺术都是伪艺术”的观点,实际上,他所指的再现艺术是指情感的再现,而不是说艺术品本身的再现。“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并不是说制造品相似于原物而是说制造品所唤起的情感相似于原物唤起的情感”也就是说,科林伍德并不反对模仿外形,他反对的是对于情感的模仿 即情感再现。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而艺术应当具有独立性和个性特征。这对艺术的本质探讨深入了一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科林伍德把艺术完全看成主观心灵活动的产物,而同社会实际生活相隔离,这就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艺术模仿自然”的优秀传统,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同时,他把艺术局限于直觉的界限之内,过多强调表现而否定再现,显然也是片面的。

——2013/6/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在天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