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开富:兴文大河落白亮村新寨老宅的历史渊源

标签:
兴文白亮村新寨老宅文化 |
分类: 彭氏源流 |
兴文大河落白亮村新寨老宅的历史渊源
彭开富/撰文
话说兴文县大河乡落白亮村新寨古宅,其历史攸久,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了,这个古宅保存至今也不容易。它见证了彭氏家族移民入川,几度辗转移居金鹅池落白亮坝的一个历史见证。那么,彭氏家族落白亮坝新寨的这座古宅,它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呢?
我们落白亮彭氏是明初“湖广填川”的。四川历史悠久,开发最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称天府之国。由于元末明初的战乱,人民死亡甚多,成为有地无民之域。朱元璋建国之初,就从湖广移民入川,填补人口不足。我族入川鼻祖振东公就是明朝洪武二年经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移民入川,在下川南道泸州大田角居住多年,已历世七代,二百多年。至明朝末年朝政腐朽,外有异族的侵略,内有贪官污吏的残酷压迫,民不聊生。而清初战乱的四川,以川东、川西、川北一带为烈。川滇黔边界离战区较远的川南,则略为缓和,泸州道台把战乱幸免的现存百姓,选健壮者一律移入挨近云南贵州的边区、无有人烟的荒凉地带进行开垦,以尽忠王朝,邀功受赏。在此情况下,我氏先祖天高公同弟天佐、天佑,从泸州大田角逼拍迁徙至云贵川边区,天佐、天佑送古蔺后至桐梓居住,天高公被送至永宁军粮府宁静里宁四甲落白亮坝,居住在小地名——檬子坝。
至此我彭氏祖辈就在落白亮安居乐业。天高公来到落白亮之初,人烟稀少,林密山深,鸟兽纵横。兼之耕耘所至,地界旷远或许久不能履其地。公有时乃周历之,借游猎以巡视。落白亮可谓人杰地灵,天高公选择如此环境安居乐业,真是幸事。至大清乾隆年间,我族至落白亮世居,已经历“天、居,国、纲、宗”五辈,到宗字辈时是六弟兄。彭纲生三子:宗禹、宗旺、宗旦,安居落白亮新寨老房子;彭伦公生三子:宗唐、宗古、宗敏,居住在落白亮屯家凹。是时,宗禹公十分能干,他们几弟兄都勤奋耕作,发家致富,积蓄了一些钱财,于是便将新寨老房子由草房重新修筑成了四立三间的立材新瓦房,改善了住居条件。是时,在宗禹的带领下,宗字辈的弟兄还和同里的罗、马、李、沈共五姓,合资购买田祖三十五石,以出租五石,与红岩坝玉皇观调换山地一坡修建瑞龙山庙宇一座,为乡民春秋祈祀,田租归庙堂香火之需,山地则作本里公葬墓基之地,成为当世之美德矣。
宗禹公生子启贤(生于清乾隆32年丁亥岁九月十七日已时于新寨,故于清道光13年癸已岁4月19日戌时)安居新寨,博学多才。在大清嘉庆年间,启贤公经乡试、会试中了举人,仕至修职郎顶戴荣身,复归故里,乃购置田园,读耕传嗣,膝下七子承欢,深受乡邻爱戴,备受后人称颂。可见,至大清嘉庆年间,我彭氏家族从泸州至金鹅落白亮世居后,已经历“天、居,国、纲、宗、启、儒,尚”八辈,祖居了200余年,尚字辈锅口已达21户之多,100多人口。正是我族兴旺之时,各种人才辈出,争相自谋发展,或因仕途而离乡,或因从教而他住,或因经商而外出,或因置业而迁居:如尚尧、尚舜公谋耕于天池,尚斌、尚林公经商于叙永,尚银、联卿公从政于叙永,启元公施教于福集。启秀公迁居于何家营,启璇公在古宋万寿场购置田庄。
启贤公生七子:儒、佑、杰、健、修、位、撰。其六子彭位公住新寨老宅,以教私塾为生,生四子:尚才、尚举丶尚乾、尚诚,为新寨四大房人。至清咸丰年间,新寨彭位公逝世,尚才、尚举、尚乾、尚诚四弟兄,为此,请了十多个道士作道场,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大斋,锣鼓喧天,诵念经文,超度亡灵,祭祀追思,其葬礼之隆重,影响至深。同时,新寨还养了几匹马,尚字辈弟兄出门时常骑马出行。那时,新寨更是人丁兴旺,家境富足。直至后来,尚才、尚举、尚乾、尚诚四弟兄分家,长房、二房分到新寨左右宅房屋和各半间堂屋,三房、四房分到大足山的房子。
在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尚才公之子联彪公(生于清咸丰4年甲寅岁2月12日戌时,故于民国26年),居住新寨,那时他做了几十石租子,时任百长,文武双全,既能武功,又教私塾,在我族和乡中颇有名望。联彪公便承头每三年组织一次清明会,聚集向彭氏先祖扫墓祭祀,形成制度。继后又汇同联字辈诸弟兄共同商酌,为我族谱系又编了十个字辈,即“凤集文明第,长发永其祥”,这为此后100 多年来我族后辈传宗有谱辅平了道路。
尚才子联彪公生四子,长子彭登贵(彭子臣的父亲)住新寨右书房及左耳房,次子彭登炳(彭开文的老爷)住新寨右耳房,三子彭登海(我们的老爷)住新寨右书房一立及后屋,堂屋为公产,归几弟兄所有。四子登用,死得早,未成年早亡。解放了土地改革时,彭子臣被打成地主,其新寨左书房及左耳房被没收,左书房一立分给易树臣,左耳房分给彭少舟,左后面房子分给钟明舟。右书房及后屋丶堂屋归彭正江所有,右耳房仍由登炳公孙子彭开文所有。至1960年,易树臣搬到瑞龙山去住,我父亲用180元将右书房一立三间屋买下来!形成今天新寨正房子都归我家所有。故新寨老宅从清朝康熙年间修成草房,乾隆年间改修成立材瓦房(与瑞龙山庙宇冈时),已住了十多代人了,足有250多年的历史,其间,几经维修、扩建,形成如今这个样式。你看,我们新寨古宅的历史攸久吧!
附:兴文县大河乡落白亮村的行政沿革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河乡落白亮村历史攸久,其行政区划多有变化。落白亮村在解放前一直由永宁(叙永县)管轄。叙永,古称永宁。据《今县释名》:“宋改戎州为叙州,取西戎即叙之义,乾隆元年,置叙永直隶厅。”《叙永厅志》(清朝康熙年间著):“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改土归流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等,这加强了边远地区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以叙(州府)郡丞驻永(宁)治之号叙永(直隶)厅,即以‘叙州府’之‘叙’、‘永宁’之‘永’为‘叙永’。”永宁在明崇祯初年置永宁同知,崇祯八年改为永宁军粮厅,隶属贵州威宁府。到清朝康熙时,仍置叙永同知,以永宁卫隶贵州威宁府。康熙二十六年改为永宁县(县治古蔺县城),隶属贵州。光绪11年置古宋县,宣统六年升叙永厅为永宁直隶州,古宋、古蔺并隶永宁州。民国二年改永宁州为叙永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四川省,划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个行署及重庆市,加上原有的西康省、云南省、贵州省,均直属于西南局。川南行署的驻地在泸州市。时为:川南行政公署泸州专区叙永县金鹅乡瑞龙村。1951年2月24日,川南行署决定将叙永县的大坝、金鹅、定远、清水4乡划归古宋县。
兴文县大河乡落白亮村的行政沿革为:
一、“明崇祯初置永宁同知,八年(1635年)改为军粮厅。”时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贵州都司永宁军粮厅(府)宁静里宁四甲落白亮。
二、清康熙二十六年(1662年),改永宁卫为县,仍属贵州。时为:贵州都司永宁县(县治古蔺县城)宁和里金鹅池落白亮村。
三、清雍正五年(1727年)贵州并归四川,为永宁县,属叙州府(宜宾)时为:四川省叙州府永宁县西二屯金鹅池落白亮村。
四、清宣统元年升叙永厅为永宁直隶州,古宋县、古蔺县并隶永宁州。时为:四川省永宁州永宁县金鹅乡落白亮村。
五、中华民国二年(1913)改永宁州为叙永县。时为:四川省叙州府叙永县金鹅乡落白亮村。
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泸州设第七行政督察区。时为:四川省第七行政督查区叙永县金鹅乡落白亮村。
七、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四川省,划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个行署及重庆市,加上原有的西康省、云南省、贵州省,均直属于西南局。川南行署的驻地在泸州市。时为:川南行政公署泸州专区叙永县金鹅乡瑞龙村。
八、1951年2月24日,川南行政公署决定将叙永县的大坝、定远、金鹅、清水4乡划归古宋县。时为:川南行政公署泸州专区古宋县金鹅乡瑞龙村。
九、1959年宜宾、泸州合并,古宋、叙永两县合并。时为:四川省宜宾专区叙永县古宋区金鹅公社瑞龙大队。
十、1968年县区和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时为:四川省宜宾地区兴文县古宋区金鹅公社新寨大队(时将瑞龙大队改名为新寨大队)。1993年撤区并乡后,时为: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河苗族乡新寨村。2007年新寨村和先锋村合并为落白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