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彭端淑诗文(百篇)赏读》之《送朱式可归里序》
(2022-03-29 12:50:42)
标签:
转载 |
分类: 彭氏人物 |
《彭端淑诗文(百篇)赏读》之《送朱式可归里序》
交道之难也〔1〕,非交之难,交而能择使不失之难也。凡交之难,始易合者,其终必易离;初甚亲者,其后必甚疏。既已合之,则不得复离之;既已亲之,则不得复疏之。既已合之亲之,而复离之疏之,则是合之亲之,适以离之疏之也。故曰:交而能择,而使不失之为难也。
凡交之道,未交,审其人;既交,止于信。是以君子之交铭金石〔2〕,质鬼神〔3〕。负当世之累则怜之,闻流言之加则斥之。夷吾之于鲍叔也,而等于生我〔4〕;仲谋之于子瑜也,而许为神交〔5〕。张超决子源之必往〔6〕,张劭信巨卿之必吊〔7〕,此其人,皆或结于微寒,或从于患难,或订于俄顷,而始终不渝。盖自其合之亲之时,遂以逆知其后之必至此也〔8〕。
曩尝读朱公叔〔9〕、刘孝标〔10〕之论,窃疑其太过,既而〔11〕览人情、周旋世故,始信孟门、太行之险〔12〕,未足以相喻。是以〔13〕,君子择而后交,毋交而后择。不然,张陈凶终〔14〕,萧朱隙末〔15〕,此岂可不为寒心者哉〔16〕?
余友朱君式可,君子人也,有言必践,见义必为,然喜交游,所至易与,余惧其后有易离易疏之患也,于其归里,作《择交说》以送之。
【题解】:
【注释】:
〔1〕交道:朋友相处的道理。《后汉书·卷二七·王丹传》:“交道之难,未易言也。”唐·骆宾王《咏怀》:“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
〔2〕君子之交:贤者之间的交情。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铭金石:刻在碑石上。形容交情永固不变。铭:铸、刻。金石:碑石。
〔3〕质鬼神:质疑、责问鬼神。形容交情纯洁坦荡。
〔4〕夷吾之于鲍叔也,而等于生我:用“管鲍之交”典。夷吾:即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管仲,名夷吾。鲍叔:鲍叔牙的别称,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并笃于友谊称于世。后常以“鲍叔”代称知己好友。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一对知心相交感情深厚的好朋友。鲍叔牙在管仲贫困时最能理解管仲的处境,尽力资助管仲。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生我:抚养我。
〔5〕仲谋之于子瑜也,而许为神交:仲谋: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子瑜: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诸葛瑾,字子瑜, 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之兄。神交:谓心意投合,深相结托而成忘形之交。《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孙权《报陆逊书》:“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閒也。” 可见孙权与诸葛瑾友谊之深厚。神交:谓心意投合,深相结托而成忘形之交。
〔6〕张超决子源之必往:用典。张超:东汉末年东平郡寿张(今山东寿张)人,官广陵太守,张邈之弟。子源:东汉末东郡太守臧洪。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今江苏射阳县)人 。早年深得到时任广陵郡太守张超赏识。认为臧洪是海内之奇士,十分器重他。后曹操攻打张超,在危急关头,张超说:“唯臧洪当来救我。”众人不相信。张超说:“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果然,臧洪赤足步行去哭求袁绍请兵赴难。但袁绍不听从臧洪的哭求。最后导致张超兵败自杀。臧洪因此而怨恨袁绍。从此不与袁绍往来。袁绍举兵攻打臧洪,围攻一年后,城破被袁绍杀害。东晋人徐众:“洪敦天下名义,救旧君之危,其恩足以感人情,义足以励薄俗。”
〔7〕张劭(shào)信巨卿之必吊:用“鸡黍之交”典。张劭:字元伯,汝南郡(河南省汝南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巨卿:东汉名士范式。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鸡黍镇)人。巨卿重友情,讲信义。据《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范式在太学学习期间,与汝南人张元伯(张劭)交情甚笃。后二人同时回归乡里,分手时范式说:“两年后,我将去府上拜望尊亲。”张劭回答:“到时,我一定杀鸡煮黍,等待兄长。”于是,两人共同约定了日子。两年后,范式果然依约来到。二人尽欢而别。几年后,张劭患重病,卧床不起,临终前以不得见范式而憾。出殡时,棺重移不动。已做功曹的范式得梦:张劭某日死,某日葬,素马单车前来吊唁,由他执绋,棺柩才埋入土中。
〔8〕逆知:预知。宋·苏洵《管仲论》:“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9〕曩:从前、往日。朱公叔:东汉南阳人朱穆,字公叔。朱穆幼年有孝名,壮年好学,尊德重道,为时人所称颂。他因痛感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曾作《绝交论》以刺时人以势利相交的弊端。事见《后汉书·朱穆传》。后因以“朱公叔”为咏审慎交友之典。
〔10〕刘孝标: 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刘峻,字孝标,平原(今属山东德州平原县)人。刘峻一生重友谊,尤其特别重视为人交友之道。据《文选》题注,刘峻感于朋友任昉死后家里穷困,子侄流离,生平旧交莫有赡恤,激于义愤,于是循着东汉朱穆的《绝交论》的论点,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慎重交友的重要性。
〔11〕既而:不久。指上件事情发生后不久。
〔12〕始信孟门太行之险:孟门:地名,即孟门陉,亦名白陉,为太行“八陉”之一。位于河南辉县的太行山南关山,连接山西陵川县马疙当大峡谷,全程百余公里,是太行山南麓最深的一条大峡谷,谷深千余米,顺河床蜿蜒。此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太行:关隘名,即天井关,亦称雄定关,古为豫晋边界,雄踞于晋城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为太行“八陉”之一。《辞海》:“天井关在泽州县南太行山上,亦曰太行关,宋靖康时改为雄定关,形势险峻,素称天险。” 此处是引用刘峻在《广绝交论》一文中所云:“呜呼!世路险巇,一至于此。太行、孟门岂云嶃绝。”刘峻认为,世道的险恶比太行、孟门山路的艰险尤甚。后用“世路险孟门”为咏世路难行之典。
〔13〕是以:所以;因此。
〔14〕张陈: 即秦末汉初人张耳,陈馀。据《汉书·张耳陈馀传》载:“张耳,大梁人也。陈馀,亦大梁人。馀年少,父事耳,相与为刎颈交。”后张耳降汉,与韩信一起破赵,杀陈馀。凶终:以杀人结束。凶:杀人。终:结束;完结。后以此用为朋友之间不能善始善终之典故。
〔15〕萧朱:即汉代的萧育、朱博。据《后汉书·王丹传:“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李贤注﹕“萧育,字次君﹐朱博,字子元﹐二人为交﹐着闻当代﹐后有隙不终﹐故时以交为难。”又据《汉书·萧望之传·附萧育》卷七十八载:“(育)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始育与陈咸俱以公卿子显名,咸最先进,年十八为左曹,二十余御史中丞。时朱博尚为杜陵亭长,为咸、育所攀援,入王氏。后遂并历刺史郡守相,及为九卿,而博先至将军上卿,历位多于咸、育,遂至丞相。育与博后有隙,不能终,故世以交为难。”隙末:以嫌隙仇恨完结。隙:嫌隙。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隔阂、仇怨。末:结果;完结。后因以“隙末”为交谊不终的典故。汉朝萧育与朱博初为至交,终因嫌隙成仇。后因以此用为朋友之间交道不能善终的典故。
【赏读】: 交朋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是难在交上,而是难在如何选择交了后不会失去这个朋友上。所有交友的难处,往往难在刚开始容易相处的朋友,其结果必定容易分离;刚开始交往十分亲密的,其最后必定十分疏远。既然已经与朋友相处和谐了,就不应该又分开;既然已经与朋友关系密切了,就不应该再疏远他。既然已经与朋友相处和谐、关系亲密了,可是又离开他疏远他,这就是刚开始容易相处和谐、关系亲密的朋友,恰好就是最容易与你离开、疏远的朋友。所以说:交朋友能够有选择并且做到不失去这个朋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凡是交朋友的原则,首先在交往之前,要反复审查这个人;其次已经交往了,就要坚定对朋友的信任。这就是君子之间的交情可以铭刻在碑石上,可以坦荡地质问鬼神。见朋友背负人世的重任就爱怜他,听闻有人散布毁谤朋友的言论就斥责他。春秋时鲍叔牙对待朋友夷吾,夷吾认为他就象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三国时孙权对待朋友诸葛瑾,人们称赞他们为心意投合的忘形之交;东汉末年广陵太守张超在危难时,坚信他的朋友子源一定会来救他;东汉名士张劭坚信他死后朋友巨卿一定会来吊唁他;这些人啊,有的结交于贫贱之时、有的相随于患难之中,有的约定于片刻之间,然而他们的友谊诺言却始终不渝。因为他们当初在与朋友相处和谐、关系亲密时,就预先知道对方以后一定会这样做。
从前我曾在读朱公叔、刘孝标关于交友的文章时,私下怀疑他们的言论观点太过严重了,后来自己阅览亲历了社会中的人情世故之后,才开始相信用孟门、太行关隘之艰险,还不能足以比喻交友处世的险恶。所以,君子交友要先经过慎重选择后才开始交往,千万不要交往后才去选择交与不交。如果不是这样,就必然会出现如秦末汉初时的张耳,陈馀一样刚开始好象可以共生死,最后却以杀死对方而结束。又如汉代的萧育、朱博初为至交好友,最终两人间的友谊又因嫌隙成仇而完结,这些难道不让人失望而痛心吗?
我的朋友朱君式可,是个君子,有言必践,见义必为,可是他这个人又喜欢交游,所以与人极其容易相处,我担心他将来交朋友会有易离易疏的隐患,所以在他回归故乡时,写作这篇《择交说》来送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