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力感受力思考力和审美力的培养
2023-01-08 07:10:36
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发展孩子的思考力和审美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在一次分享中谈到了一个例子,讲的是父亲带自己去树林里散步、观鸟。与一般父母不同的是,父亲只是引导观察树林里正在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情,比如看到鸟,父亲说:“看,那鸟总是在啄自己的羽毛。你想想它为什么啄羽毛呢?”而不是要费曼记住这些鸟的名字,树的种类。
有一次,一个小伙伴问他:“你看!那是什么鸟?”费曼说:“我不知道。”小朋友就说:“你爸什么也没教你。”事实恰恰相反,费曼的爸爸曾经指着那只鸟对告诉费曼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是brown
throated
thrush,在葡萄牙语里,它叫……,在意大利语里,它叫……,在汉语就叫……”等等。“你看,”父亲说,“你知道这鸟的名字,就算你会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去称呼它,你其实对这鸟还是一无所知。你所知道的,仅仅是不同地方的人怎么称呼这种鸟而已。现在,我们来好好看看这只鸟。”父亲强调的是去观察鸟的具体形态、色彩、叫声、习性,感受每一个生命的活力和美,思考自然万物内在的关系和逻辑。
不要被表面的、形式化的知识束缚了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对美的感受,这一点,日本作家与文艺评论家小林秀雄在《求美之心》一文中写的更透彻。我摘录部分段落跟大家一起学习:
诸位,假如你漫步在原野上,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在盛开。再一看,原来那是堇菜花。当在你思考“那是什么花,是堇菜花吗?”的瞬间,你已停止了对花的形状和花的颜色的观看了吧!你是在自己的心中说话了。如果堇菜花这个词汇进入你的心中,那你的眼睛就会封闭。所谓忘我看物,是那么难的事。当你判明了那是堇菜花时,是花的姿态和颜色的美感被语言完全替代了。如果没有语言的干扰,就那样在心中保持着花的美感,持续专心致志地看花,花仙子那才会向你展示从来未曾见过的无限的美,画家都是这样看花的。年复一年地看着同样的花卉来画,这样创造出的花卉画,如果不是按照画家看花的方法去默然看花,仍然是什么也画不好。花卉画表现了画家在默然中观看美丽花卉的感受,不是表达花名子的。当你在想:“那是个什么奥妙的东西呀”?
你就要注意看了 。想知道那个奥妙的东西是什么名子,就看 ,如果知道了是什么,“哦,是堇菜花呀”,就不再看了,
这是好奇心。画家的眼睛不是这样的,画家看花不是出自好奇心,而是因为对花的爱。由于爱花才看花的,所以,既便是看一个早就熟悉的很平常的堇菜花,还是看也看不够。如果是出自好奇心,就是去看彼加索的画展也会毫无收获。
当你眺望美丽的大自然、或者欣赏精美的图画而受感染时,就觉得那种激情用语言很难表达,这种经验谁都有过。诸位要说了,这是怎么也说不清的美。这种怎么也说不清的美
,正是画家想通过各位的眼睛直接传到各位的心里的美。音乐是从诸位的耳朵进来,就立刻到达诸位的心里
,让你心潮澎湃的。美能让诸位默然,美有让人沉默的力量。这是美所具有的根本力量,是美的根本性。
要真正理解绘画和音乐,只有很好体味这种耐受沉默力量的历练才行。因此,掌握许多音乐和绘画知识的人,能够说出各种各样见解的人,未必就是懂绘画和音乐的
人。“明白”这个词汇,有多种涵义,因为人类有各种各样的认知方式。明白绘画和音乐,是感受绘画和音乐,是爱。就算是所知甚少、掌握词汇也不多的孩子,和对什么都想立刻用脑子去弄明白的大人相比,关于美的感受也许相当
深。实际上,杰出的艺术家,就是到了老年,也还是童心未抿。诸位也许要发问了:你说的对,绘画和音乐所表达的美,可能是语言不能表达的感受,体味这种感受时,也许语言反而是干扰。可是如果那样的话,诗歌是怎么回事呀,诗歌不是用语言组成的吗?可是,作为诗人也是一样的。
确实,诗人是用语言来做诗,那么怎么做才能用语言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感受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得其真谛,方成诗人。
就是诗人,也只能采用大家熟悉的常用语言信步漫游,海湾;极目海天,岸边;富士高峰,凝望;皑皑白雪,唯见。
所以说,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发展孩子的思考力和审美力,父母不要急着给孩子灌输知识、宣讲道理。任何抽象的结论或答案,来得太快太早,都容易变成思维的敌人,剥夺了孩子自己感受、体验、思考、判断和领悟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自我驱动、自主学习、自我构建。
观察力感受力思考力和审美力的培养
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发展孩子的思考力和审美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在一次分享中谈到了一个例子,讲的是父亲带自己去树林里散步、观鸟。与一般父母不同的是,父亲只是引导观察树林里正在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情,比如看到鸟,父亲说:“看,那鸟总是在啄自己的羽毛。你想想它为什么啄羽毛呢?”而不是要费曼记住这些鸟的名字,树的种类。
有一次,一个小伙伴问他:“你看!那是什么鸟?”费曼说:“我不知道。”小朋友就说:“你爸什么也没教你。”事实恰恰相反,费曼的爸爸曾经指着那只鸟对告诉费曼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是brown throated thrush,在葡萄牙语里,它叫……,在意大利语里,它叫……,在汉语就叫……”等等。“你看,”父亲说,“你知道这鸟的名字,就算你会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去称呼它,你其实对这鸟还是一无所知。你所知道的,仅仅是不同地方的人怎么称呼这种鸟而已。现在,我们来好好看看这只鸟。”父亲强调的是去观察鸟的具体形态、色彩、叫声、习性,感受每一个生命的活力和美,思考自然万物内在的关系和逻辑。
不要被表面的、形式化的知识束缚了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对美的感受,这一点,日本作家与文艺评论家小林秀雄在《求美之心》一文中写的更透彻。我摘录部分段落跟大家一起学习:
诸位,假如你漫步在原野上,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在盛开。再一看,原来那是堇菜花。当在你思考“那是什么花,是堇菜花吗?”的瞬间,你已停止了对花的形状和花的颜色的观看了吧!你是在自己的心中说话了。如果堇菜花这个词汇进入你的心中,那你的眼睛就会封闭。所谓忘我看物,是那么难的事。当你判明了那是堇菜花时,是花的姿态和颜色的美感被语言完全替代了。如果没有语言的干扰,就那样在心中保持着花的美感,持续专心致志地看花,花仙子那才会向你展示从来未曾见过的无限的美,画家都是这样看花的。年复一年地看着同样的花卉来画,这样创造出的花卉画,如果不是按照画家看花的方法去默然看花,仍然是什么也画不好。花卉画表现了画家在默然中观看美丽花卉的感受,不是表达花名子的。当你在想:“那是个什么奥妙的东西呀”? 你就要注意看了 。想知道那个奥妙的东西是什么名子,就看 ,如果知道了是什么,“哦,是堇菜花呀”,就不再看了, 这是好奇心。画家的眼睛不是这样的,画家看花不是出自好奇心,而是因为对花的爱。由于爱花才看花的,所以,既便是看一个早就熟悉的很平常的堇菜花,还是看也看不够。如果是出自好奇心,就是去看彼加索的画展也会毫无收获。
当你眺望美丽的大自然、或者欣赏精美的图画而受感染时,就觉得那种激情用语言很难表达,这种经验谁都有过。诸位要说了,这是怎么也说不清的美。这种怎么也说不清的美 ,正是画家想通过各位的眼睛直接传到各位的心里的美。音乐是从诸位的耳朵进来,就立刻到达诸位的心里 ,让你心潮澎湃的。美能让诸位默然,美有让人沉默的力量。这是美所具有的根本力量,是美的根本性。
要真正理解绘画和音乐,只有很好体味这种耐受沉默力量的历练才行。因此,掌握许多音乐和绘画知识的人,能够说出各种各样见解的人,未必就是懂绘画和音乐的 人。“明白”这个词汇,有多种涵义,因为人类有各种各样的认知方式。明白绘画和音乐,是感受绘画和音乐,是爱。就算是所知甚少、掌握词汇也不多的孩子,和对什么都想立刻用脑子去弄明白的大人相比,关于美的感受也许相当 深。实际上,杰出的艺术家,就是到了老年,也还是童心未抿。诸位也许要发问了:你说的对,绘画和音乐所表达的美,可能是语言不能表达的感受,体味这种感受时,也许语言反而是干扰。可是如果那样的话,诗歌是怎么回事呀,诗歌不是用语言组成的吗?可是,作为诗人也是一样的。 确实,诗人是用语言来做诗,那么怎么做才能用语言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感受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得其真谛,方成诗人。 就是诗人,也只能采用大家熟悉的常用语言信步漫游,海湾;极目海天,岸边;富士高峰,凝望;皑皑白雪,唯见。
所以说,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发展孩子的思考力和审美力,父母不要急着给孩子灌输知识、宣讲道理。任何抽象的结论或答案,来得太快太早,都容易变成思维的敌人,剥夺了孩子自己感受、体验、思考、判断和领悟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自我驱动、自主学习、自我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