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入诗意如何?】
(2013-11-14 13:45:38)
标签:
数学入诗杂感杂谈 |
分类: 读书感言 |
【数学入诗意如何?】
------请欣赏几首有关数学的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插入一句题外话,如果当初将题目写作《无题》,是否会更耐回味?我们来看看宋朝理学家邵康节写的一首诗:
是否勾勒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入诗的数字最多的当推传说中的卓文君那首怨郎的数字诗:
这首词引自网络版本《北京晚报》李瀛洲的文章。该词仅190多字,但抵得上万语千言;可谓极尽哀怨悲凉之情,读之令人肝肠欲裂。据说,那个想另寻新欢的司马相如接信读后,悲从中起,愧疚不安,幡然悔悟。其中,数字“入词”之循环往复,顾盼生情,功不可没。
一、鱼儿有几
三寸鱼儿九里沟,口尾相衔直到头。
试问鱼儿多少数,请到对面说因由。
------程大位原著,梅殼成《增删算法统宗》
二、苏武流放
苏武当年去北边,不知去了几周年。
分明记得天边月,二百三十五番圆。
三、唐僧取经
三藏西天去取经,一去十万八千里。
每日常行七十五,问公几日得回程。
------程大位原著,梅殼成《增删算法统宗》
四、庐山路程
五、算题对联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或作: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清代乾隆与纪晓岚对联句
六、西江月孝女归家
张家三女孝顺,归家频望勤劳。
东村大女隔三朝,五日西村女到。
小女南乡路远,依然七日一遭。
何朝齐至饮香醪,请问英贤回报。
------程大位原著,梅殼成《增删算法统宗》
七、巍巍宝塔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八、西江月
平地秋千未起,踏板离地一尺。
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
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
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长有几?
------程大位原著,梅殼成《增删算法统宗》
读了上面的诗,您是不是会萌生兴趣,也要试解一解?其实,上面那些算题从现代的观点来看,都没有超出初中的数学水平。为了方便大家,我们不妨将度量单位统一一下:
1里=360步,一步=5尺;1丈=10尺,
1尺=10寸,1寸=10分;1年=12月,在三、中,1年且按360天计算。各题的答案依次是:鱼儿54000条,19周年,8年,4800000转,老翁141岁,105日,尖头3盏灯,索长14.5尺。
上面提到的程、吴等老先生都是明代人,他们所拟出的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数学诗词题闪耀着古算家智慧的光彩,闪现着电光火石般璀璨的古算思维。当然,由于出数学题的要义首在清晰、准确、达意,勿致歧义或无解,故见之于诗词,约束更多,要想两全齐美,谈何容易!至于有些地方不免“出格”,我们还是宽容一些,不必苛求于古人吧。
诗词美,数学亦美;凡美皆有相通之处,故数学与诗词结缘,甚或有“入诗”之举,实非偶然。关于数学的美,英国数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Russel,1872—1970)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则会发现它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色而严肃的美,这种美没有音乐或绘画那般华丽的装饰,它纯洁到崇高的地步,达到了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界。
不过,这种状况已有一些改观,如今这种美有的已可借计算机之助表现出来、焕发异彩。比如,由现代数学的《分形理论》,可获得美轮美奂、变化无穷的分形图形。看到这样的图形,在窥视、欣赏、赞叹其惊艳之余,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想似乎也是一种享受。
在下曾于去年辞旧迎新之际,不揣粗陋写过几首小诗抒发过一些感受,兹录如此,聊博一粲:
注:欲窥分形图形之美,可访问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