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诗词通信(又一篇)
(2013-07-21 17:10:56)
标签:
转载 |
您的文章总是观点鲜明、生动活泼,读后耐人寻味。我自己对对号,好像是在说我,其实也是在给类似我这样的人提个醒;苦口婆心,应当感谢。
我看过采真君的那篇博文后,亦深有感触,憋了几天,写过一首“和诗”,与采真君讨教、并修改过几次;那“和诗”是这样的:
质疑曾请释“浮身”,又见探微且入神。
每欲诗山窥胜景,多凭电脑挽泥沦;
觉知流弊能贻害,读诵躭勤可识真。
望望君行更深处,铁鞋踏踏又从新。颈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清楚的,似在摹写采真君的主张,或者说是我在读了他的博文后有些同感、也予以赞成的观点(要付诸实践当然需要做艰苦的努力)。这‘诗’写的不佳,但表达的情感还是真实的;现奉献于此,一并请马老师指正。我将转发这篇博文,以飨同好。
诗词通信(又一篇)
先介绍闲居采真的一篇博文;
迷
潇湘来客议 浮“身”造词之嫌,此迷障须恶补语文基础方解,有感而作:
敲诗每愧欠求新,丽藻铺排欲得神。
凑韵寻腔凭电脑,徘徊门外渐沉沦。
人嗔碍理多成趣,我妒痴情枉采真。
生造之词看就有,浮生几处变浮“身”。
网上学诗多年,终觉未窥堂奥,盖电脑敲诗给力,其害亦见。“看诗”而不能吟诵,离开现代的“兔园册子”,顿失臂膀,近日改用老办法,背诵求记,图不使脑退化也。
夲诗(文)的作者是闲居采真。但就内容而言,我认为他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许多“诗”文理欠通,甚至出现生造词语、错别字之类连写白话文都很忌讳的毛病。至于凑韵、凑对、凑字数等现象,则更为普遍。发在网上,读者、友人一般不会去批评。于是一误再误,历久而不见有所更新和长进。
诗,在文学中是精品。文学是文字的艺术。文字功底是写诗最重要的基本功。所以采真在诗序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此迷障须恶补语文基础方解”。此外,他还很谦虚地认为自己也因迷恋网上学诗而耽误了吟诵,悟到要在吟诵上痛下功夫。
老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很有道理的经验之谈。很多人都是通过熟读背诵这条老路,逐渐领悟经典诗文之魅力所在,最终实现了攀登之梦的。现在有部分中老年人(包括一些诗教老师)学诗教诗,不太明白(或不太服气)这个道理,企图用主要熟悉格律来“抄近路”。大量实例证明,此路决非正道。有些人的作品,格律上不见瑕疵,可就是内容空洞,或者如前文所说文字上千孔百疮,惨不忍睹。
纵观我国的古典诗词精品,它们不是在哲理(价值观)上见胜,就是能贴近社会生活,关怀与反映底层百姓的甘苦痛痒。有的作品的题材,粗看只写自己,却能够激起广泛的情感或审美共鸣。这就很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究。
试举二例:
其一: 赵玉林
保钓坚贞誓不移,恶邻启衅酿新危。
老夫未懈大刀梦,记得芦沟喋血时。
其二: 山野顽猴
倚门伫看白云闲,装点青峰似髻鬟。
鸡犬声闻人语近,邻家却在那重山。
赵玉老这首,把个人经历的积淀与时势无缝嫁接。顽猴这首把生活经验提炼并适度夸张。两首都能激起广大读者的感情共鸣。我们都能从中隐约感觉到古典名作的影响。
“诗有别才”这句话有一定道理。有的人学诗会相对容易些,有的人(怕是大多数,也包括我)却总是不易开窍。我以为,在熟读名作的基础之上,常拿自己的习作同古典作品中题材接近的做些比较,开动脑筋,寻找自己的道路。“取法乎上”或可得其中。友人的意见,也要多思考,期收举一反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