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诗须用功,指点请友朋
------从《秋日游怀柔,途中见鸟巢层楼》的修改说起
写诗草率不得,诗写成后要修改、推敲,其重要性对于初学写诗者而言在理论上是不言而喻的。但要不要改、为何要改、何处要改、如何去改,却是大有讲究的。单说“要不要改”这一关就不好过,因为自家的孩子自家喜欢,当事者迷,何况还受到鉴赏力不高的局限呢。若是第一关没有过好,那对“何处要改”与“如何去改”就更不好说了。此时,若有高人、好友直言指点,那就太好了。
往日的几次习作、修改过程,让我有了一些粗浅体会。先从《秋日游怀柔,途中见鸟巢层楼》的修改谈起吧。那是九月中旬的周末,结伴到京郊怀柔去了一趟,其风光野趣令人难忘。途经路边的《渔师傅。乡村酒店》用餐,见一高高的白杨上有七八个鸟巢,座落于层层叠叠的枝枝桠桠,沿树干似拾级而上,蔚为奇观。呀,鸟也建高楼!时值下午四点左右,不见鸟飞,未闻鸟语,故不知其为何鸟栖息之所。它们是在巢内歇息,还是因为人声吵杂不得安生,到别处觅食或嬉戏去了?不得而知。心中顿生不少联想和感慨。回家后,写了三首诗记述当时的感受:
(一)
蓝天嘉树起层楼,楼主何方燕鹊鸥?
坐拥凌空巢内憩,怀柔美景一望收。
(二)
乡村酒店树边楼,鸟语不闻人语稠。
恐是芳邻寻野趣,晚归早出解烦忧。
(三)
人亦筹来鸟亦谋,竞施神力起高楼。
谁能居得公平屋?凡庶何如鸟自由。
(欲降房价偏偏涨,凡庶应比鸟更愁。)
这也算是有感而发,我自己觉得第一、二首好像还行,第三首总觉得脉络不清楚、表达不利索。总之,心里没有把握。 先将这第一稿发给好友马亦良老师求教;刚好是国庆头一天,收到了先生的回信:“我的直感是,诗味不浓。也许是因为提炼尚欠火候。一般说,不太能够激起人遐想和回味的话,诗作就不能认为是成功的。附件我做了一点简单批注,仅供你参考。”相关的批注如下:(一)此首大体可以;(二)第二联似是拟鸟儿思维,那“解烦忧”就有些不自然了;(三)失之直白!括号里两句亦复同病。这里指出了存在的两个问题:诗味不浓;太直白;也指出了原因所在:提炼尚欠火候。有了努力的方向。
何为“诗味”?从直觉来看,我体会,就是从诗中散发的或其中蕴藏的味道或情趣,或闻之生香、或嚼之有味、或读后可供回味,至少能三者居其一,就可算有点诗味了;若能做到让人读了觉得“耐人寻味”可算诗味较浓了。怎么做到让诗味浓一点呢?看来也非一日之功可成啊,但总应当朝这个方向努力吧。琢磨几日,得到第二稿;其中的主要修改在第二、第三首:
(二)
乡村酒店树边楼,鸟语不闻人语稠。
问道芳邻嬉何处?晚归早出自家游。
(三)
商亦筹来鸟亦谋,建房或曰雅而优。
鸟能自筑居其屋,百姓愁沮重价楼。
将‘人亦筹’改成‘商亦筹’,以及‘凡庶’改成‘百姓’是个进步;第二首的第二联改成了问答的句式,解决了原先两句之间的语义衔接不大自然的问题。但还是觉得第三首与第二首之间的转承不畅,而且“建房或曰雅而优”的意向含混,与其出句相对不大紧密、贴切。 总之,这大体处于需要练字、炼句的状态。
于是,又将第二稿发给另一位南方诗友,他的看法是:“第一首当第一张相片的题照,是很不错的写法。而第二,三首就显然有感而发,这样,一组绝句就成了铺叙。绝句一般都较浓缩,写一意,写一事最佳。题旨有大小难易之分,小题见大甚佳。从鸟居想到国人之住屋难,很好。从起承转合的方法来说,要用四句把这样的意念写出,实在考功夫。”有肯定、有启发,也有建议。接着,他着重对第一首提出了异议:(1)第一句写得较泛。“层”字尤多歧意。如果没有“途中见鸟巢层楼”的点题和附照,从字面上感觉不到是树杈上的鸟居;(2)第二句“燕鹊鸥”很显然是宥于韵字而选;(3)常见梁间燕,水中鸥,一小一大,都没看过有树上做窝的写法,而从诗中天的提示发现十一尤中也有“鸠”字,鸠占鹊巢,可为居屋分配不均提供更大的联想。所以,他将第一二句改成:枝丫耸处架巍楼,巢者难分鹊与鸠。
这个分析和改动很好,提示我:写诗虽无需死扣逻辑,但也要顺乎情理、常理。于是,又做全盘统筹,形成下面的第三稿:
(一)
枝桠重重架危楼,巢者难分鹊与鸠。
坐拥蓝天凭极目,京郊秋景一望收。
(二)
乡村酒店树边楼,鸟语不闻人语稠。
问道芳邻嬉何处?晚归早出或旁游。
(三)
议到商家竞计谋,期房溢价涨不休;
鸟能自筑居其屋,百姓愁沮重价楼。
这一回同时在炼句、练意上下了些功夫。我觉得除第一、二首均有改进外,最大的进步是,用“议到”(也得来不易!)一语,解决了第三、二首之间的转承问题,而且第三首不那么直白了,有比喻,可表达老百姓的忧虑。似可暂时告一段落了,于是,就在博客上发布了。欣喜的是,又收获了两条重要建议:
(一)马老师提议将”涨不休”中的‘不’字改成‘难’字;这个‘难’字真好,不仅是写实,而且同时道出了房价调控的艰难;
(二)酎泉老人在评赏时,对第一首的末句提议:“这一句如果改成‘京郊景色正临秋’,可能更有诗味。”我当时觉得诗味确实是浓了,也避免了‘一望收’的套路;待到那南方诗友做出点评后才发现自己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理解没有到位。请看他的点评:
“一望收豪情可见,与后来的二首反差甚大,这样一改,多了含蓄,己为后面的抒情及议论留下较宽的余地。”心里就豁然开朗了:酎泉老人的修改正是蕴藉、气魄兼重的妙笔!
现在回头来看,经过这几次的修改,终稿比起第一稿确实大有进步,也从中体会到:新手上路,写诗不能速成,需要沉的下心,用功去学、去练、去改,不断地在改中学,在与别人讨论切磋中学,以学促改,用心体会,慢慢在实践中领悟,方能有所长进。 还有一次,马老师有《壬辰咏秋三绝句》(原诗略去)寄各诗友;我觉得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便试着和了,其中的两首是:
金风送爽日迟迟,正是香山憩赏时。
云淡天高秋影媚,漫山红叶好题诗。
历经世道几暄凉,忧乐萦怀话重阳。
正值外夷挑衅甚,何不兄弟拆萧墙?
后来觉得第一首有香山、漫山,‘山’字犯重;第二首“何不兄弟拆萧墙”似较直白,便作了修改:
金风送爽日迟迟,正是香山憩赏时。
云淡天高秋影媚,漫漫红叶好题诗。
历经世道几暄凉,忧乐萦怀话重阳。
际此东邻挑衅甚,正宜戮力铸铜墙。
有道是“一诗千改始心安”,这回改的成功吗?且看马老师如何评论:“佩服朋友的认真。但我以为并非所有的诗都是越改越好。诗兴冲出来时,往往最妙!钱钟书有言:‘偶然欲作最能工’,信然!我以为:漫漫不如漫山。个别字重用,在替代不如原字时,不要换。第三首我也喜欢原作。改后的转折不如原作自然。”
啊,诗常常是越改越好,有时候却不改亦好。此一时有人指点明白了,彼一时需要独立分析时,或又惑而莫辩;即使有人指点,也须自己消化吸收、决定取舍方能奏效。连同篇首所提出的要不要改、何处要改、如何去改,等等,如何能自己独立判断?我看从根本上来说,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须是要学得多、看的多、经历的多、见识的多,与人切磋的多,学养渐渐地深了,到了一定阶段方能渐渐地把握,此所谓功不到事不成、功若到自然成吧。写到这里,想起袁枚的话:“作诗能速不能迟,亦是才人一病。”“诗到能迟转是才”。 能自己改诗,慢慢推敲,也是一种需要下决心才能慢慢养成的良好习惯。能自我操练(勤学苦练)自然不错,但若有人陪练或高人指点就更好了;因为这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个客观、中肯的参照、评判和激励。所以我主张并践行: 改诗须用功,指点请友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