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熹的雅量与坚守

(2012-03-10 19:15:36)
分类: 随感漫评

              朱熹的雅量与坚守

     近年来,理学大师朱熹的诗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被人广为传播,以作治学、办学之格言。这些名句出自朱熹在著名的《鹅湖之会》三年后给陆九渊之兄陆九龄的和诗《鹅湖寺和陆子寿》;现将它和陆的原诗一并抄录于此,以利于本文后面的分析,抑或可资先睹为快哩。

     鹅湖寺和陆子寿        附:陆子寿原诗

     德义风流凤所钦,      孩提知爱长知钦,

     别离三载更关心。      古圣相传只此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      大抵有基方筑室,

     又枉蓝舆度远岑。      未闻无址忽成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      留情传注翻榛塞,

     新知涵养①转深沉。    着意精微转陆沉。

     却愁说道无言处,      珍重朋友相切琢,

     不信人间有古今。      须知至乐在于今。

    本来,文人之间雅和酬唱是常有之事,但这首和诗却不同凡响。因为朱熹的这首诗实际上是对陆氏兄弟(九龄、九渊)在鹅湖之会中的两首辩论论道的诗章,在三年之后作事后的回复,它集中地展现了朱熹在处理鹅湖之会这一重大事件时的雅量和坚守,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处理君子和而不同的生动典范。

    你看,朱熹不仅抛却了三年前因朱陆间激烈的学术论争带来的不悦,而且不以位高(当时朱熹已在业内声名显赫)和年长(他比九龄大两岁,比九渊大九岁)自居,而是对比他年轻的陆氏兄弟称赞有加,说对你们的“德义风流”素来钦佩景仰,更对离别这三年里你们兄弟俩的道德文章与学问进展十分关心;我潜居于此,偶尔扶着藜杖出入寒谷走走见闻少啊,现在又有劳你们二位远道而来传道赐教了。作为主人,这一段欢迎词可说是诚心诚意、谦恭有加,但也恰如其分的。

    但接下来,他不失时机地道出了这次切磋讨论乃至处理学术分岐的原则:对过去的学问要经过交流商量、切磋论究,使之变得更加严密、精细、准确(此所谓邃密----笔者注),而对新得的知识则需加以爱护,并通过精心的滋润、养育和提炼(此所谓涵养;亦作培养②---笔者注)使之变得风格平和沉稳、根基深厚牢固、内涵丰富深刻、经得起考验。这是朱熹的希望,也是告诫和坚守。

    这里说告诫,是有来由的。朱熹大概还记得三年前,鹅湖会一开场,九龄就搬出了上面那首诗;虽然九龄表达的态度很真诚:“珍重朋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但字里行间仍不掩自负。接着,九龄的弟弟九渊又端出了一首火药味更浓、名为《鹅湖和教授兄韵》的辩论诗③: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你看,九渊在诗中这样单刀直入:悲哀钦敬正是人所共有的千古不磨之心。涓涓细流终成沧溟之水,拳拳之石垒成泰山之巅。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而(你们那种----笔者加注)旁求他索不着根本的支离之学只能沉浮不定。要知道从低处向高处的真正通道,真真假假只在于辨别当今眼下那个立志明心的一瞬啊。

    九渊当时这样的自负和武断,朱熹初闻此诗时的那种恼怒和不快未免又掠过脑际;但又有不少疑问:何为“心”、“不变心”?何为“易简功夫”?何为“支离事业”?虽然九渊曾做出过铺垫,以“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为据(这自然是不易之理),然后引出了“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的结论,但两者的因果关联毕竟因不同质而缺乏说服力,当时在气头上也难辩论清楚。正如朱熹后来在追述对此次鹅湖之会分歧的态度那样:“人各有所见,不如取决于后世。”④  现在朱熹回忆起这段往事,感触不少,他决定作一番正面引导,于是用和诗的方式委婉而又坚定地答复陆氏兄弟:三年前的那场争论无果而终,不就是因为有些论点论据不准确、不邃密而又没有耐心地听取对方陈述、各执己见而争论不休吗?不就是因为缺少或忽视上述原则和精神不欢而散吗?这次我们可要吸取教训啊。这种告诫就是朱熹的主张及其坚守,而且他希望对方也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地想一想。然而,他还有些不放心,不吐不快:我最担忧的是,怕是争论到无语、无言以对时,在默默的所谓悟道明心中沉沦失性,连什么是古今都忘记了(朱诗末联的解释大体取自③)。他以这种凝重的态度表示担心,自然更加重了此番叮嘱和劝诫的分量与力度。

    我们不去讨论朱陆之间学术争论的具体细节,但由上已可见到朱熹的气度与胸怀。他有雅量:不以地位压人,不以年长自居,在有争论时不急于下结论,争论归争论,不要影响交情、友情。而他的坚守则是韧性的、明确的;但又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提出让大家可接受的方针,加以引导,使之在辩论中有所遵循。用现代的话语来说,他的这种雅量与坚守,大概也是“学术带头人”应当具有的素质和气度吧;当然,其基本态度和原则也值得一切学术工作者认真采纳和吸取。

    ① 此句中“涵养”一语,见 钱穆著,钱宾四先生全集(46)----理学六家诗钞,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

   ② 此句中“涵养”一语,在其它大多数饮引中,均作“培养”,与上词义相近;例如,可见③。

   ③ 高全喜著,理心之间: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④ 欧阳哲生编,《大家国学》,蔡元培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