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诗一首  孤赏一得】

(2012-01-09 11:34:38)

    

    记得去年的某个日子,看到网上的一首【祝英台近】词(附后),我撷取其中的若干词语,加以裁剪、穿彻生发,凑成了一首小诗;兹不嫌其陋,抄录如下:

             无 

          读潇湘文墨客之【祝英台近】词后戏作

      墨柳如烟处,湘女沉吟时。

      玉箫品欲辍,故人知未知?

它似乎有两到三幅素描,用到了“柳”、“箫”、“故人”、“湘女”和“沉吟”等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如果可以称之为诗的话,应如何去赏读?它究竟有无意境;若有,蕴含何种意境?显然,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初读此诗,可视为是在描写一个湘女在墨柳如烟的春雨中徘徊沉吟,而后弄箫又止,并向故人发问。至于她为何沉吟、沉吟什么,为何弄箫又止,以及故人是她的恋人、儿时的好友,抑或是诗友;她究竟是身处家乡还是异乡(异乡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她是在送别、目睹送别而伤情,还是因身处异地触景怀乡抑或在独自欣赏眼前的如画美景而触发诗情,如此等等,我们都不得而知。

    这并不奇怪。因为作者没有给出任何提示或暗喻。不过这倒是给读者留下了任凭其纵横驰骋的合理想象空间。此时,依据诗中提供的景象信息元素,结合个人的经历加以揣摩、意会、融合,可进而升华为符合自身理解的意境。显然,随之而来的是,读者理解的意境与当事人(湘女、故人)理解的意境乃至作者想表达的意境可能是有所不同的。

    我体会到,上述情况足以表明:对于同一首诗的诗意,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是常有的事,也并不是上面这首诗所特有的。比如人们公认,对于《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诗的诗意的分析和理解,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可能正是因为将原词中的“萧郎”改成了“故人”,使该诗具有多义性,给人们增添了一些遐想。试想,如果当初没有这种安排,或许会要单纯多了。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诗眼”吧。依我看,这“诗眼”可以锤炼而成,也可能是在不经意的权衡之间偶然得到;在我,当属于后者吧。

    现在可以披露一下我当时要想表达的意境。这墨柳如烟,一般是描写春雨中的河边或湖畔之柳色吧,但柳并非南方所独有。其实,北方雨中湖畔之柳也可以是很美的。而只身在北方工作的湘女惊奇地发现了这种美;她陶醉,她的诗情油然涌动,想用诗记下当前的美景和感受;她反复吟咏欣赏,竟分不清正在吟诵的诗句究竟哪些是今日所得、出自己手,哪些是自己往日喜欢的前人佳句?她还想用箫声来抒发当时的这种美好感受和情怀,但似有“惜无知音赏”或“惜无知音共”的小小遗憾,故而欲弄箫又止:要是我远在家乡的朋友(诗友)此时能和我一起欣赏、吟咏该多好啊!朋友啊,你知道吗?

    不知读者中是否有和我一样的解读和理解?浅露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附:【祝英台近】原词:

     痕纤,荷岸。时气天晚,轻小庭院。生怕简慢秋千,日日香玉,快前去,乐留一串。

    重相见。冰山歌舞题情,蝴蝶入团扇。谁是萧郎,湘江玉箫伴。今又雾散云开,高楼过雁,看西凤,也送清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