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图阿拉城游览(3)塔克世故居——努尔哈赤出生地

标签:
旅游摄影文化杂谈 |
五、塔克世故居——努尔哈赤出生地。
塔克世故居,分东西两院,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父居住的地方。
(一)塔克世故居的院外。
1、院外的树。从这张图看,好像院外还有一个院。这几棵树好像就在塔克世故居两院之外的大院内。现在记不清了,到底是两院之外还有一个大院,还只是一面墙,就不清楚了。

2、菜地。也是在塔克世故居两院之外,却看不到上图那样的墙。

3、院外的一套石碾。研学学生在参观。

4、塔克世故居——努尔哈赤出生地介绍牌上的文字。说的是有东、西两院,西院是努尔哈赤的祖父涴昌安所居,东院是努尔哈郝之父塔克世所居,努努尔哈赤出生在东院正房东屋。

5、这是两院中院的门房院外部分了。至于是东院还是西院,我个人理解成西院。依据的就是正常情况下,正门和正房的朝向通常是朝南的。
按照正房通常朝南来理解,这个院是东院。东院比较破,泥房,应该是先建的;西院比较新,砖房,应该是后建的。按理来说努尔哈赤的祖父住在泥房、父亲住在砖房比较合理。前面的介绍牌上的文字介绍,正房的的朝向,正好相反。可能我自己的思考有误。相关的解读都是过后回忆的。
1、东院的东侧的猪圈与粮仓。
(1)灶房内的灶台、缸、石碾。泥面墙,这种房子几十年前的农村就是这样的,墙面是泥的。灶房通常是一座房屋中三间房的中间的那一间,也就是进门的那一间。那两间是按进门方向右间房与左间房。

(2)一间右侧房内的摆设。火炕、炕桌、火盆。火炕上的是炕柜(炕琴)、炕被,墙上糊的是白纸。泥罩面的墙通常要糊上一层白纸。这种场景在几十年前的农村也是常见的,现在不多见了。

火炕上的炕柜,也叫炕琴。还有炕被。

挨着火炕的木柜。

另一房左侧房内的火炕上的炕桌。

又一间左侧房内的火炕、炕桌(炕琴)、炕下木柜,还有婴儿吊床。这种摆设是过去农村常见的。婴儿吊床大概是过去东北的特色了吧。

(4)一间房内的桌椅摆设。

(5)又一间房内的桌子。

(三)索罗杆。位于东西院之间的过道上。

这是索罗杆的文字介绍内容。

(四)砖房。

(2)一间右侧房内的摆设。火炕、炕桌、火盆。火炕上的是炕柜(炕琴)、炕被,墙上糊的是白纸。泥罩面的墙通常要糊上一层白纸。这种场景在几十年前的农村也是常见的,现在不多见了。

火炕上的炕柜,也叫炕琴。还有炕被。

挨着火炕的木柜。

(3)另一间左侧房内的火炕、炕柜(炕琴)、白纸糊墙。

另一房左侧房内的火炕上的炕桌。

又一间左侧房内的火炕、炕桌(炕琴)、炕下木柜,还有婴儿吊床。这种摆设是过去农村常见的。婴儿吊床大概是过去东北的特色了吧。

(4)一间房内的桌椅摆设。

(5)又一间房内的桌子。

(三)索罗杆。位于东西院之间的过道上。

这是索罗杆的文字介绍内容。

(四)砖房。
西院的房比东院的房要好上许多,是夸砌的房。
1、西院房门外部近景。这种院的结构是四合院式的。院子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四座房,四座房加围墙构成了方形的院落。院内一座正房,座北朝南。两座是分别是座西朝东——东朝房,座东朝西——西朝房。正房前面的房是门房,门房中间是院外与院内的通道。每一座房大都是建成三间房。
(1)灶房。有两个灶台。与泥房的区别是墙是白墙面,与现在的房屋内的封面差不多。

(2)右间房。火炕、炕柜(炕琴)、炕被。

地上的木柜与柜上的摆设。是用来祭祀的。

火炕与炕上炕桌、火盆等。

火炕与炕上炕桌、火盆及炕柜与炕被。

(3)左间房。火炕、炕桌、炕柜(炕琴)、炕被。

另一右间房。火炕、炕柜(炕琴)、炕被、婴儿吊床等。

婴儿吊床等。

赫图阿拉城游览(3)塔克世故居——努尔哈赤出生地

(2)右间房。火炕、炕柜(炕琴)、炕被。

地上的木柜与柜上的摆设。是用来祭祀的。

火炕与炕上炕桌、火盆等。

火炕与炕上炕桌、火盆及炕柜与炕被。

(3)左间房。火炕、炕桌、炕柜(炕琴)、炕被。

另一右间房。火炕、炕柜(炕琴)、炕被、婴儿吊床等。

婴儿吊床等。

赫图阿拉城游览(3)塔克世故居——努尔哈赤出生地
后一篇:对桩石乾隆绿道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