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底该不该给孩子报补习班?看完这个你就不纠结了!

(2018-04-01 18:44:09)

 

到底该不该给孩子报补习班看完这个你就不纠结了

2018-03-19 17:43辅导班/英语/教育部

 

中国学生减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85月的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随后的十几年教育部门又相继出台了多项减负政策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文纠正校外机构超纲教”“提前教现象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课外负担重问题”,减负再度成为社会热点

在政策不断对中小学减负三令五申的同时课外补习机构却如雨后春笋一般的疯狂生长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校内减下来校外加上去甚至有人提出质疑,“关停了补习班孩子们的负担就会降低甚至没有了吗?”采访中有家长回应:“就算关停补习班家长们也会组团请老师甚至请一对一的家教。”

是什么使得家长的报班热情难以消减采访中记者发现家长对于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这件事通常抱有以下几种心理

心理1

别人都报了我家不报就输了

家长心声:“别的孩子去补了我家的不补岂不是又输在起跑线上了于是在看到孩子的同学奔波于那些辅导班时迅速决定给自家孩子也报班。”

王女士为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报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科课外培训班每年花费近8万元对此王女士很无奈因为孩子的同学几乎都报了课外班,“独善其身很可能掉队在剧场中前排观众站了起来后排的观众为了看到演出也只好被迫站起来。“剧场效应正是竞相参与校外培训的写照

于晓冰是海淀区的一名语文老师他在自己的公号上这样写道这几乎是一个人人上补习班的时代……”作为一名一线老师于晓冰在所教的班级中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完全没有上过课外辅导班的学生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近似于无这么多年我只遇到三四个这样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每周至少有一两个辅导班多者有五六个几乎到了每天都有的程度甚至双休日不止一个这种情况在毕业班尤甚。”

孩子们上辅导班的背后则是家长的跟风从众心理于晓冰经常听到家长之间这样对话

您家孩子在哪上辅导班呢怎么样老师讲的好不好!”“特别好我们家孩子特别爱听这个老师的课成绩提高得也很快!”“那您有这个老师的联系方式吧方便给我个电话我要让我家孩子也去上他的课。”

对于家长的这种心理于晓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个性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要因材施教这是最基本最为常识的教育道理

心理2

玩也是玩掉了不如学点知识

家长心声:“休息的时间反正玩也是玩掉了还不如给孩子报些辅导班巩固巩固知识。”

反正玩也是玩掉了不如去学点知识。”这也成为了家长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的理由之一

玩和学习真的对立吗马云之前在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一句话在朋友圈里刷屏:“现今社会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去玩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无法竞争过机器、‘人工智能’。”

在很多教育专家看来,“其实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童年该有的简单的快乐更可以提升孩子心智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和品质既是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是孩子的学习途径

此前北京就明确提出学前玩小学慢初中宽高中活的四字诀玩成为学前和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的需求导向

 

心理3

报了辅导班学习就是你的事

家长心声:“我帮孩子报了辅导班了钱也花了老师也请了学习成绩再上不去那我也是没办法了孩子没教育好责任不在我了今后没有好前途也怨不得爹和娘了。”

辅导班也给你报了要是学习成绩再搞不上去就跟我没关系了。”采访中确实有些家长会这么想认为给孩子报课外班就是一种责任责任尽到家长就解脱了

对于这种心理北京的一位资深教师薛倩认为这是家长的一种变相推责薛倩是一名英语教师她以自己熟悉的英语学科举例说明:“不应该完全寄希望于周末课外辅导班平日不下任何功夫英文的学习不像理科的公式学会了记住了很难忘记或者短期内退步英文讲究的是日积月累每天都要读一点书背些单词隔天听听音频保证效果。”

薛倩认为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三剑合一”,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加上家长督学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4

证书有助升学不妨碰碰运气

家长心声:“听说知名机构的竞赛证书在升学中能起作用所以带着自家孩子搂草打兔子’,万一考到了某个重要证书呢。”

在家长圈里总是暗地里盛传一些升学宝典”,比如哪个知名机构的竞赛证书在升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于是很更多的家长宁愿相信这个作用万一碰巧让孩子考到了某个重要的证书岂不是在升学中占据了主动地位这样的机会谁又愿意主动放弃呢

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就这样说到因为在教育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下有的区全区就一两所重点中学那孩子们肯定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去上好学校通过课外教育机构的学习只是给孩子增加了一种竞争的渠道和手段而已其实如果说教育资源分配更公平更均衡或者说有其他手段让家长不在孩子升学问题上这么焦虑家长可能就不会对课外班趋之若鹜

参加占坑班以获得好中学的录取拥有校外培训机构竞赛成绩以成为升学敲门砖”,学校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校外培训……针对目前种种课外班怪象教育部提出十个严禁底线要求并联合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心理5

老师不好好讲留着课外班讲

家长心声:“有的老师上课时根本不好好讲课留着重点内容,‘引诱孩子去上他或者他同事的辅导班不去上的话孩子肯定会落后。”

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有所保留将更多精力放在校外培训班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开办或任教的补习班。”采访中这成为家长最大的隐忧

在种种课外培训乱象中社会意见最大的要数公办学校教师甚至是公办学校与培训机构勾结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培训。“无论任何形式公办学校及教师都不得有参与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为一旦参与其中教师必须脱离公办身份学校应当被严肃处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陈国治认为学校及其从业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存在性质上的差异角色不容混淆专项治理工作要使其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扰者”。

此外记者了解到校外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裹挟家长带着孩子拼命抢跑也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群体焦虑

心理6

以前没条件现在不能亏孩子

家长心声:“我小时候就特别希望能学钢琴但没有条件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就算钢琴课再贵我也坚持让我的孩子学钢琴。”

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王女士是一位8岁男孩的妈妈英语顶呱呱一直是她的梦想于是从儿子两岁半开始她就让孩子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且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对于这种情况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唐琳老师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

唐琳认为在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这件事上家长可以跟孩子公平讨论商量父母帮助孩子思考她介绍了一个小游戏画三个圆第一个圆让他写满我最喜欢的”,第二个圆写满我最擅长的”,第三个圆写满社会的机会”,这样的家庭游戏有助于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并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相关链接

向上滑动即可阅读

教育部专项整治课外培训乱象

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管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有关部门管理的难点针对校外培训的种种教育怪象教育部提出十个严禁底线要求并联合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纠正培训机构超纲教学

四部门通知提出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检查整改安全隐患

四部门通知要求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要立即停办整改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也未取得营业执照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要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要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对不具备办证条件的要责令其在经营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再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

查处培训挂钩入学

教育部对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的十项严禁中明确严禁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各类考试结果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今年还首次明确提出要将民办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严格规范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管理引导其合理确定招生范围并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

教师校外补课或将取消教师资格

通知要求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存在的非零起点教学行为严厉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坚决查处个别在职中小学校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依法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公布专项治理行动举报电话和信箱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作者现代教育报记者 冉阳 祝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