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这里一分别,你就会像孤蓬一样踏上万里征程。一:副词。相当于“一 ······ 就
······ ”,表示前一动作或情况出现后紧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白话唐诗三百首》对此颔联的译文是:“在此处一旦分别,你将如蓬草随风飘飞万里。”
按,“一“ 不相当于“一旦”。副词 “一旦”指不确定的某一天,表示忽然出现或可能出现;名词“一旦”指一天之内很短的时间,如“毁于一旦”。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平仄仄平仄),坐看云起时(仄平平仄平)。”——
该颈联是先“到水穷处”,后“坐看云起”。
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仄平仄仄平平仄),二月春风似剪刀(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律绝后一联的连贯流水对由设问构成。
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仄仄仄平平仄仄),牧童遥指杏花村(仄平平仄仄平平)。”——
该律绝后一联的连贯流水对实际上也是由设问构成:“借问”的问就是诗人的提问,“牧童遥指”的答案就是诗人的答案。
苏轼《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枝雪(平仄平平仄平仄),人生看得几清明(平平仄仄仄平平)!”——
该律绝后一联的连贯流水对由感叹句构成。惆怅:形容词的为(去声)动用法,为东栏一枝雪而惆怅。“雪”和“清明”皆指梨花。“人生看得几清明”,感叹光阴似箭,人生几何?
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仄平仄仄平平仄),最是橙黄橘绿时(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律绝后一联的连贯流水对由祈使句构成。
姚合《酬令狐郎中》:“昨是儿童今是翁(仄仄平平平仄平),人间日月急如风(平平仄仄仄平平)。”——
该律绝押平声东韵,首句入韵。
崔珏《哭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平仄平平仄仄平),一生襟抱未曾开(仄平平仄仄平平)。”——
对句语义:一生怀才不遇。该律诗押平声灰韵,首句入韵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仄平平仄平平仄),便下襄阳向洛阳(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平平平仄仄),天地一沙鸥(平仄仄平平)。”——
本例和上例,都是在尾联用连贯流水对收束全篇。
递进流水对
对句(正句)的意思比出句(偏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例如:
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平生自有分(平平仄仄仄),况是蔡家亲(仄仄仄平平)。”——
分:缘分。蔡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指两家是表亲。“蔡家亲”一本作“霍家亲。” 况是:何况还是。
尾联用递进流水对收束全篇。
白居易《雨夜忆元九》
:“天阴一日便堪愁(平平仄仄仄平平),何况连宵雨不休(平仄平平仄仄平)。”—— 连宵:连夜。 该律绝押平声尤韵,首句入韵。
许浑《咸阳城东楼》:“ 溪云初起日沉阁(平平平仄仄平仄),山雨欲来风满楼(平仄仄平平仄平)。”—— 律诗颔联。诗人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愿得此身长报国(仄仄仄平平仄仄),何须生入玉门关(平平平仄仄平平)。”——
何须:副词。用反问语气表示无须、不必。
徐锡麟《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平仄平平仄仄仄),何须马革裹尸还(平平仄仄仄平平)。”——
解:知道。马革裹尸还:用马皮裹着尸首还葬。《后汉书·马援传》:“(马援曰:)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按,以上两例均为律绝后一联。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近代诗一百首》认为:“这两句的意思比马援的话更深一层:战士只应该想着如何为国牺牲,至于死后是否能把尸首运回家乡,那倒不在话下。”
转折流水对
对句(正句)跟出句(偏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例如:
陆游《游山西村》:“山穷水尽疑无路(平平仄仄平平仄),柳暗花明又一村(仄仄平平仄仄平)。”——
用在律诗颔联的这个表示轻转的流水对,出句和对句之间的转折关系十分明确,所以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教程》360页:有时表示轻转的复句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但表意必须明确。
例如:到现在五个年头过去了,“永锡难老”,记忆还是新的。(吴伯萧《难老泉》)
笔者按,《难老泉》在太原。锡:通“赐”。】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仄平平仄仄),只是近黄昏(平仄仄平平)。”——
只是:古今同义同形连词。连接分句,表示轻微的转折。语气委婉,跟“不过”相近。按,清人纪昀认为《乐游原》之李商隐“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也可。”【 周汝昌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说:“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既不合李商隐的身世,又不合李商隐当时的情绪。国学大师朱自清先生晚年,有压在书案玻璃板下的便笺,上书:“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先生点化李商隐律绝《乐游原》后一联的两句诗,推陈出新,一扫黄昏的惆怅,书写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的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正能量的人生态度。】
白居易《鹦鹉》:“人怜巧语情虽重(平平仄仄平平仄),鸟忆高飞意不同(仄仄平平仄仄平)。”——
主人虽然非常喜欢鹦鹉能学人说话,但是鹦鹉却想冲出鸟笼飞向高空。巧语:指能学人说话。【 颈联出句的“虽”相当于“虽然······但是······”。古代汉语,在偏句用“虽(虽然)”表示让步,就可以在正句说出跟偏句相对或相反的意思。现代汉语,在偏句用“虽(虽然)”表示让步,在正句就得用连词或副词表示转折;如果偏句用了“虽(虽然)”,正句不用表示转折的词语,就是半截话,就是缺少关联词语的病句。按,原文是重转,译文得用连词“但是”来表示;原文强调的“意不同“,译文得用副词“却”来表示:所以译文的“但是”和“却”一个也不能少。】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身无彩凤双飞翼(平平仄仄平平仄),心有灵犀一点通(平仄平平仄仄平)。”——
你我身上虽然没有彩凤的翅膀,不能比翼双飞;但是内心却有灵犀,思想感情一直是相通的。灵犀:犀牛角。传说犀牛角中有白纹,感应灵敏。【原文颈联是重转流水对,所以译文得用“虽然······但是”。如果不用“但是”,用“虽然······却”也可表示重转。笔者以为,还是让“但是”表示重转,让“却”来强调“有灵犀”更为妥帖。
提示:偏句不用让步连词,只在正句用副词“却”,表示的是轻转。又,根据内容,对仗分正对、反对、流水对。原文“身无······心有······”是用反对构成的重转流水对。】
刘长卿《听弹琴》:“古调虽自爱(仄仄平仄仄),今人多不弹(平平平仄平)。”—— 律绝后一联。可译为:
古调我虽然非常喜爱,但是现在弹的人不多了。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二》:“诗家总爱西昆好(平平仄仄平平仄),独恨无人作郑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有的诗家都点赞李商隐的《锦瑟》,只可惜没有人为《锦瑟》作详细的注释。总:范围副词。都。西昆:西昆体的简称。西昆体:北宋初期专门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的一个诗歌流派,追求辞藻,堆砌典故。元好问在这里是借用“西昆”来指李商隐的诗,绝无否定李商隐的意思。独:连词。用在对句的句首,表示轻转,相当于“只”。郑笺:东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毛诗》即《诗经》,以其诗为毛公所传,故称《毛诗》。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按,不必把“独恨”句译为“只可惜没有人像郑玄给《毛诗》作注释那样给李商隐的《锦瑟》作详细的注释”。【 元好问在该律绝前一联转述“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的用意是,李商隐《锦瑟》一诗,扑朔迷离,意象朦胧,令人爱不释手,然而又为寻求其微言大义费尽心机。这是为后一联“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作铺垫。】
白居易《求分司东都寄牛相公十韵》:“纵贫长有酒(仄平平仄仄),虽老未抛书(平仄仄平平)。”——
虽然贫穷却经常喝酒,虽然老了却没有放弃读书。纵:让步连词,相当于“虽然”。原文是两个紧缩的转折复句,译文也是两个紧缩的转折复句。
假设流水对
出句(偏句)提出一种假设,对句(正句)说明结论。例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律绝后一联。欲:动词。想要;希望。更:副词。再,表示动作行为重复或相继。原文的意思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杨巨源《城东早春》:“若待上林花似锦(仄仄仄平平仄仄),出门俱是看花人(仄平仄仄仄平平)。”——
律绝后一联。若:如果。上林:古代宫苑名。俱:范围副词。都。原文弦外之音是:等到万紫千红,春色满园时再出去看花岂不是晚了?
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平平仄仄平平仄),铜雀春深锁二乔(平仄平平仄仄平)。”——
律绝后一联。可译为:如果东风不给周郎火烧曹操战船的方便,那么,东吴就会败亡,二乔就会被深锁在铜雀台里。周郎:指周瑜。铜雀:铜雀台。曹操姬妾的住所。历史上有曹操欲纳二乔于铜雀台之传说。春深:铜雀台外戒备森严,台内女子与外界隔绝,故曰“春深”。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貌美的女儿,大乔嫁给了孙策,二乔嫁给了周瑜。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向使当初身便死(仄仄平平平仄仄),一生真伪复谁知(仄平平仄仄平平)?”——
律诗尾联。可译为:如果在流言诋毁周公要篡位的时候死了,王莽在伪装谦恭没篡汉的时候死了,那么,这两个人一生的忠奸善恶、功过是非又有谁知道呢?向使: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当初:指诋毁周公要篡位的时候和王莽伪装谦恭没篡汉的时候。
贾岛《题诗后》:“知音如不赏(平平平仄仄),归卧故山秋(平仄仄平平)。”
—— 律绝后一联。
如:连词。如果。赏:赏识。按,此联点化“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见王维《送别》)
张家玉《军中夜感》:“裹尸马革英雄事(仄平仄仄平平仄),纵死终令汗竹香(仄仄平仄仄仄平)。”——
律绝后一联。可译为:马革裹尸是为英雄做的事;英雄就是死了,他的名字也终归要载入史册,万古流芳。裹尸马革:马革裹尸。如作“马革裹尸”,那仄声“革”字既与该诗前一联对句之平声“风”字失黏,又与本联对句之仄声“死”字失对。汗竹:指史册。古代没有纸,历史写在竹简上,写之前把青竹放在火上烤,让水分蒸发,状如竹子出汗。所以就把史册叫汗竹或汗青。纵: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兼让步,相当于“即使”“就是”。“纵死终令汗竹香”是紧缩的假设复句,译文是假设复句。【假设复句有两种:一种是承接式假设复句,如前五例。假设实现,结果就成立,结果与假设是一致的。另一种是转折式假设复句,如本例紧缩的假设复句。偏句先退一步说,把假设当作事实承认下来,正句说出不因假设实现而改变的结论。这结论是句子的主旨。】
因果流水对
出句(偏句)先说原因,对句(正句)后说结果;或者出句(正句)先说结果,对句(偏句)后说原因。例如
白居易《草》:“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律诗颔联。出句说原因,对句说结果。
杜荀鹤《春宫怨》:“承恩不在貌(平平仄仄仄),教妾若为容(平仄仄平平)。”—— 律诗颔联。可译为:
既然承受恩宠不在容貌,那我还打扮什么呢。第二句为活译。对译是:那叫我怎么打扮呢。【 出句是理由或根据,对句是由此推出的结论。原文是用推论因果复句构成的因果流水对。】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仄仄平平平仄仄),只缘身在此山中(平平平仄仄平平)。”——
律绝后一联。出句表结果,对句表原因。只:范围副词。表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古今同义同形词,录而不译。缘:介词。因为。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仄仄平平平仄仄),凭君传语报平安(平平平仄仄平平)。”——
律绝后一联。出句说原因,对句说结果。凭:请。
杜牧《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平平仄仄平平仄),恐有家书寄远人(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绝后一联。出句表结果,对句表原因。
王之涣《出塞》:“羌笛何须怨杨柳(平仄平平仄平仄),春风不度玉门关(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绝后一联。出句说结果,对句说原因。何须:用反问语气表示无须、不必。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柳曲。度:越过。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仄平平仄仄),同是宦游人(平仄仄平平)。”——
律诗颔联。可译为:我和你一样,离别的心情也很沉重,因为我们都是宦游人。宦游:外出求官或做官。【“与”“同”互文,都是“相同”的意思。按,“同”是动词作述语,“与”也是动词作述语,“君离别意”作宾语。对译原文是:我们离别的心情相同,因为我们都是宦游人。不能译为“相同我们离别的心情”,因为同一内容,古今有不同的表达。请参阅拙著《古文今译讲座》。】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仄平仄仄平平仄),为有源头活水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表结果,对句表原因。渠:第三人称代词。这里相当于“它”。那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请。为(去声):因为。
条件流水对
出句提出某种条件,对句说明在满足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例如:
李白《客中作》:“但使主人能醉客(仄仄仄平平仄仄),不知何处是他乡(仄平平仄仄平平)。”——
律绝后一联。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的译文:只要主人殷勤招待,让客人(指自己)喝醉了酒,客人就会很快乐,而不再感到身在异乡。【 但使:只要(见清代刘淇《助字辨略》)。连词。用在出句句首,表示充足条件。醉:使动用法。醉客:使客醉。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是出句句首用“但使”,对句句首用否定词。】
朱自清《便笺》:“但得夕阳无限好(仄仄仄平平仄仄),何须惆怅近黄昏(平平平仄仄平平)。”——
但:连词。用在出句句首,相当于“只要”。何须:用反问语气表示无须、不必。【按,“不知何处是他乡”、“不教胡马度阴山”、“何须惆怅近黄昏”都是否定句。掌握出句用“只要”,对句用否定句:对写作格律诗大有裨益。】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山中一夜雨(平平仄仄仄),树杪百重泉(仄仄仄平平)。”——
律诗颔联。辽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三百首译注评》译为:昨天夜里山间下了一场透雨,到处是飞泉瀑布,高高的树梢上仿佛挂着一道道闪闪发光的白绫。杪:音秒。树枝的细梢。此处指树尖处。【译文不必用“只要······就······”。】
袁枚《遣兴》:“但肯寻诗便有诗(仄仄平平仄仄平),灵虚一点是吾师(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要你愿意挖掘诗,就会有诗;只要你有一点灵感,就是我的老师。按,原文出句和对句都是紧缩条件复句,译文是两个条件复句。去掉译文的两个逗号,把分号改为逗号,也是两个紧锁条件复句。但: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充足条件,相当于“只要”。
王维《送别》:“但去莫复问(仄仄仄仄仄),白云无尽时(仄平平仄平)。”——
你只管去隐居,我也不再问了;白云千载空悠悠。但:副词。表示没有条件限制,可以放心去做。相当于“只管”“尽管”。
▉ 提示:“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向使······”所表示的逻辑关系和“但使······”一样,都是充足条件关系。因此,把“向使(如果)当初······”换成“但使(只要)当初······”
,客观意义不变,只是假设的意味谈了一些。把“但使(只要)主人······”换成“向使(如果)主人······”,客观意义不变,只是条件的意味淡了一些。▏又,“若”“如”只用在谓词前,不用在名词前。用在名词前的复音假设连词是“向使、假使、假设、假如、假令”等。按,这里提示的知识(不是技巧),对写作格律诗是必须的。▉
目的流水对
出句说明要达到的目的,对句说明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行动或措施。例如:
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平平仄仄仄),捻断数茎须(仄仄仄平平)。”——
“捻断数茎须”是斟酌“吟安一个字”的时间。
顾文炜《苦吟》:“为求一字稳(仄平仄仄仄),耐得半宵寒(仄仄仄平平)。”
——
“耐得半宵寒”是“为求一字稳”。
韩愈《赠贾岛》:“天恐文章中道绝(平仄平平平仄仄),再生贾岛在人间(仄平仄仄仄平平)。”——
“再生贾岛在人间”以免“文章中道绝”。
于谦《咏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仄仄仄平平仄仄),要留清白在人间(仄平平仄仄平平)。”——
跟前三例不同,此例是宁肯粉骨碎身,也“要留清白在人间”:出句说行动,对句说目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些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的第三句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这平声“身”字既失黏又失对:“火”为仄声,“留”为平声。按,有些成语用在格律诗里要调整平仄次序,如“粉身碎骨”得调整为“粉骨碎身”,又如前文的“马革裹尸”得调整为“裹尸马革”。这是说,调整后的成语几乎都可以用在格律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