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梅 又名常熟梅,《兰蕙小史》:“出常熟虞山。贩客王长友携以来杭。三瓣大头细收,紧边,厚肉,分窠蚕蛾兜捧心,如意舌,色绿肩平,干细而长。九峰阁以‘冠春’易植之”;留有黑白照一帧,上有吴恩元亲笔题字说明:“赤蕙新种,大头细收,分窠蚕蛾捧心,龙吞舌,细长干,平肩,色净绿。梅门精品。初植虞山。丁巳冬,王长友携草三筒来杭,余以‘冠春’兰草易得之”。《兰蕙小史》己讲得很明白了:“初植虞山。丁巳冬,王长友携草三筒来杭”,王长友仅是贩卖而己,王长友是绍兴棠棣乡三社村兰农,以种草贩草为生,他卖给吴恩元的三筒“虞山梅”己是熟草了。那么王长友又是从虞山哪里得来的呢?冯子才在《续兰蕙同心录》上讲得明白:“虞山梅
赤转绿蕙也。光绪末年出常熟言姓,又名常熟梅。三瓣结圆,紧边,半夹背捧心,大如意舌,色光俏丽,时下极少,咸以天锡梅影戏。余于戊辰年由四明杨祖仁先生处得来,草品细脚低环,与天锡梅草品迥异。”
《佚名兰蕙图谱》也有意同之介绍。王长友很可能便得于这个“常熟言姓”之家,冯子才与王长友都是当时的绍兴人,所记应当是准确的。另外冯子才的“虞山梅”是“戊辰年”即公元1928年,从杨祖仁处转让而来。吴恩元得到此草的时间是“丁巳冬”即公元1917年冬天,其间相差十年,这里面杨祖仁手中的“虞山梅”的来源便值得探讨了,一种可能是来之吴恩元;第二种可能便是王长友从常熟得到此草后,一部分卖给吴恩元,另一部分到了四明杨祖仁之手。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关于此草来之“常熟言姓”,下山时间应是“光绪末年”光绪年间是指公元1875年--1908年,其末年应是接近1908年或就是1908年。可见吴恩元得到此草之前,至少在常熟己栽培10年了。《兰蕙小史》中所说“以‘冠春’易植之”。
老叶半垂,无光,叶梢尖,叶脉深,叶质厚。三瓣圆头细收根,蚕蛾捧,如意舌。三瓣大头细收,紧边,厚肉,分窠蚕蛾兜捧心。如意舌,色绿肩平,干细而长。小花柄赤紫色,出架朵,花品端正,梅门精品,素有小程梅之称。
本网兰友“艺兰少士”曾有如下叙述:“如果虞山和长寿就只有这点细微差别的话,是称不上梅门精品的,而且潘先生这个开品是典型的类似于豆荚的捧型,有兜而少白头,外瓣圆整,排玲期花头外瓣可以封顶,不会提前露出捧和鼻头,即非所谓的窿放门,窿放门必定是排玲期外瓣短而狭窄,包不住头,捧白头重提前露出,这样的花开足后有些外瓣能放宽大,这类可称上品,但外瓣必然缺少供抱,似平板状,甚至带筋重者外瓣会有少许反翘,虞山梅就是典型的窿放门,潘先生这个花显然不是出自窿放,悦夕兰友40楼的第一个花必然是出自窿放”
http://s6/mw690/0027u6uGgy6RpdXWURfc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