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初孝妇河畔三大文人与涧园略述——消失了的一座私家古园林

(2011-03-06 21:17:33)
标签:

赵作耳

涧园

王渔洋

赵执信

蒲松龄

笼水赵氏世谱

分类: 文景篇

清初三大文人与涧园略述

 

                                         

 

涧园—— 位于今山东博山城东良庄社区,清初赵氏私人园墅。赵凯美所建,其子赵作耳增修。岁月更新,这座曾经王渔洋、赵执信、蒲松龄游览并留下佳文美联的小型私家园林已被沉埋湮没,其地上建筑也不可得见,但孝妇河畔“三大文人”对她的记述还留存文籍中,六十岁以上的人还依稀记得概貌。涧园虽消失于地面,或许她因了文人的一时青睐,永远不会消失于史籍。

 

                                    王渔洋与涧园

 

涧园在史籍中鲜见详记。《续修博山县志·方舆志》记曰:“涧园在良庄。范县学博赵作耳筑。有涧泉、花竹、亭桥之胜。后为其从子执黄别墅”。此说不实。实际上是赵作耳之父赵凯美创建。赵作耳只“增筑”而已。

涧园景色因地势设景,山水相激,声色皆绝,成为一处独特的幽雅胜景。清初“一代诗宗”、刑部尚书、新城王渔洋,曾对此园做了较全面的描述。他在《蚕尾续文集·范县儒学教谕候补知县赵君子静墓志铭》中记曰,涧园“在镇东北五里”。镇,颜神镇。“东北五里”,指良庄村地段。“平地忽起小山,东西两溪抱山而流,坳崖岈突,具高深之态”。记述涧园占地势之美。“君考始卜筑涧园于此,艺花竹,治亭榭,景物幽绝。君益增茸之。”君,指赵作耳。“考”,指赵凯美。确指涧园是赵凯美建造的,不是赵作耳、也不是赵执黄所建。但是赵作耳对涧园增修过。

“余以丙戌春访君园居,汀诸洄复,乱流而渡,板桥数折,始达于园。入门闻泉声湱湱,在竹中伏而不见。忽有大声如千两车,作瀑布,自悬喷薄而下,则东溪与西溪汇处也”。

王士祯说是康熙丙戌春访此园。这是1705年间事。王渔洋在这里看到两处溪水汇合,从悬崖上形成瀑布,声音很宏大。又经过板桥,才到园内。他曾作诗三首以记涧园盛景,诗如下:

 

赵氏涧园两首

二水当门合,一径幽。

东溪既圆折,西涧方流。

雪瀑穿松竹,春沙矫鹭鸥。

右丞传小簇,仿佛

可亭最高处,山水各清音。

响出频迦鸟,香传薝蔔林。

偶来临水坐,已似入山深。

明月东峰吐,为君张玉琴。

《王士祯全集.蚕尾续诗集》卷七(1359页)

 

                                     赵氏涧园

 

百合花香三径雨,

双溪竹响一滩风。

偶来依杖红桥立,

   几曲清流似剡中。

《王士祯全集.蚕尾续诗集》卷十(1433页)

 

“二水当门合,嵁巗一径幽。东溪既圆折,西涧复方流”,写两溪正当园门合流。有一径相通。“雪瀑穿松竹,春沙矫鹭鸥”。喻瀑布如雪,穿松竹而来,溪水中有水鸟栖息。其景美不胜收。“明月东峰吐,为君张玉琴”。诗人“偶来依杖红桥立”,看到明月从东边升起,似入仙景,又像在四川看到的美景。诗人今夜当宿涧园。

为何涧园是赵氏别墅,却被新城诗文名家王渔洋这样关注,他为何来此地?是专门从新城独访?还是有其它缘故?一代诗宗,踪迹皆有原因。

 

                                涧园主人赵凯美

 

原来,涧园主人赵凯美是颜神镇赵氏家族的贵公子。其父赵振业是天启乙丑(1625)进士,“官御史,终江南布政使司参议。”赵凯美是赵振业的第七子,最小的儿子。他的四哥赵进美是庚辰进士,福建按察使,晋封通议大夫。赵执信是其侄孙。赵凯美本人是贡监生。他的第二位夫人是翟元会之女。赵凯美虽没有作官,他的两位夫人都是官宦之家闺秀。其子赵作耳字子静,号泉山,附贡生,“东阿范县教谕,候补知县”。赵凯美在良庄建有楼房和涧园,其墓地也在良庄。为此赵作耳由颜神镇徙居良庄,既能管理涧园和家园,又能就近春秋祭扫先人墓地。

《续修博山县志·人物志》对涧园第二代主人赵作耳有记:赵作耳,赵振业之孙,“天性孝友,其为人刚正而豪隽。少有名诸生间,数踏省门不遇,引例入贡,得东阿教谕。东阿山水邑,人文夙甲兖郡而学宫颓废不治,科第寝衰。君毅然任兴复。以是诸先后得隽。有宋生元吉者,贫而好学。君公言于使者,得补诸生,又引置门下,晨夕指授,卒为名士。”县志这段文字与渔洋所撰文同,时间晚于王,显系转引王文。

赵作耳在范县为民请赈事:“在范遘凶岁,亟诣郡谒太守请赈。太守朱君曰:‘广文能如是,吾辈忝民司牧,愧死矣!’乃力请得赈,全活万人。范社役繁重,破家者累累。君力言于邑令,勒石永革。士民怀之,刊碑诵君功德,如汉代故事”。这段故事,说赵作耳以县学教谕身份前往郡、县长官面前为百姓请求赈灾粮款,免除繁杂课税,当地百姓为其立石碑诵德的事。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到郡守朱君对赵作耳的尊敬:“赵先生能这样,我们这些当权者真是愧死了!”这里可能隐藏着一个事实:赵作耳的社会关系的无形威力,其亲戚中或许就有在京任职的。不然,单凭一区区县级教谕,令郡守说个“愧死”话,违背常理。但,赵作耳正是用他的这种有利条件为范县人民办事,这是正义的事,应该得到肯定。

可惜王渔洋造访涧园不久,赵作耳却去世了。这使王大为遗憾,想起赵曾请求为涧园作记,王承诺而当时未来得及写,两人约定重游时再说,王渔洋感叹有加:“俯仰之涧,已成陈迹。王右军有言,死生亦大矣!”此语引自王羲之《兰亭序》文义。他还认为:以赵作耳之才,如在其位,有其请赈爱民免役的善举,必能成为一代良吏。如不能作官,回乡生活在山水田园中,焚香读书以终天年也不错。去世之早,令人惋惜。对这样一位好友(戚谊),王渔洋回想起同游涧园美景,为之作铭:“中散荒园,尚余竹林。罗含旧宅,长松载阴。悲缠猿鹤,痛人琴。我铭其幽,太息盈襟。”

看来王渔洋真是对赵作耳有深切怀悼之情。他与赵作耳不但是好朋友,而且是由于亲戚关系才使他来到涧园一游。

明清王公大家间十分盛行“门当户对”的联姻之风。例如新城王渔洋家族与颜神赵氏、孙氏、张氏皆有亲戚关系。

原来赵凯美大哥赵继美之子赵作肃娶了王渔洋的季妹为妻,赵作肃是王渔洋的妹夫,按辈份王渔洋与赵作耳是表兄弟。赵作肃与诸堂兄弟关系甚洽。然而赵继美在顺治5年去世时,其子赵作肃才3岁。康熙40年(1701)王渔洋因告假归里迁祖、父之墓,正在新城。4月,渔洋卧疴月余。赵执信北游,访王渔洋于新城,从新城去德州故好友冯廷櫆(大木)家。6月赵作肃去世。王渔洋《太学生斋如赵君墓志铭》云:“予季妹之夫赵君斋如,辛巳六月卒。于是,不侫方取急归,卧疴扫轨,虽百里而近,不获往诀”。因为从京城归来的王渔洋患病,新城离颜神镇虽百里之遥,竟不能亲自到颜神视亲。十月,在归京前,颜神小妹命儿子赵执端赴新城求王渔洋为夫撰墓志铭。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得知王渔洋与理斋亲王有诗作酬唱,甚怒,以故黜之。王渔洋罢归。罢归之后的王渔洋在康熙四十四年与钟圣舆、朱子青游漪及大明湖诸胜。《香祖笔记》记:“赵甥执端以元人画二轴索题。”康熙四十五年丙戌正月,罢官在家的王渔洋这才来到到颜神和涧园。《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正月,赵氏妹卒。山人第四妹也,适益都太学生赵君作肃。”由此可以初步断定:王渔洋在妹夫赵作肃去世时就没到场,欠了一笔账。这次小妹去世,必然赴顔神。他极可能是先到颜神料理季妹后事,继被赵作耳邀请到涧园访游,并且宿于涧园的,随即写下了有关涧园之诗文,幸哉涧园!随渔洋之笔垂千世而不休矣!

 

                                赵执信与涧园

 

赵执信是颜神镇赵氏的杰出人物。是一位有个性和名气的诗文大家。谈涧园,自然离不开他。一、他为涧园题过诗.赵执信一生诗作达1035首,有一首专为涧园题写的诗,《过梁庄望涧园,同二十三弟感怀》:

 

                        依旧飞梁接钓矶,临流清泪不胜挥。

                        高楼长闭窗三面,新冢才营土一围。

                        驵侩有时喧酒炙,儿孙无恙隔林扉。

                        屋庐迥与人俱换,千岁何由待令威

 

这首诗是赵执信过涧园有感而作。据赵蔚芝、刘聿鑫先生《赵执信诗集笺注》,此诗时间作于雍正十年壬子(1732)。王渔洋已去世21年,赵执信71岁。赵执信同他的23弟共同看到涧园已属李氏之诗作。23弟是何人?笔者认为可能是赵执珪。《续修博山县志》说涧园为赵作耳“从子执黄别墅”。赵执黄是赵执信9弟,显然23弟不是指执黄。而赵作耳有子三人:执珪、执璘、执琦。《笼水赵氏世谱》载,赵作耳三个儿子都没有显赫的仕途,执珪、执璘都是监生学历。5个孙子和5个曾孙政治上平平。赵作耳去世之后,涧园权属首先是长子赵执珪。 赵执珪子赵愉无子,嗣从弟赵恬第四子赵继贤。《笼水赵氏世谱》载:“赵继贤,字丕承,配国氏,子一。,后居梁庄”。所以赵执信所指的23弟很可能是赵执珪。因为他继承涧园产业,其后人才“居梁庄”。

赵执信这首诗写的有景有人有情,首句“依旧飞梁接钓矶”,说他看到涧园和以前一样,飞桥跨溪直迫幽园。“临流清泪不胜挥”。写他对涧园属他人的感情。“高楼长闭窗三面,新冢才营土一围”。涧园有高楼,却窗户关闭,且有一冢在园,传为李氏绝赵氏赎旧之念。这句诗证明:在王渔洋死后21年,涧园已经换了主人。赵执黄如何将涧园变为自己的别墅、赵执信又对赵执黄与涧园只字未提,只对23弟写“感怀”诗,其间详情不得知。但肯定一点:此时涧园已不属赵氏而属李氏。“驵侩有时喧酒灸,儿孙无恙隔林扉”。驵侩,指交易场中的中间人,亦即市侩。相传购买涧园的李氏以经商发迹。宋李清照有《上内翰纂公启》讲述自己第二次婚姻之不洽:“忍以桑榆之晚景,配此驵侩之下才”句。此处赵执信以之表示对李氏的轻蔑。而赵氏儿孙尚在梁庄居住。虽无酒肉喧炙,却也平安生活,也能保住祖业,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之意。赵作耳的三个孙子起字倒也有趣,依次是“无矜、无营、无欺”。从姓名字号上,看出他们的平和冲淡的人生观,也表现出一种团结的意思。

赵执信撰书《涧溪桥碑记》,失传,《饴山文集》未载。《续修博山县志·建置志桥梁》记:“涧溪桥在县东五里良庄西首”。赵执信题写的“涧溪桥”石额,上世纪八十年代尚可在沟边看到,已成铺路之石。今已不知去向,是埋于地下,或毁之人手,不得而知。

 

                                   蒲松龄与涧园

 

蒲松龄为涧园作联对:

 

                                    浥露怜金色

                                    因风想落英 

 

蒲松龄这首关于涧园景色的联对,见由盛伟辑注,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的《聊斋佚文辑注》。此书记载了蒲松龄与良庄涧园的文字缘。也完成了孝妇河畔三大文人对区区涧园的关注。盛伟先生在书中记道:“1982年秋,我们在博山区良庄一墙壁上发现了这幅联对诗石刻:‘浥露怜金色,因风想落英  柳泉氏。’”。“浥”,水流下。《汉书·司马相如传》“踰波趋~”。“怜”义爱。“英”同花。“金色”指秋色。此联写秋天的风景细状。清初在文人中颇盛行联对形式。上文又说:“良庄,据《博山县志》与《赵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良庄为诗人赵秋谷之叔父赵祚肃的别墅所在地,名曰‘涧园’。‘涧园’中有一小溪,曰‘涧溪’。‘涧溪’上有一小桥,曰‘涧溪桥’,‘涧溪桥’三字为赵秋谷所书,现在犹存。‘涧园’主人赵祚肃”据《山左诗钞》记载:赵祚肃‘初学篆刻,去而学画,尤工窠石,间作小诗,亦不省录,存者不及百篇’。由此推之,蒲氏联对诗句,发现在赵氏‘涧园’中,是有其原因的。”《聊斋佚文辑注》文中谈及,其一,涧园是“赵祚肃的别墅”,据《笼水赵氏世谱》“祚”字应为“作”。其二,涧园是赵凯美建造的,不是赵作耳、也不是赵执黄所建。但是赵作耳对涧园增修过。其三,《聊斋佚文辑注》见证了“‘涧溪桥’三字为赵秋谷所书,现在犹存。”时间在1986年以前。由蒲松龄纪念馆记载博山涧园之事,不免令顔神汗颜。但蒲先生如何玉成此联对,踪迹难寻。查来查去,从故纸堆里发现淄川蒲氏与赵执信家庭还真有点亲戚关系。《笼水赵氏世谱》载:赵执信的22弟赵执谷配淄川举人蒲振缨之女。关于蒲振缨与留仙先生之关系,仅知同为淄川人,其它资料所见甚少。至于蒲松龄为涧园题写联对的“联系人”,只好待之名家指点。

 

权作尾音——

笔者幼时曾在良庄小学就读,无数次从涧园路过,但见涧溪桥,横跨良庄村之大溪,宽约丈余,高约三五丈,长约七八丈。桥两边有石栏,桥洞圆形。涧溪在桥之东南方向。桥东有古树盘虬遮阴,树下有石桌、石凳,供人闲坐休憩。此路青石铺就,直通庵上倒流河。据云此路是“创井大亨”张平三(子佩)所修。

涧园有桥通庄里大路,涧园之桥悬空而铺,桥下东边有溪水围园婉转哗哗流下,西边也有溪水流下,同汇入涧溪桥入孝妇河。据说,涧园旁边,还曾有一“高山流水”石碑。涧园西南有一株高松参天,干如圆柱,顶如冠盖,青葱苍古,别有神韵。涧园留给人们的的总体印象是:深邃、清雅、幽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说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