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胡名家贾子孚

(2011-02-24 17:36:11)
标签:

杂谈

京胡名家贾子孚 

 

张元彪

 

     子孚先生,姓贾氏,名聿信,以字闻名齐鲁间,在博山京剧爱好者中,人们无不知道贾子孚的胡琴拉得好。有人购得京胡者,必由子孚先生鉴定,方得大家认可,或好或劣。

先生农历1908年腊月15日生于博山一个商业者家庭。父名芸生,字广亭,贡生。母博山叠道石氏。先生排行四,上有兄三人,有一胞姐名聿仙,适大街胡金昌。先生祖父名龙章,字兴周,武生,四子,芸生为长;曾祖名垣昌,字文田,武生。文田为贾氏长支,住叠道街贾家园,六世祖学程,字师名,五世祖廷试,字应伦,监生。博山贾氏最早祖先是周公嫡生第四子,在洛阳建贾国,立都城,后以国为姓。至西汉有长沙太傅贾谊者,受到皇帝召问,谈话到深夜,“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足见贾谊口才之美,是为贾氏名人。先生始祖名进才,是由河北枣强迁来,住博山土门头贾家店。三世名湛荣,迁博山叠道街贾家园。四世宝珍时,家境昌盛,人丁兴旺。子孚先生学习京胡并取得成功,一是勤奋,二是家庭经济的富裕。从博山贾氏家族历史看,人才济济,可谓文武双全。当时他父亲芸生在博山下河开了一处东贸货栈,经营各种货物,货栈有十余人,每年收利润达两千法币。芸生三位妻室,先生是石氏所生。

子孚先生自幼聪慧异常,爱好京胡,先是学习唢呐,自己不会就四处投师访友。博山西门里院曲胡同有位会吹唢呐的吴六先生,但人家艺不轻传。先生访得吴爱玩鸟,就买上鸟和笼子送去,以投其所好,换得老师喜欢才传授吹奏技艺。唢呐这种乐器,吹起来声音很响,为了练习吹唢呐,不致妨碍四邻,先生找了一个大瓮,蹲到里边,盖上盖子在里边吹,这样把声音拢在瓮里。学胡琴开始是自悟自练,技艺很难求。先生专门对着家中的大镜子练习,纠正姿势。他的京胡有专用袋子装着,以利保护。学习京胡,有句行话叫“曲不离口,琴不离手”,“三日不练手生”,“得失寸心知”。为了增加弓子的力度,先生在练琴时在弓子上绑上一根黄铜条练功,增加重量。冬天,他在被子上抠上两个洞伸出手来练琴。为了提高水平,他主动去济南、上海、北京,结识了不少名师,有京胡大师徐兰沅先生、京胡演奏家李慕良先生,徐是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在上海电台教戏及在北京演戏时,他去拜访过,梅兰芳和他也有交往。1960年梅兰芳、徐兰沅来博山演出,点名要会见贾子孚。于是在博山胜利戏院会见了贾子孚。后来,贾先生为尽地主之谊,前去请梅兰芳和徐兰沅先生来家做客,对方非常客气,虑及生活困难时期,不便打扰,婉言谢之。先生与马连良琴师李慕良先生关系很好。先生长子贾汝功说:“父亲曾在淄博市京剧团工作,我记得他最后在西河演完后,剧团挣不出钱来就解散了。”

奚啸伯先生来博山时,先生家境已不富裕,但有些场面还要应酬。为了与奚啸伯加强感情联络,先生百计致款,在税务街双城饭店招待了奚先生。奚啸伯先生曾到子孚先生家中拜访。奚先生当时戴了块外国方型表,贾汝功先生是修表的,一看奚的手表很特异,就问:“您戴的表如何?”奚先生回答:“我这表不好,是花了800元买的一块老来克斯牌的表,有时要修找不到人,这回找着修表的了”。然后在贾家品茶、聊天,关系很好。

先生既爱上胡琴,便有一种“琴不惊人死不休”之志。他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拉好胡琴,一是技术,二是琴好。他曾卖了三间房子买了一把好琴。汝功先生对我言:“琴待要好,得买病竹,现在是叫‘铁里子’琴筒了,此种竹子因有‘病’,不再发芽了,但还活着,竹筒的内质逐年加厚加重,比一般竹子要沉。我受父亲之命,到济南趵突泉马良正琴行选竹筒,选了好长时间,真是万里挑一,终于选定了一块竹筒琴料。经父亲与济南‘易俗社’票友社琴师李德仁鉴定可做胡琴,于是钻了眼,到北京东南琉璃厂胡琴店制做。这里专做各类胡琴,找了名叫王子铎的把胡琴做成了,父亲一试,琴果然好听。”他曾为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黄桂秋、奚啸伯、张艳青等名家保过腔。每逢大年初一,博山“河滩主”李玉藻上门给父亲送来三天包银15元,每天5元。每天上午来我家的票友络绎不绝,各大剧团名角来博山的无不慕名来找父亲。山头有个王长本喜欢唱戏,与父亲是师生关系,每到我家必然向父亲请教。后来,他成为徐州市京剧团团长。济南京剧院曾要调父亲去,他没有答应去。先生后来参加过市京剧团、市经建京剧团和业余剧团,担任主琴,所到之处演奏得到一致好评。

原淄博市经建京剧团贾元芳先生回忆说:子孚先生的琴艺太棒了,市经建剧团开始由他拉主琴,他并且会唢呐、打堂鼓,六场通透,艺术上全面、规矩。当时,我和他接触比较多。大概1959年,济南市京剧团来博山演出,琴师沈春奎到经建剧团对我说“我在济南就听说过博山有位好琴师叫贾子孚,我今天要拜访一下”。我就领他到了贾家。见面后,贾子孚就拿出琴盒,用钥匙打开,取出胡琴拉了一段。沈说‘真是名不虚传,这弓头音质、音量真是好,佩服佩服’。有一年潍坊市儿童京剧团有个名票友,此人曾灌过唱片,背着胡琴来访贾子孚,切磋技艺后说:“贾先生,我相中了你两只手,真是配合得好,天衣无缝,美不胜收。”但是贾先生有个怪脾气,叫“三不拉”,调门不够高不拉,没有板眼不拉,没有嗓子不拉。唱的一开口,他一听无板,就把胡琴一放,不再拉了。

子孚先生为此也得罪过人。为什么他这样不讲情面呢?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他一生爱胡琴,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得遇知音,成为好友,不合手则毫不迁就,各随其便。这也是先生“人缘欠佳”的主要原因。唱腔一道乃是极严谨的尺寸活,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琴腔不同步,怎能言共曲。所以子孚先生的严谨求真精神,应该得到肯定和理解。

先生夫人博山张敬兰,岳父名汝选,乃明兵部尚书张晓之后裔。先生晚年正遇“文革”,也曾以精湛琴艺,为现代京剧做过演出。之后,身体渐衰,患有老年病。虽然他一生爱京胡,但他夫人不管怎么困难,都耐心侍侯先生,殊难得。。

先生于1980年正月29日逝世。当时家有4把京胡,一些知情爱琴的人都登门买琴。家人也卖了几把。但细想先生生前亦有言:你们买了我的琴,但是买不了我的手”。可见手上功夫才是第一。

  余幼爱胡琴,以“门外汉”之身份,半生拉琴不辍,琴担上沾满了松香,为生活一大乐趣。前些年回忆起与先生一段奇遇,在拙著《原山孝水》中记一短文,追忆先生,主要是在隔50年后,先生那响遏老市场的京胡之音仿佛仍在耳边,这或许是京胡那独特的感人魅力,或许是号称“国琴”的艺术神韵所至。静思子孚先生其毕生执着艺术,酷爱琴音,人罕深知,虽天华、阿炳再世,尤不能代吾乡贤淳风雅意也。今录原文于下,以飨读者。

《名琴师贾子孚》

六十年代,余常去老市场逛。彼时,其处是一片荒野坟丘。西南处有高阜一处,庆胜戏院在焉。有路通考院小学和杌子岭。逢集,三教九流皆云集在这古市场内。荒草野碑,加之杂耍小摊,一番不谐和景象。

某秋日逢集。余见市场高阜下茫茫长摊边,有一简易小摊,一桌一凳,挂两把胡琴和一小招牌:“贾子孚胡琴,1.5-2元包教会拉一两个小曲。”此人瘦高个,清癯,长面黄脸,秋风吹过衣袖皆动。间或持琴拉几声,音极刚润规矩,铿铿然声振场内,便引来数人围观。其人不苟言笑,清淡深沉。余曾近其摊,彼以咄然目光相觑,即以不屑一顾的语调问曰:“学琴吗?”余摇摇头讪讪而去。岂知30年后当时还是个孩子者能为其作文乎!

余与先生缘虽薄,毕竟有一遇,况共爱其好也!

先生姓贾名子孚,博山官庙后人,与邑核桃园民国本省参议会要员贾慕夷先生同宗。子孚先生家系买卖人家。自幼喜拉京胡,投师访友历经数十年,练就一套京胡绝技。据吾邑正书名人杨继昌老人讲:1946年,我与子孚曾在济南一小戏院处看戏。当时乐队缺好京胡,他插进去就能保腔,并挣一份钱。他的京胡水平达到演出水平。曾在上海济南等地给不少名家保过腔,颇负盛名。他对技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但京戏拉得维妙维肖,精湛非常,而且吹唢呐也很好。为了练好唢呐,又不致影响四邻。他曾蹲进大瓮里,扣上木盖,在里边吹。终于练就一身过硬功夫。给邑内外名家票友伴奏,皆得其妙。

先生生不逢时,当时他作为一介寒士,身怀异技,但不得其志。常常受到豪绅欺凌。加上先生之性格耿直,不喜逢迎拍马,为拉琴曾得罪政界要人的“瓜葛”,受到凌辱压迫。一次,某生角为“官场红人”,唱“萧何月下追韩信”,本是“慢二六板。”先生看不惯那一套,给他拉成了“西皮流水”,过后,那人唱了两句,将戏帽子往椅子上一放,回后台云了。幸有票友好心人上来劝慰,才圆了场。后来,贾私下对好友说:“我就是不让他们熨贴了!这些当官的,有的是钱,上他家去,一抓一大把,不是钱?还用挣戏钱吗?我们还不是些陪衬!”快人快语,表现出嫉恶如仇的性格。

文革期间,他曾参加样板戏演出,担任琴师。晚年,身体衰弱。常到其博山大街姐姐家。姐酒饭招待,临走给他放上两盒“小鱼”牌香烟。他去世后,据传,他拉了多少年的胡琴被南方人买去了。

博山这位出类拔萃的琴师生前不得志,尤为遗憾的是连一盘胡琴录音带也没留下。

余不敏,夙不谙诗道,敢辍一小诗,以志纪念:

 

京胡吟

 

                               ——感子孚先生毕生爱琴艺作

 

 

 爱琴痴一生,弄弦迷万家。

 清奇比翠竹,刚烈赛骏马。

 玉盘珍珠滚,金风电光发。

                                      云锦弓穿梭,妙图手绘画

                                      脾性仿原山,屹矜律音嘉。

                                      白雪少人怜,巴人多眦睚。

                                      龙鳞天穹耀,梨园颦首夸。

 黄鹤游蓬莱,芳草忆天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