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轻教师称呼“同学们”更合适

(2012-12-28 15:49:46)
标签:

教师

学生

称呼

师生平等

杂谈

分类: 教育杂谈

年轻教师称呼“同学们”更合适

 

     在一次听评课活动中,上课铃响起,全班学生齐呼“老师您好”!“同学们好”!年轻的女教师鞠躬还礼。一节课在和谐亲切的气氛里开始了,教室四周坐满了听课教师。

    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笔者无不惊讶的发现,整整一节课,这位年轻教师对学生的称呼全都是“孩子们”。看着她,再观察四周的听课教师,笔者认为课堂上年轻教师对学生称呼“孩子们”似乎不太妥当。

   “孩子”一词有“儿童”、“儿女”的意思。且不说上述那位年轻女教师本人有没有孩子,单说这样称呼学生,看似教师和蔼可亲,但实际上年轻教师不自然地把自己摆在了长者、尊者的位置上。表面上看教师和学生亲近、融洽,实际上拉远了师生间的距离。再从教师的学生观来看,也体现不出师生的平等、尊重。

    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是共同学习发展的。而“同学”的含义泛指正在上学的人,狭义理解是指一同学习的人。在词典中的解释有:同师受业。《周书·宇文孝伯传》:“及长,又与高祖同学。” 同师受业的人。唐司空曙《题暕上人院》诗:“更説本师同学在,几时携手见衡阳?”清代严禁文人结社,禁用社兄、盟弟等称呼,于是文人之间改称同学。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冰心《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服务部里,都有我的同学。”对在校学生的通称。从字面理解“同学”,是一同、一起学习,没有高低、远近、亲疏、贵贱之分。用在这个情境下应该更合适。

    当下,新课程提倡教师们要尊重学生,要放下架子,许多教师也确实“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了,可说话的内容、态度、表情是否也真的“蹲”下来了?笔者以为,衡量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创造了和谐民主的氛围不是看形式,而是看教师从思想上有没有真正把学生视为平等交流、沟通的对象。

    为此笔者认为,课堂上年轻教师对学生称呼“同学们”更合适。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