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向人民的特警致敬!--- 温州特警支队长:我们

标签:
转载 |
来源:新京报
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1/0727/re_4e2efeecd2acf.jpg 温州特警支队长:我们" />
昨日,温州市特警支队长邵曳戎接受媒体采访。
仪器确未发现生命迹象
记者:很多人说是你的坚持,小炜伊才获救。
邵曳戎:这是大家的努力,特别是消防战士的努力。我们根据以往重大交通事故搜救的经验,坚持在桥上搜救。
记者:当时的探测结果已经没有生命了?
邵曳戎:探测仪不是万能的,它们已经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但确实没找到生命迹象。当时小炜伊的上面搭了好几具尸体,尸体下面有碎片,技术上确实很难发现。
记者:后来是怎么发现的小炜伊?
邵曳戎:消防战士爬进机车后搬离尸体。消防战士一晚上没有发现活体,当发现孩子的小手时,战士非常激动,用最轻的动作,用手,不是用工具把上面的铁、铝、玻璃等一点点搬开,搬开一个大块物体后,看到了小炜伊的后背,她做了几个深呼吸,移动过程中,发现她的脚被压着,我们没用机器,用手把很重的东西搬开,把小孩子慢慢地从车厢里移出来。发现她的手在动的时候,就以最快的速度通知桥下的医务人员,我们救出来一个不容易,要保住。她最终是得救了,现在我真的很高兴。
我们坚持在桥上搜救
记者:从事故发生到探测结束,一共多长时间?
邵曳戎:我不清楚,但我们一直在努力,第二天下午机车吊下来后,我们的搜救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记者:常规的生命探测一般会维持多长时间?
邵曳戎:我们坚持争分夺秒的原则,绝对不放弃。所有的科学,都是一种参考,但行动不会停止。
记者:灾后我们会提到一个救援的“黄金时间”,为什么要那么快破拆?
邵曳戎:我们一直在救,把小炜伊救下来后也在搜救,一直到里面再没有什么东西了。
记者:探测结束后,你接到的指令是什么?
邵曳戎:当时有争议,一个是在桥上,一个是在桥下,我们坚持在桥上搜救。
搜救未完不许破拆
记者:有没有人宣布停止搜救,开始破拆?
邵曳戎:市局给我们的命令是争分夺秒、绝不放弃,要找遍机车每个角落。
记者:有人要把车厢拉走,而你们要在桥上搜救是吗?
邵曳戎:他们提出要把车厢吊到地面搜救,我们坚持要在桥面搜救。
记者:他们是谁?
邵曳戎:当时一个(指挥)搜救的铁路部门的人,有这么个讲法。我们坚持以往搜救的经验,交通事故中类似的事情我们处理得很多,这样的吊装我们怕二次伤害,不管机体怎么动,都会在内部产生挤压,空中可能也有散落。我以前是交警,在交通事故处理上积累了一点点经验,所以坚持在原地搜救。
记者:对方反对你们的意见吗?
邵曳戎:我们没搜救完不允许他们拆,什么时间我们觉得完毕了才算完了,搜救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必须把事情搞清楚,才允许破拆。
记者:你现在怎么去看当时的决定?
邵曳戎:很欣慰。我当时做这个决定,也不敢保证里面有活体。
不管谁指挥都会救人
记者:如果当时你不坚持,会发生什么事情?
邵曳戎:这种没发生的事情,很难预测。现在看来,在上面施救,是正确的。即便没有发现小炜伊,也是对的。
记者:铁道部的另外一个方法,他有没有说什么好处?
邵曳戎:我不提他的理由,我只觉得自己的观点正确。两种方法我们采取了自己的方法。
记者:当时救援现场指挥权归谁?是铁道部门还是公安部门?
邵曳戎:谁指挥都一样,(顿了一顿)不管是谁指挥,我都会救人。
记者:现在有很多网友传说你被处分了,有这回事吗?
邵曳戎:没有啊。
打开新浪微博,输入关键词“邵曳戎”进行搜索,与这个难得重名的姓名相关的,竟有40860条微博。这只是截至7月26日晚上10时的数据。每隔一段时间刷新一次,搜索出的微博条数还在增加。
那时,救援人员陆续从车厢里抬出遇难者的遗体,悲观的情绪已经笼罩在很多人的心头。
争议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按照常规,“铁路线上的事故抢险救援是以铁路部门为主”,但涉及生命的问题,这位特警指挥官“只坚持什么是对的”。
在邵曳戎的眼里,只要第16号车厢还没搜寻过,就还没到放弃的时刻。因此,他“强硬”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决不允许”铁路部门提出的方案付诸实施。
当然,他还是给铁路部门的负责人讲了道理,并在后来得到了对方的配合。
这个挑战规则尺度的坚持,也一度让网友为邵曳戎的前途感到担忧,网络上甚至传出邵曳戎被处分的消息。本报记者26日晚间发短信向邵曳戎求证。9分钟后,他回复短信:“哈哈!不会的。因为我没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