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父子关系的新型思考——苏询《木假山记》欣赏

(2011-03-14 10:42:27)
标签:

杂谈

对父子关系的新型思考

——苏询《木假山记》欣赏

 黎烈南

 

我国古代的封建伦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臣与君的关系很不好处;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也很微妙,颇有难处之点。为了稳定,为了大局,往往强调臣子对君主要忠诚,强调儿子对父亲要孝顺,结果培养出来的,往往不乏唯唯诺诺的孝子贤孙,孩子在很小时就通过森严的长幼尊卑次序感受到了复杂的社会关系,长大后,谨慎胆小的性格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但也有例外。我们在古代名人中,也看到了一些潇洒坦荡之士,他们身上,带有一种对专制社会的冲击力量,闪耀着千古不灭的思想光芒与人格魅力。

苏轼和他的兄弟苏辙,就是独立不羁的知识分子,尤其是苏轼,他的思想与为人,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也对专制社会的陈腐东西,进行了一定的冲击。他的道德文章的光耀千古,当然有各方面的因素,而其父亲苏询的影响,是不应忽视的。苏询对苏轼的影响,在这里不来多谈,只以他在散文《木假山记》为例,窥见他在教育儿女与处理父子关系方面的思想闪光。

现在先来欣赏他的这篇散文。

 

木假山记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在本文的第一段,作者观察大自然,回顾历史,深沉发出慨叹:

 

树木的成长,有的在刚出嫩芽时就死了,有的长到双手合围那般粗细就死了的。那些幸亏长成而可以作栋梁的树木,则被砍伐了。那些不幸而被大风卷而拔起,被流水冲走漂流有的破损折断,有的腐烂掉了。幸亏没有被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们认为是有用之材,因而有被斧头砍伐之灾。其中最幸运的树木,漂流、沉埋于急流和泥沙之中,不知经过了几百年,在激流冲击和虫蛀之后,有的仿佛形成了山一样的模样,于是被一些好事者取走,经过强力加工,做成木假山,从这以后,便可以脱离泥沙而且远离刀斧砍伐的灾害了。然而,在荒野的江畔,像这种酷似山峦的树木该有多少啊。这种不被喜好假山树木的人发现,却让樵夫和农民作为木柴砍伐的,哪里数得清呢?如此说,在这些最幸运的树木里,还存在着不幸呢!

 假山,在本文中,是作为人物成材的一种象征。作者谈的是树木,特别是那些形成了假山形状的树木的命运,其实谈的是人才的命运。而读者正可以从树木之命运,窥见到人才的命运。您看,夭折的,被无情砍伐的,被大风卷走的,被流水冲掉的,数不胜数。而那些奇妙的、成了材的假山树木,也不免被毁灭的命运。世间人才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当作者一一数来时,我们不难品味道他的一种心酸、无奈的心情。

就在此刻,作者把主题稍稍一转,在第二段,谈到了他自己家门前的三座假山树木。且看他怎样作着比喻:

 

作者说道:我家门前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思考这事,就觉得似乎有一种命运在其间起着某种作用。何况,它在发芽抽条时未死,在成长为两手合抱粗细时未死,可用为栋梁而未被砍掉,被大风拔起,在水里漂浮而未被折断,未折断腐烂,还未让人们当做材料,以至于遭受斧头砍伐之灾。从激流与泥沙里露出来,未被樵夫、农民当做柴火来烧,然后能够来到我家这里,那么,其中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了。

 

这三座假山,不用说,读者一眼就看得出:是指苏洵和他与他的两位宝贝儿子——苏轼、苏辙。苏洵一生抱负甚高,以报效国家为己任。他自己是人才,经过他自己培养的他那两个饱读诗书、才思不凡的儿子,当然更是人才了!苏洵在为三座假山树木一直安然无恙,巍然屹立的庆幸中,他实际是在为自己与儿子们的才华而骄傲,为他们的命运而祈祷,这是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在第三段,也就是本文的最后一段,作者才把他思考已久而且是最深邃的东西,披露了出来。他说:

然而,我之所以喜爱这不假山,并不只是喜欢它的像山,而是有很深沉的感慨在里面。我不仅爱它,而且对它有很高的敬意。我看这中峰,魁梧伟岸,神情高傲,意态气质端庄凝重,好象有什么本钱,可以使它旁边的两峰倾倒似的。旁边的两峰,庄重谨敬,峻峭挺拔,有凛然不可侵犯之貌,虽然他们所处地位是服从中峰的,但他们意志独立,没有一点一滴的对中峰阿附逢迎之态。啊,它们令人敬佩!他们令人感叹!

 

苏询的这种感慨,在那样大一统的、家族式统治的时代,如阴云密布的一道闪电,给时人一种全新之感,也使我们后人知道了,古人在培养教育子女方面,并不总是那么千篇一律的呆板,而是有冲决罗网的创新精神。苏询本文结尾一段,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自己(中峰)与身边两峰,都比作人才,彼此平等,不分轩轾,这与他平时平易待子,与他们经常亲切唱和诗文,是一致的;二是,他认为,父亲能受到孩子的尊重与爱戴,并不只是因他生养了孩子,而是他那高贵的品质、深厚的修养(魁岸踞肆,意气端重)之人格魅力。而本文最精彩的,还在它的第三点:儿女对父母,决不要有逢迎阿附之意,而是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种独立的人格,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是不可以被来自任何方面(包括来自中峰)的威压所征服。请看,作者将他理想中的父子关系阐述得何等分明:父亲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儿女,儿女倾倒于父亲的人格魅力,而非阿附,处于青少年的他们,有独立人格,其尊严不允许有丝毫侵犯——而我们知道,最先、也是最容易(在无心之中)伤害青少年一代自尊心的人们,有时恰恰是亲他们、爱他们的父母。苏询对此显然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在文章结尾处,以强烈的抒情意味,描写了他理想中的后代的崭新风姿:“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现代文明认为,青少年有独立的人格,对他们的任何责骂、体罚、打骂,都是不能被允许的。尤其他们的独立人格,决不可以随意侵犯。苏询在教育子女、并与子女平等相处这一方面,已经成为了现代文明的先驱人物。想一想流传至今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那些带着恐怖气息的古训,再对比一下苏询的言论,我们就不难得知他培养出横空出世的大天才苏轼及文章高手、学术专家苏辙的深层奥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