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
(2012-05-23 20:11: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反思与心的体会 |
最近,反思并梳理了一下自己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
1.对教育的认识
教育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上进心,民主精神的现代公民。
教育是慢活,不可急躁,不可急功近利,要有水磨石的功夫才能做好。
教育需要有计划,不可东打一耙,西打一捧。要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教育规划。
教育要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所以教育者的心中就要有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正确标准,并为之努力培养。
2.对教学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工作首先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
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教学工作就有可能走向偏颇。这里就要求教师有课程意识,包括课程的规划,设计,调整和执行诸多方面。每学期初,我都会对一个学期的课程做一个梳理和调整,有时增加,有时调整。比如在教学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完全平方公式之后完全可以把二次函数的内容提到前面进行教学。此外我还开发了许多有意义自主课程,比如:数学知识树的构建、挑战难题、影响世界的十大数学家的故事等。这些课程现在陆续在我的班级展开供学生选修,他们中有许多同学都坚持做了近一年了,收获颇丰。
在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应该讨论怎么教了。教有一个宗旨,就是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设计和展开。而学生的学习又有两种方式,一是布卢姆的认识-结构说;二是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认识结构学说认识学习就是构建编码系统,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协助学生进行设计,认证,并检验应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这种学习方式是教师主动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的建构。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谁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学习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材料要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要求,要有逻辑意义,要可又理解;主观条件:学习者要有积极的倾向性;认知结构中要有适当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作用。这种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教师或者学生讲,其他学生在静静地听,当然这里所讲的内容,要符合上面所说的主观与客观条件。
初中的数学课程上这两种方法都会有所运用。我个人认为要把这两种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使用。有的课适合用认知-结构法,如乘法公式,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有的课则适合用有意义接受法,如概念课,复习课等。
3.关于教师的作用的理解
教师要明确鼓励孩子是多么地重要,一个人的潜力是隐藏在自信心之后的,教师的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当自信心被树立起来时,孩子的潜能就会发挥到极致;
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能够想办法激发出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寻找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把这种寻找联系的技能传授给学生,使之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
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只有会运用了,才是真正地掌握。所以,数学课堂一定要留出时间给孩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对此做出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启发是教师又一必备素养。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师是好教师,这里的启发并不是教师的表演有个人展示,教师要退到幕后,把机会真正还给学生,只是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进行启发和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