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党员风采——[媒体关注]东航第一代空保 反劫机英雄退役

(2014-01-12 21:46:32)
分类: 党员风采

[媒体关注]东航第一代空保 反劫机英雄退役

近日,东航第一代的八名航空安全员将陆续告别蓝天。他们热爱飞行,坚持飞行30余年;他们战功赫赫,成功处置五起劫机事件;他们戎马一生,从部队里的精英干部到为中国民航的发展鞠躬尽瘁。

这一批英雄们的故事也引起了媒体们的关注,东方卫视、东方广播电台、《劳动报》、《青年报》、新浪网、腾讯网、中国民航网、民航资源网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

附: 1、电视台新闻: http://fn-crs2.ceair.com:7013/datacenter/kindeditor/plugins/accessory/ico/attach.png 东方新闻.wmv (点击观看);
        2、电台报道
http://fn-crs2.ceair.com:7013/datacenter/kindeditor/plugins/accessory/ico/attach.png 东广早新闻-东广新闻台.wma 点击收听);

        3、《青年报》、《劳动报》采访报道
(请往下阅读):

SHDongFangHD_25[00_00_24][20140110-104804-1].JPG

SHDongFangHD_25[00_01_41][20140110-104745-0].JPG

SHDongFangHD_25[00_03_03][20140110-104823-2].JPG

http://fn-fs.ceair.com/cms/20140110114807_%E9%9D%92%E5%B9%B4%E6%8A%A5.jpg

http://fn-fs.ceair.com/cms/20140110114830_9871.jpg

http://fn-fs.ceair.com/cms/20140110114859_%E4%B8%AD%E5%9B%BD%E6%B0%91%E8%88%AA%E7%BD%91.jpg

http://fn-fs.ceair.com/cms/20140110114909_%E6%B0%91%E8%88%AA%E8%B5%84%E6%BA%90%E7%BD%91.jpg

http://fn-fs.ceair.com/cms/20140110114931_21cn.jpg

媒体报道观赏:
青年报》:八大金刚”一飞就是30年 中国民航第一代空中安保员陆续退役

“短短几秒时间,感觉有把握 控制劫机歹徒,就出手了”

 

他们的工作是跟着航班飞行,他们是乘客眼中的“路人甲”、机组心中的“定海神针”,他们是家人牵挂的普通人,也是制服过歹徒让后辈崇拜的“传奇”,他们是中国民航第一代空中安保员——东航空保队伍的“八大金刚”!

 

上周,年满55周岁的黄银柱在执行完最后一个航班后正式退役,他是“八大金刚”中第五个退役的。如今,还在飞的只剩下了三人。但说起30年来的飞行经历,自称“八个老家伙”的他们都很自豪:“我们见证了中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见证了东航空防安全30年零事故的辉煌!”

 

“是‘退役’!不是‘退休’!这两个词有很大差别的,我现在只是达到年限不能再飞了,‘退役’了,不是退休了!”黄银柱再三强调着。

 

能一下子采访到“八大金刚”纯属运气。青年报记者约访时,本以为只能采访到刚刚退役的黄银柱,没想到正好因为要给黄银柱办理退役交接,有一个“八大金刚”的会议,于是记者就有了与“八大金刚”一起面对面的机会。

当时,记者提前一个小时赶到了位于虹桥机场迎宾三路上的东航保卫部,此时,除了担任东航空保部业务部总经理的钱歧华在办公室外,其他人都还没有来。

不一会儿,一个身穿蓝色夹克、手上拎着蓝色马甲袋的中年男子走进了会议室。记者注意到,他的马甲袋已经有了毛边,袋身上写有“东航空警”的字样。与记者打了个招呼之后,他就与走进会议室的钱歧华聊了起来:“我正好去银行办事,办完就直接过来了。”说完他在桌边坐下,从马甲袋里拿出好几个存折整理起来。

他是张前凯,是目前还在飞的三个人之一。在等待其他人的时间里,老张当起了“八大金刚”的“代言人”,给记者讲述“八大金刚”的历史,期间有些不太确定的时间点,他说:“等下他们来了再确定一下。”

很快,浓眉大眼、高大帅气的钟海林到了,与张前凯相比,他显得很严肃,不苟言笑。随后,孙汝峰也到了,笑着跟记者打了个招呼就坐到了钟海林的旁边。而黄银柱的“出场”则有些风风火火,他拎着一大袋厚厚的飞行资料,一进会议室就把袋子放到了桌上,问大家:“这些怎么还?还到哪里?”搞清楚是飞行资料后,有“经验”的孙汝峰道:“这个交给办公室就行。”黄银柱立即拎起袋子出门,并对记者说了句:“我先去把这个交了,马上就回来!”

等黄银柱重新回到会议室,陆宜军、张述先也先后到了,话题自然也转到了上周他的退役,此时老黄有些激动起来:“上周我飞最后一个航班时,有媒体也报道了,但有的媒体在报道时说是‘退休’,这是不对的,对我们来说是‘退役’,不是‘退休’!”老黄的话立刻引发了其他几人的“共鸣”,大家边点头边附和:“‘退役’和‘退休’不是一个概念,‘退休’要到60岁呢。”

老黄以空保身份执行的最后一个航班是12月30日上海飞北京的MU5103次航班,当飞机在北京首都机场安全落地后,乘务员为老黄准备了一段祝福的广播词,在机上旅客好奇的目光中,以往低调神秘的黄银柱站在客舱里,面向旅客深深鞠了一躬,正式结束了他的职业飞行生涯。

对于执行最后一个航班的感受,黄银柱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按照正常的飞行程序、执勤流程执行”。唯一有些仪式感的是,最后一个航班他带了两个徒弟一起飞,“以前也带着他们飞过,最后一个航班带着他们飞,也就是把这项事业亲手交到了他们下一代的手上。”

而当记者询问退役一个多星期以来有没有不适应时,还没等黄银柱开口,其他人就抢着替他回答:“没有没有!”“我再强调一下啊,是‘退役’!不是‘退休’!这两个词有很大差别的,我现在只是达到年限不能再飞了,‘退役’了,不是退休了!”黄银柱再三强调着。

 

“当年我们部队200多人,就我一个人通过。”“每天早晨一睁眼就要跑5000米,每周六还要跑一次10000米,雷打不动,下雨天都要跑。”

 

上世纪八十年代,坐飞机对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件非常遥远的事,很多人甚至连飞机都没见过,而“八大金刚”是如何走上空保路的?

“我们那个时候当空保是有时代背景的。”张前凯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民航向军方调用了一批特警队员保护航空飞行安全,预防和处置劫炸机事件等,“我们八个都是从上海武警部队选拔抽调出来的。”

说起当年选拔时的严苛,“八大金刚”人人都有话说。“当时就是按照空军的标准选拔的,非常严!”钟海林依旧表情严肃地说道。而钱歧华还清晰地记着当时考核的项目,“有一项是个大转盘,人趴在上面转上好多圈,下来之后让你辨别东西南北。”

而对于自己当年能通过选拔,“八大金刚”也都有些小自豪。“当年我们部队200多人,就我一个人通过。”孙汝峰的话音刚落,其他人也不甘示弱:“谁不是这样啊,当年我们部队也是只有我一个人过了。”

随后,选拔出来的这20多人全部被拉到北京特警队进行航空安全保卫专项培训。“当时培训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是学习擒拿格斗术,比如一些防爆破、防炸机、防劫机的技术,还学一些飞机上的知识,还有英语100句呢。”张前凯说,对于他们这些当兵的来说,当时的英语无疑是一大难题,“那个时候谁学过英语啊?懂点外语的也都是俄语,但大家刻苦学习也都通过考核了。”

除了航空专业知识,作为空中安保人员,当时对体能要求也非常严。“每天早晨一睁眼就要跑5000米,每周六还要跑一次10000米,雷打不动,下雨天都要跑。”黄歧华说,如果放到现在,这样的训练量已经不小了,但在当时,这些训练量只是“起步”。“除此之外每天还有很多项目要做,比如单杠、压腿、俯卧撑等等。”而当时的严苛训练也为日后“八大金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体能基础,时至今日,52周岁的张前凯在体能考核中还能轻松考100分,很多年轻空保员都比不过他。

 

“以我们这些人的能力,如果要为名为利,今天的成就不会比他们差。”“‘你们这代人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蓝天。’想想确实是这样的。”

 

在北京的专项培训结束后,这20多人回到上海,组成了上海公安局边防局特警支队,负责跟随中国民航第五飞行大队(也就是东航的前身),从事机上保卫工作。

1987年,特警支队解散,其中的11人转业到了虹桥机场。“转到虹桥机场的11个人中,有3人改为从事机场方面的工作,我们8个人继续作为空保跟飞机。”张前凯说。

同样在1987年,中国东方航空正式组建,“八大金刚”最终选择留下,成为了东航第一代航空安全员,而且一飞至今,没有一人掉队。

回顾30年的职业飞行生涯,“八大金刚”时而唏嘘时而神采飞扬。而当记者询问当初选择当空中安保员是不是有英雄情结时,“八大金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没有,那个时候人的思想都很单纯,纯粹是响应组织号召!”已经退役的孙汝峰补充说:“等干了这个职业后,大家又只想着兢兢业业把这份工作做好,所以其他事情也没想。”

钱歧华告诉记者,他们同时代的很多战友,在部队或转业到地方后,如今都有了不低的级别,而“八大金刚”则干了一辈子空保,“以我们这些人的能力,如果要为名为利,今天的成就不会比他们差。”

2004年,根据国务院和民航局的方案,我国开始组建空中警察队伍,当时民航现有的空中安保员符合条件的都要转为空警,但作为中国民航的第一代空中安保员,“八大金刚”却转不了——他们超龄了!

“当时的年龄条件是30岁,我们集体都超,后来又放宽了5岁,我们还是超!”黄银柱笑着说道。最终,作为元老的“八大金刚”没能转为空警,仍是以空中安保员的身份工作着,而转不了空警不只是名称上的不同,相应的经济、政治待遇也没法享受。

“当时民航局一个副局长对我们说过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你们这代人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蓝天。’想想确实是这样。”黄银柱感慨地说。

 

黄银柱坦言,刚得知歹徒劫机时,他也紧张,“作为安全员,你可以紧张,但不能一直紧张,得马上调整过来应对处置。”

“东航历史上一共成功处置过5次劫机事件,我们中的黄银柱、钱歧华就各处置过一次,这是很了不起的。”

“劫机”这个词对很多旅客来说都很遥远,但作为东航的反劫机英雄,黄银柱和钱歧华成功处置劫机事件的过程现在听来仍觉得惊心动魄。

“我那次是1997年12月22日,那天正好是冬至,是上海飞厦门的航班。”说起那天的经历,黄银柱仍记忆犹新。“当时是早上7点多的航班,飞机起飞后不久,也就刚刚平飞,一个歹徒就手持疑似爆炸物跑到中舱,声称劫机。”

黄银柱说,那天的飞机是270多座的空客300机型,有90多名旅客,因为航班配平的关系,旅客大多都坐在后舱。险情发生后,乘务员立即通知机长,机长立即与地面取得联系,而同时,黄银柱也开始与机组人员一起和歹徒周旋。

“这个(歹徒)人很年轻,20多岁,他当时很紧张,不让任何人接近。”在尽量与歹徒沟通、让其放松的同时,黄银柱也在与机组布置处置方案,“这种情况,处置的最高原则是人机安全,能在地面处置就不在空中处置。”

为了缓解歹徒焦躁的情绪,一名乘务员临危不惧坐在歹徒旁边为其倒水、安抚,黄银柱也一边看似闲聊一边摸歹徒的底。“首先要确定他有没有同伙,所以我就跟他说:‘一个人出去有什么意思,带上女朋友和家人才好。’他很坚定地回答:‘没带其他人,就我一个人去’。”确定歹徒是一个人后,黄银柱又开始摸“爆炸物”的底。“他是北京人,却从上海走,所以就想了解地面上是不是有人帮助他。”对于这个问题,歹徒的回答是:“上海没有熟人,选择从上海飞厦门只是因为上海距离厦门更近。”黄银柱因此判断歹徒劫机属于临时起意,疑似爆炸物并不是一触即发的爆炸物。

摸清了歹徒的底细后,黄银柱也和机组沟通制定好了处置方案:佯装答应歹徒,在飞机着陆时快速处置。随后,机组人员明确分工,在歹徒前后都布置好了人员,而黄银柱则是正面面对歹徒,伺机控制爆炸物。

飞机飞到厦门上空时,黄银柱指着下面的鼓浪屿对歹徒说:“小伙子,到了。”此时,歹徒因为好奇,转头往舷窗外看,这一下把拿着疑似爆炸物的双手露了出来。黄银柱觉得是个控制歹徒的好机会,猛扑上去擒住了歹徒的双手,其他机组人员快速上前将歹徒控制住。飞机着陆后,地面待命的特警上机将歹徒带走,一起劫机事件就这样成功处置了。

说起控制歹徒的情景,黄银柱说,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当时感觉有把握控制他,所以就出手了。”黄银柱坦言,刚得知歹徒劫机时,他也紧张,“作为安全员,你可以紧张,但不能一直紧张,得马上调整过来应对处置。”

而与黄银柱相比,钱歧华成功处置的劫机事件还要早几年,发生在1992年7月6日,是福州至上海的航班,也是飞机起飞后不久,歹徒拿着一个装有液体的瓶子,声称是硫酸,并试图冲击驾驶舱。

“当时歹徒冲到了公务舱,公务舱里只有一个旅客,歹徒也是很紧张地不让人靠近。”作为当时飞机上唯一的安保员,钱歧华先把公务舱的帘子拉上观察后面经济舱旅客的动向,在确定歹徒没有同伙后,他悄悄取出了器械放在身上。

在与歹徒对峙过程中,钱歧华与机组也是先与歹徒周旋,并佯装答应他的条件,“为了迷惑歹徒,飞机不停在空中盘旋。”期间,情绪紧张的歹徒洒了一些液体出来,钱歧华看到,地毯上确实有水蒸气一样的东西。而经过了四五十分钟的对峙后,歹徒在高度紧张下也有些疲惫。瞅准他一分神的工夫,钱歧华扑上去用了一招锁喉将其摔倒在地上,机组人员和旅客立即上前把歹徒制服。

“把他摔倒的时候,瓶里的液体洒出来了一些,洒到了我的嘴上和肩上,感觉辣乎乎的,但当时根本顾不上危险。”钱歧华说,事后才知道,瓶里的液体是敌敌畏农药,“当时歹徒挣扎时把我的手表带都拉断了。”

 

“人家对空中安保员好奇,并不是因为我们这些人怎么样,而是这个职业很神秘。”“退役后有不舍,是因为对它热爱,如果不热爱,不可能飞这么多年。”

 

成功处置劫机事件固然很好,但在“八大金刚”看来,最好他们在飞机上都“无所事事”,因为这代表着人机都安全。而在30年的飞行生涯中,他们大多数时候也都是隐蔽在人群中,默默地守护着全飞机的安全,很多时候,还要干一些乘务员不能干的脏活累活。

“现在的飞机性能都好了,人坐在上面也舒服。”张前凯说,他们最早飞的机型是安-24,随后是三叉戟,“这两种机型的性能都比较差,尤其是安-24,只能在3000多米的高度飞行,这个高度气流活动频繁,所以飞机颠得很厉害,旅客经常吐得一塌糊涂。”不光旅客,有时乘务员也会受不了颠簸晕机呕吐,而在部队经受了严格训练考验的“八大金刚”却“从来没吐过”,“这种时候我们就要帮助乘务员收拾了。”

除了旅客晕机这样的小“case”,“八大金刚”在飞机上抢救过的突发疾病旅客也不少。钟海林在一次飞香港的航班上就遇到了旅客昏迷的情况。“是一位90岁的台湾老先生,当时他在厕所里昏迷,大小便失禁,这种情况空姐没办法,只能我上。”钟海林说,最终是他冲进厕所将老人抱了出来,“身上的屎尿啊什么的全都顾不上。”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民航的飞速发展,“乘飞机”已经大众化、平民化,而飞机上有安保员也已被很多人熟知,不过,与乘务员相比,旅客眼中的安保员仍是个神秘角色,有的旅客坐飞机时甚至喜欢猜测哪个人是安保员。对于这些现象,黄银柱淡淡地说:“人家对空中安保员好奇,并不是因为我们这些人怎么样,而是这个职业很神秘。”

30年的并肩前行,让“八大金刚”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这在采访时众人的抢话、插话、开玩笑中都能看得出来。张前凯坦言:“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好,从来没有‘吵相骂’这种情况。”

如今,“八大金刚”已经退役了五人,仍在飞的三人也将在两三年内退役,属于他们的“英雄年代”正在走远。而谈到退役后的生活,黄银柱认为自己不会寂寞:“我的爱好非常广泛,旅游、下棋、打球都可以,我下象棋还拿过飞行部的一等奖。除此之外,我们八个老家伙还可以经常聚在一起,吃吃饭、喝喝酒。”

黄银柱说,尽管退役了,但他们的心还在空保队,“我们的心都还在(这里),退役后有不舍,是因为对它热爱,如果不热爱,不可能飞这么多年。如果可以,我们还是愿意经常与年轻人交流交流,给他们分享一些经验。"

四、《劳动报》:第一代民航空保员告别蓝天

             "反劫机英雄"30余年甘当"路人甲"

 

 身为中国民航的第一代空中安保员,他和他的队员们在90年代的民航劫机潮中成功处置了东航5起劫机事件,被誉为“反劫机英雄”。如今,他们即将退役,告别蓝天。昨天,记者有幸跟随其中一名元老级安保员,完成了他退役前最后一趟飞行使命。

昨天11时20分,当MU5103航班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时,机舱里响起了一段广播:“在这趟航班上,有一名特殊的工作人员,他在蓝天白云之间穿梭了30余年,为每一次飞行保驾护航。这将是他最后一次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飞行,明天,他就退休了……”这位特殊的工作人员就是黄银柱。

 

 邻座“路人甲”没准是他

 

和美国大片所描述的高大威武完全不同,出现在记者眼前的黄银柱穿着一件V字领毛衣,搭配白衬衫和休闲西装,若再拎上个公文包,俨然就是一名商务客,这身便装成了他最好的隐形外衣。用黄银柱的话来说,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一张“路人甲”的普通脸庞。“我们没准就坐在你的旁边。”他笑着说。

在进行了客舱放客前的一次安全检查后,黄银柱独自走到了廊桥口,静静站在等候入舱的旅客队伍旁。他并不是在迎宾,而是继续行使着安保职责,观察着旅客一言一行。“他们的神情、状态都是各种有用的信息,只要看看他们的小动作,就知道有没有异常。”老黄私下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工作细节。

“路人甲”即便再默默无闻,也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航向军方调用了一批特警队员以保护航空飞行安全,预防和处置劫炸机事件等。1982年,黄银柱作为武警基层部队指导员和其他60名兄弟被选中投身于航空安全保卫。1987年,民航体制大改革,但黄银柱和其他七名兄弟因为热爱飞行,最终选择留在民航,他们成为了东航第一代航空安全员。

 

40分钟对峙1秒钟成功

 

飞行了30多年的黄银柱可谓经验丰富的元老级空保员,但谈到自己所经历的那次劫机事件仍心有余悸。1997年12月22日,黄银柱执飞东航MU5815次航班由上海至厦门的航班。飞机起飞后不久,一名男子突然在客舱内大声呼喊,扬言要劫机去台湾,并手持疑似“爆炸物”。  作为当班空保组领队的黄银柱立即与机长沟通,制定预案,在将90余名机上乘客全部转移至后舱后,他与另一名乘务员一起与歹徒进行谈判,对峙时间长达40分钟。在此期间,看似普通的聊天成了主要内容,而每一秒老黄都在寻找制服对手的机会。就在飞机响起佯装将在台湾落地的广播时,老黄顺势喊了一声:“快看,台湾到了”。趁着歹徒转头分神之际,黄银柱一把按住其双手,夺下爆炸物,身后另两名安全员更是果断以“锁喉”一招制敌,成功就在这1秒。

 

 英雄渴望“无所事事”

 

回顾这30多年的飞行里程,黄银柱和同事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座位上度过的,甚至还和机舱内的乘务员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即便眼前是再熟悉不过的同伴,老黄等空保员也不允许被叫出姓名。到了饭点,他们和普通旅客一样,在座位上吃着飞机餐,也会翻翻报纸,起来活动活动筋骨。但这看似不经意间的走动,都是为了巡查客舱内是否安全。

作为退役的第一代空保员,老黄和战友们虽然告别了蓝天,但他们带出来的徒弟却都已经遍布了上海飞机的各个客舱内。老黄常说:“飞了一辈子,我宁愿这个岗位上的人都‘无所事事’,因为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