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2017-03-07 11:26:07)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一、读曹明海老师的《语文教学解释学》后感
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教育理论专著。该书主要是研究教学文本特别是文学课文的理解与解释,所以,它主要借鉴和运用的文学解释学的理论方法。而在当代影响很大的文学解释学,与西方源远流长的哲学解释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近年以来,解释学经历了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认识论解释学”,狄尔泰为代表的“方法论解释学”和海德格尔、加达默尔为代表的“本体论解释学”的发展过程,即解释学从一种认识论、方法论迈进到本体论的层次。由于解释学过了这种哲学层次的跨越,才拓展出了它的各个分支领域,也催生了富有交叉性、边缘性的文学解释学。该书就是用这种文学解释学的理论方法探讨语文教学文本解释的原理,把理解本体视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读者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
通过阅读,我的收获良多,尤其是联想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又有了新的认识。
语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语文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有感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我最喜欢的是第一辑。作者从日常的教育细节和生活小事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与探究,并从中找出问题的所在,让人反思与警醒。看这本书时,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朋友谈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常令我不忍放下,跟随着她的优美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教育思想领域中。
我对感受如下:”
对话:实现语文写作教学目标的最好路径
我们憧憬着这样的写作课堂:他们生机勃勃,他们书生意气,他们在感慨王勃是为《滕王阁序》而生的同时才思泉涌、文采飞扬,一篇篇作文里流淌着真善美,洋溢着健康向上的情趣。这样的课堂需要师生真正实现对话,让学生有话可说,说的话都是内心真实的感受,所以需要课内课外“双管齐下”。
(一)、课内创设话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写作话题进行对话,同时,通过问题,进行思想的碰撞,激发灵感的火花,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写他们印象最深的东西,所以在设置合适的话题时,更要在课堂上创设话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1、借助媒介,创设话题情境
对话式教学不代表只需要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对话,在出示话题之前,教师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可以先出示相关的图片、歌曲甚至是视频,让学生去品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的感受,然后在课堂上以对话的形式和同学交流,最后形成文章。比如话题“家”,在上课之前,可以先用多媒体放一段“你走远,她还在那里,请常回家看看”的公益广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感受,在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有一次笔者引导学生抓住作文题眼的写作课上,先和学生玩一个游戏,准备56张(全班56人)对折的小纸条,上面写的都是作文的命题,随即发给学生,请学生根据纸条的内容用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想。
(拿到纸条之后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
师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拿到的纸条上的秘密吗?
生1:我的纸条上写的是作文题目“我的父亲”,要是我写的话我会写父爱的伟大。
师:每一位父亲都是爱孩子的,你将如何写出我们的心声呢?
生2:我爸爸工作很认真,我写这个。
生3:我可以写爸爸的幽默风趣。
生4:我写我爸爸对奶奶的孝顺。
这样的一个课例,教师给学生发小纸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小纸条里的标题又是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所以学生自然有话说。
2、融生活情境于课堂情境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朋友诉苦时,我们会疏导她,这时候思维很活跃。更何况,高中生是最乐于助人的。当他们认为课内的交流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就会充满了对话的激情。
例如,我校一位教师设计的写作训练课:
教师借助地域之便,对学生说:“我们身为马鞍山人,都知道采石矶,更喜欢站在李白的那块捉月石上遐想,现在试想想,要拍一部采石矶的风景宣传画,要求突出景色美,并且有历史内涵。如果你是一名摄影师,你将如何拍摄‘大家心中的采石矶’可以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去设计方案。”时间不长,就有学生跃跃欲试,过一会小组成员就一个个滔滔不绝,一下子,课堂就热闹了,大家说了很多方案,不得不惊讶于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
家乡是人心底最柔软的惦念,即使是高中学生,也会因为离家上学,而对家乡的景、情有特别的感受。笔者在一次写作课《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上,先和大家欣赏了自己家乡的美景,说出了离家教书的自己对家乡的惦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学生自己拍的家乡的美景照片,并让学生循着照片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家乡最独特的风景,课后要求学生把上课讨论的家乡的美景形成文字,有学生这样写道:“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家门口的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还有同学写《家乡采石》:“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两旁万竿修竹,竹竿很是特别,青黄相间,称之为‘金镶玉竹’。在龙啸凤吟中,伴着竹的雅韵悠然前行,来到一古井——赤乌井边,井已用盖封死,是采石矶最古老的历史文物,再向西行,经蛾眉亭,沿石阶而下可直达江边的‘三元洞’。三元洞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处天然石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中,若耳贴岩石,能听到咣咣江水在洞中的撞击之声。从三元洞出来,长长的古栈道依着绝壁悬于江水之上,站在栈道上,临江远眺,气势恢宏,不由就念起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把生活的情境置于课堂上,学生会很积极,因为参与其中才能获得乐趣。
《二》、课外引导学生多维度对话,注重多角色体验
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课堂对话延伸到课外,引导与生活进行对话:
1、感悟生活,发现写作话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变化无穷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好的事物,但是很多细节就在不经意间付之东流。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激发对生活的感悟,例如,在“父亲节”征文活动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和父亲聊天、陪父亲散步或者参与到父亲的工作中……学生做过了,就会感受到父亲伟大的胸怀,那么,带着这样的生活感悟进行对话时,肯定可以“下笔如有神”。
2、善用网络信息,丰富对话资源
学会正确地使用网络,会发现网络上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为课堂的对话提供资源。比如,在“汶川地震”期间,学生非常关注,一位教师要求学生上互联网了解有关“汶川地震”的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形成文字。
最近关于北京高考各科目分数的调整的消息,引起了学生的无限的关注和兴趣,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浏览相关信息,以及网络上对这个消息的评论内容,课堂上讨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高考分数的变化看时代的变化。
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有限以及学生体验的不足,当然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教师要引导学生甄别。
3、坚持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读本,给学生提供一些既经典又具有实际意义的作品目录,比如可以每学期指定一两本大师的传记或作品,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比如札记、评论、读书笔记等,或者设置一些相关的话题,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引用有关阅读材料中的语句,像这样积累下来,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笔者在自己的班级每个星期有一节读书课,有指定的课内读物,如这学期就和学生一起品读《文化苦旅》,也有不指定的课外读物,笔者会抽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评论笔记,三年下来这样的读书课对写作和表达还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