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木叶》教学设计

(2015-11-17 08:42:35)
标签:

教育

《说木叶》教学设计

安庆市石化一中    张锦蓉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整体感知

    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通过阅读文本,找找林庚先生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一)、迅速浏览13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四个问题。

1、“木叶”是什么为什么?

2、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3、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4、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先看第2个问题,结合诗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

树:   后皇嘉,橘徕服兮。

         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绿叶发华滋。

  叶:   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选择四字短语来概括。

☆再看第3个问题。

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同。“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

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根据在第5段)

明确:不一样。木叶:疏朗。树叶:繁密浓荫。

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2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既然“木叶”就是“落叶”,那诗人为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树”的区别。

(二)、齐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

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

明确: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这就说明了“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可谓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是因其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

(三)、自由读第六、七两段,讨论

思考:前面分析到“木叶”就是“落叶”,可又发现诗歌中有用“落叶”的,也有用“木叶”的,“木叶”与“落叶”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木叶”、“落叶”、 “黄叶”、“落木”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则代表着疏朗和空阔的意境。

那么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木”的艺术形特征。

明确: “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木”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在颜色上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感觉很干爽的,意境空阔。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作者林庚既是诗人又是学者,难道写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说“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四、延伸拓展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丰富的意蕴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蕴。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草”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我们来体味古诗中的“月”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五、小结:

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根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一字千里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暗示性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