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文本对话

(2015-11-13 10:58:48)
标签:

教育

在语文新课标的改革热潮下,“对话教学”逐渐被很多教师认同并实践,这一理念使以往满堂灌式的讲解式单向教学得以改变,教师上课是对话,不再是单纯的教授,课堂的确充满了活力。然而审视当前的不少语文公开课,教师设置一系列问题,课件中视频,音乐丰富多彩,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吟诵,甚至是游戏,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甚至连课文文意都没理解,更别说有什么深刻感触了。这样的语文课实在有悖于引入对话教学的初衷。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阅读与鉴赏”是必修课的首要任务,“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笔者看来,对话教学应是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的平等交流的鲜明表现形式,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的同时,与文本的充分交流更是课堂的必要环节,却往往又被忽略。任何偏离、误解文本的课堂对话都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交流对话,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有所得。如何与文本对话,这里想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  挖掘文本的可读性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优秀的解读往往出自注重细节的学生之手。能选入课本作为课文的文本固然都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意义,但这并不代表每篇课文的每句话都很精彩,所以抓文本细节可能就是解读文本,理解主旨,品味深意的重要手段了。作为教师,在平日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略过次要段落或语句,抓住细节,从而挖掘文本的可读性,真正与文本的关键部分对话,而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例如《荷塘月色》一课,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读全文,学生较容易发现,第4-6段是集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所在。除了赏析这三段的优美语言,这篇文章是不是就没有可读性了呢?比如文章首三段琐碎地夹杂了叙事,写景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似乎不含什么重要内容,这时,指导学生结合背景抓细节尤为必要。我时常在课堂上强调,任何写景叙事都不是单纯的写景叙事,而是为抒怀的写作目的服务。因此,略过这些段落中的琐屑的描写,一些学生抓住“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夜晚更加寂寞”“今晚却很好”“什么都可以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以不理”等语句,走近朱自清的心,从而品味出作者此时复杂烦闷想得自由和排遣的心理。将看似琐碎次要的前三段,挖掘出其深意,再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学生就能相对容易地理解文章抒发的是作者想救国而无门,来荷塘赏月是为了得解脱求超然的心境了。

二、  在反复诵读中与文本对话

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写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真是一个朴素又经典的道理。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语文课堂上,最返璞归真的教学方法也许莫过于诵读了,读的形式有多种:略读,精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对读,齐读,默读,跟读……读文本实际上是学习者在一遍遍叩问作者的心灵,一次次与作者交流。读现代文,每一次诵读都可能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读文言文,每一次朗诵都可以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因此,诵读可以说是与文本对话的前提,如果一堂课要落实文本,读的环节必不可少。例如杜甫的《蜀相》这一课,学生大部分对尾联很熟悉,但是面对这种沉郁顿挫的诗风,学生多是不太感兴趣, 因此在执教时,我努力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诵读氛围,鼓励学生多读和品读。先视频范读,视频、文字、诵读声、配乐四管齐下,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接着顺势引导学生们自由朗读,配乐朗诵,齐读。反复地诵读使学生在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自主品味字词句,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这节课充分赋予学生读的权利,以读为基本,用读代替单纯讲解,使学生与杜甫展开对话,理解“何处寻”是对英雄之迹的追寻,“柏森森 自春色 空好音”表现了对英雄身后寂寞的扼腕悲叹,……学生从诵读中读出悲情,读出惋惜,读出英雄惜英雄的感慨,体会到老杜的悲天悯人,这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后半节课的鉴赏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充分联想,设身处地,创设情境,对话文本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与文本对话,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走进去,联系甚至幻想自己就是文中主人公或处在相同境遇中,从而更能贴近文本,并拓展思维空间,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例如学习《边城》一课,过长的篇幅让一些同学颇有点“望而生畏”,失去品味鉴赏的兴趣。也难以把握文本的主旨。针对这种情况,我有针对性地打出两幅图片,一幅是暮色中风光秀美的湘西小城溶在一片灰蓝色的远山和翠绿色的江水之间;一幅是端午节湘西人赛龙舟捉鸭子的喧闹图。一静一动,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勾起学生们对美丽边城的神往,和对端午节的联想。果然,有学生自言自语发感慨:“要是能在边城这样美的地方生活就好了,无污染,空气清新!”“一到端午节我们就会吃各种馅的粽子,我们安庆以前也赛过龙舟呢!”顺势,我提议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自己身在这样美丽的小城,会发现这里的哪些美好事物,边城人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和我们有哪些不同?

 带着对边城的美的认同和向往,学生们主观上开始尝试去深入文本,挖掘其中的美好或有趣的细节描写,从而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不再是从图片,而是从文字中感受淳朴自然的风味人情,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理解文章力图表现的风景美,人情美。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下文本对话的一些认识。我想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固然重要,但与文本的对话可能才是一节完整课堂教学的基本。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扎实备课,提前做到对话文本,才能在课堂上以自己的经验和所得去启发、引导、点拨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勇于质疑,想象和创新,使学生得到思想境界上的升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