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得#之《送孩子去常春藤》

http://s3/bmiddle/0027peGCzy76biitUvo32&690
不断学习探索,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说句真心话,拿到这本书,粗略一翻,我是非常排斥的——20个“爬藤”妈妈有19个介绍里明确写着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博士为数不少;15位有赴美留学、工作、生活经历,其子女基本都出生、成长于美国。这对于我们这些生长、生活于国内的普通家庭、普通妈妈来说,能有啥可学之处?!为了支持自己的“鄙视”、“不屑”之情,我首先做了这份“妈妈宝贝情况摘录表”。
序号 |
妈妈情况概略 |
宝贝情况概略 |
1 |
陈屹,1977级大学生,1986年赴美留学,此后一直在纽约职场打拼。(父亲:78级北大数学系毕业生) |
儿女生活、就读、成长于美国;儿子就读于杜克大学,女儿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
2 |
陈苑生,清华大学学士,迈阿密大学博士,生活、工作于美国。 |
女儿、儿子生活、就读、成长于美国,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进入哈佛大学就读。 |
3 |
迟昀䗖,新西兰MBA、美国MSA硕士学位,美国DM博士学位在读,2001年移民新西兰,2009年美国。 |
女儿、儿子生活、就读、成长于新西兰和美国,女儿达特茅斯学院就读,儿子新泽西州公立高中在读。 |
4 |
杜梅,上世纪80年代赴美攻读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住在新泽西州。 |
女儿、儿子生活、就读、成长于美国,女儿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儿子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重量划船队和联合国模拟队的队员。 |
5 |
龚晓红,1977级本科生,1987年赴美,获小提琴演奏硕士学位。 |
儿子、女儿生活、就读、成长于美国,儿子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女儿杜克大学在读。 |
6 |
郭力,北大中文系本科、硕士毕业,历任北外大学讲师、北大出版社总编助理等。 |
独生女儿曾就读于人大附中,2005年被美国著名私立高中全奖录取,201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2016年哈佛大学硕士毕业。 |
7 |
刘葳蕤,曾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商学院,并获北卡中央大学硕士学位,在美学习、工作20多年。 |
儿子、女儿生活、就读、成长于美国,儿子2015年被普林斯顿大学提前录取,女儿现读高一。 |
8 |
卢菁,复旦大学本科,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硕士、博士,工作、生活于加、美。 |
儿子、女儿生活、就读、成长于美国,儿子 斯坦福大学本科在读。 |
9 |
苗娟,北师大硕士,美国西东大学教育管理博士,1988年赴美,1990年起在纽约公立中学做教师,2000年开始担任公立小学副校长。 |
四个女儿均生活、就读、成长于美国,老大康奈尔法学院毕业,老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老三耶鲁大学就读,老四即将成为乔治城大学新生。 |
10 |
亓宏博,南开大学本科,莱斯大学硕士,上世纪80年代赴美,生活、工作于美国。 |
育有三子,除二儿子在上海美国高中读了一年高三外,其余均出生、成长于美国,大儿子麻省理工本科毕业,斯坦福大学博士在读;二儿子毕业于阿莫赫斯特文理学院;三儿子就读于伦斯勒理工学院。 |
11 |
任立红,内蒙古人,现居上海,博士,东华大学教师。 |
独子出生、成长于上海,上海中学毕业后,被哥伦比亚大学提前录取。 |
12 |
沈永泳,硕士,上世纪90年代赴美留学,后一直生活、工作于美国。 |
两个儿子均出生、成长于美国,老大以第一名成绩从公立高中毕业后入读布朗大学八年制本医连读专业;老二八年级,品学兼优。 |
13 |
石卫,浙江大学本科,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生活、工作于北京。 |
独子成长于北京,西城区小学、初中,公立高中国际部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读。 |
14 |
严志红,南京大学本科,美国普度大学硕士,生活、工作于美国。 |
两女均出生、成长于美国,大女儿现普林斯顿大学在读,小女儿高中二年级。 |
15 |
杨丽华,华师大法政系本科、法学硕士、心理学博士。因儿子特殊情况,曾回归家庭,对儿子进行个案研究。 |
儿子小牛,4岁时被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在妈妈的帮助下,经历了从学困生到优秀生的转变,美国匡溪中学毕业后,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提前录取。 |
16 |
杨明蓉,赴美20余年,赴美前在某电子元器件厂工作,赴美初,曾做过管家、保姆、收银员和洗衣工,曾辞去工作专心照顾孩子,目前在牙诊所工作。 |
两个女儿均出生、成长于美国,大女儿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二女儿就读于公立高中11年级。 |
17 |
张晨晖,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
独女高中毕业于美国罗德岛州朴茨茅斯教会学校,现就读于杜克大学二年级。 |
18 |
张连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硕士,先后在瑞典、加拿大及美国生活。 |
大儿子康奈尔大学毕业;二儿子2012年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2013年就读,2015年休学创业;三儿子10年级学生,成绩优秀。 |
19 |
赵燕春,北大本科,日本图书馆情报大学硕士,现工作、生活于美国。 |
两个儿子幼年随父母赴美,经历了美国幼儿园、小学、中学及大学教育。大儿子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小儿子杜克大学在读。 |
20 |
郑莉敏,上海人,中科大学士,美国普度大学博士,长年工作、生活于美国。 |
大女儿2013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小女儿2016年被阿莫赫斯特学院录取。 |
怀着这样的“怨气”,我不情不愿地开始拜读这些妈妈们的“育儿经”,令我吃惊的是,我越读越被吸引,越读越放不下,下班回到家,几乎是有点空闲就捧起这本书,一边读还一边圈划、摘录,无数次急不可待地把特别好的段落、章节拍照后发在最亲密的好友微信圈内,不断推荐家有读书娃的妈妈们去读这本书,并无数次感慨“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父母必须不断学习、提升,与孩子一起成长,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读完全书,我佩服这些妈妈,羡慕这些孩子,向往美国的教育、选拔制度,感慨愧疚自己的不足。如书中任立红所说:“家庭教育是个很大的命题,值得一生去思考。”教育孩子是引导孩子,更是自我教育,妈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探索,自我觉察、反思、反省,不断完善提升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努力,都要争做最好的自己。其中,给我触动最大的便是,中美孩子参加各种课外班、课外活动、夏令营冬令营、参加艺术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及目的。美国的教育,其实不是我们想象那样轻松、无压力,他们也需要成绩、分数,竞争、压力也都不小,但他们却是快乐的。他们的学习绝不单是为了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工作、赚钱,而是自小就在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己的个性特长,每一步都在为快乐、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20位妈妈几乎都介绍了自小就鼓励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父母帮孩子一起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发扬光大,继而发展为专长、强项,在中学课程的选择时目标清晰,在大学入学申请时特长明显、与众不同。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妈妈的角色、作用明显有异,妈妈郭力很有意思,她把孩子成长的过程分成不同的三个阶段:13岁之前属于少儿期,13岁到大学毕业属于青春期,大学毕业后属于成年期。而与之相对应,不同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方式也不同:少儿期需要的是亲密与用心,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的满足,发现孩子独特的个性和潜在的天赋,在这个时期非常重要;青春期则需要信任与放手,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世界,认知新事物,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成年期则是适度与远离,不过度关注,不事无巨细什么都问,交往适度,既要有爱的互动,又保持一定距离。
从书中可以看出,美国的高校和社会对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支持是非常给力的,几乎每所高校都会在高中学校开设延伸课程,高校都会接待高中生的参观、来访,让孩子了解各所学校,筛选出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校,每个高中生在大学入学选择时都会有升学顾问,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介绍高校的特点,让他们的大学入学选择一点也不盲目,不是单纯的追求名校效应。15位成长于美国的孩子妈妈几乎都提到了孩子们参加的各种义工活动、童子军、夏令营冬令营、体育联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些有学校组织的、官方组织的,更多的是社会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方便,学校、家庭、社会真正地融为一体,为孩子们的成长护航。
当然,妈妈们的经验肯定不会少了习惯与自信心的培养、阅读的指导、品行的养成教育、表扬与批评的技巧、价值观的形成等,他们在探索中前行,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和孩子一起,都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妈妈们,想要孩子成长,自己决不能原地踏步,与孩子一起努力寻找那个“最好的自己”,进而成为那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