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达克效应

(2021-07-12 13:13:28)
标签:

佛学

记录

气候

       孤陋寡闻的俺最近才看到关于“达克效应”的文字。文章里的一些实例似乎能解部分俺的一些困惑,比如说某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理论?连俺这个不学无术的人都觉得太不像学者说的话了,一直认为他们只是为了迎合氛围,为了自己的合理存在,可能是违心而为的。看来,俺可能也是有点达克效应,太有点盲目崇拜头衔之故。到底达克效应是什么?问度娘去,呵呵,俺总是临时抱佛脚的。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Kruger和Dunning将其归咎于元认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反之,非常能干的人会低估他们的能力,错误地假定他们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别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康奈尔大学的DavidDunning和Justin Kruger于1999年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此种认识偏差。
       虽然达克效应早在1999年就被Dunning和Kruger提出,但他们把孔子、达尔文和罗素也列为发现这个现象的人。
       无知比知识更容易招致自信。——查尔斯·达尔文
       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充满怀疑。——贝特朗·罗素
       Real knowledge is to know the extent of one's ignorance. —Confucius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不问不知道。问了还是不知道。啊哦,舛儿一定属于那种理解能力低下的人。但是,对老祖宗说的“知之为知之……”还是很能够理解的,俺一直都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就是忘了还有最后的“是知也"?那达尔文与罗素的理论,俺是不解的。而且直接把俺击懵了。这跟俺接受到的教育与认知不一样哈。无知也能自信?俺只道无知无畏哈,因为俺就是这样的嘛。可肯定不能自信啊。
       文章里举的例子似乎可以懂一点,但俺就不放了,放了婶子也不放行。
       但是,俺对文章的最后两段倒是很能接受的:
       所以说,互联网使聪明的人更聪明,愚蠢的人更愚蠢。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你想要看到什么,看清什么,其实都取决于你内心的见识和格局。
       不拒绝外来文明,不丢弃传统文化,这叫自信;又抵制外来文明,又破坏传统文化,那叫自残!
       入伏了,三伏天开始。好在新房子里中央空调大放异彩,终于没有成摆设,整天价让它工作着。躲进小楼避暑,正是俺学xi好时机。虽然会今天学了明天忘,总比不学的好。还是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舛儿老矣,尚能读字码字,不痴就好。
       祝新老博友安度伏天,健康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老师来小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