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蜀玉器
古蜀玉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30
  • 关注人气:1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上最高、最重的玉琮—-民间三星堆玉琮【图】

(2012-05-12 17:16:35)
标签:

杂谈


|字号 订阅

                                     作者 朱帆

 

 一、 歧议不一话玉琮

 http://s15/mw690/0027nWAAgy6JYPBypae3e&690

 

 

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既用来祭祀大地,也是权威的象征。在记载商周祭祀活动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一书中,有如下文字:“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书中解释道:“琮八方象地者,天圆以对地方。地有四方,是八方也。”考古学者和历史研究者,都一致认为玉琮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玉琮的外形体现了远古人类“天圆地方”、“四面八方”的宇宙观;玉琮上的神徽折射出了古代先民信奉天地神等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的宗教信仰。古人认为“天大于地”,玉琮的上部代表天,下部代表地,所以玉琮的形体在良渚晚期变成上大下小的造型。玉琮中间上下相通的圆孔,有“贯通天地”的深刻含义。玉琮既是原始宗教活动过程中沟通天、地、祖先的巫术法器,又是国家观念的表现物体,是社会“政教合一”体制的体现。掌握神权的巫师也是氏族的首领,玉琮的拥有者就是集当时社会神权与王权于一体的人物。玉琮和玉璧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礼器,从汉代开始,历代王朝都制定以璧、琮礼天地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http://s11/mw690/0027nWAAgy6JYPB4QoW2a&690




王琮的用途是什么?古代学者歧议不一,莫衷一是。对玉琮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功用的猜测,目前不下20多种。《考工记.玉人》记:“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壁琮8寸,以頫聘;驵琮5寸,宗后以为权;大琮,十有2寸,射4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驵琮7寸,鼻寸,有半孔,天子为权;豫琮8寸,诸侯以享夫人。”《公羊.定八年》称:“琮,以发兵。”

《周礼.典瑞》则说:“疏壁琮,以敛尸。”东汉许慎《说文》释琮为“瑞”。《说文解字》是这样描述玉琮器形的:“琮,瑞玉,大8寸,似车釭”。所谓“车釭”,指车轮轴部位安装的一内圆中空、外为八角形的零件。但宋明以来,人们弄不清楚琮究竟是什么模样。清朝乾隆皇帝面对宫中收罗来的玉琮,称之为“杠头”,认为是“辇辂舁竿之饰”。

1889年,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澂在其所著《古玉图考》中引述嘉庆年间文字学家钱砧的说法,指出,“今世所传古玉‘釭头’,其大者皆琮也”。至此,“琮”之名称与实物,便结合为一体。《古玉图考》录有30多件琮,大体上可分为:宽短形、高长型、细小型、方柱素面型四类。

http://s14/mw690/0027nWAAgy6JYPC4gjz5d&690



 

 关于玉琮用途,现代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图腾柱说、礼地说、古建筑缩影说、天文窥管说。有人认为,小型玉琮可能是玉钺的挂饰或附件,多用于装饰。规范典型的玉琮,则为原始宗教巫术活动有关的工具。而随葬入墓中的玉琮,应是古人用以敛尸、保护死者、镇墓压胜、避凶祛邪的法器。由于拥有玉琮的主人均属氏族显贵,故玉琮也就成为死者生前权力、地位、财富的标志。同时,玉琮还可能是良渚方国同其他氏族部落间交聘或馈赠的礼器。已故美国哈佛大学张光直先生认为,玉琮是沟通天地的象征,是巫觋祭祀时的用具。张光直甚至建议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称作“玉琮时代”。

据一学者不完全统计,从100多年前清代吴大澂认定玉琮器名算起,涉及讨论玉琮功能的中文书籍和论文,约有80多篇。其中1981—1990年十年间约有40余篇。这充分说明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http://s8/mw690/0027nWAAgy6JYP2ROSz97&690

 

 二、馆藏玉琮概况

据已经掌握的资料表明, 各地馆藏玉琮的器形大小不一,有单节和多节之分,用途也有多样性。但是,琮的各个部位的称谓比较一致,如:“射”、“厚”、“鼻”等,可见其有严格的形制规范,既为礼器,当规矩于方圆,方能符合“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

已发现的最早的玉琮,于1979年出土在安徽省薛家岗,高2厘米、宽1.8厘米,距今有5000至5200年的历史。

最早发现的玉琮,是1973年由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草鞋山发掘的。它是来自四五千年前的文物。因其造型奇特,功能神秘,且随葬大墓而被推测为当时的礼仪重器。

 

 http://s2/mw690/0027nWAAgy6JYP3rSvL01&690

最高的玉琮,为收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高49.5厘米的良渚文化玉琮。紧随其后的良渚文化玉琮高49.2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浅色玉琮器身共分19节,每节四角雕成一简化带冠人面或兽面神像,全器共有76个神像。玉琮上端射部(琮两端凸出琮体的凸棱,俯视呈圆环形)正中阴线刻出日月纹,是天上世界的象征,反映出先民对太阳、月亮的崇拜。

馆藏体积最大的玉琮,是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十二号墓出土的,高8.8厘米、直径17.6厘米,重6.5公斤,被誉为“琮王”。它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中有对钻圆孔,内圆外方,俯视两端如玉璧形。转角布列简化神徽纹,四个柱面上下各有一神徽纹。

1951年, 四川广汉县农民燕道诚之子赠给县政府一件玉琮。此器高7.25厘米,宽8.4厘米,内径7.05厘米。为黄绿色、半透明的龙溪玉材质。器身外方内圆,中空呈短筒形,两端凸出的射部较矮呈环状,外边四方转角圆浑。三星堆博物馆将此器展览至今。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器物坑中出土1件玉琮,为短体素面,不分节槽,八角形射口。此外,三星堆博物馆展品中的另一件玉琮,仍为矮体,器中间分出槽,但四角不分节,仅在器上刻出三组平行直线纹。

 

 http://s16/mw690/0027nWAAgy6JYP3TE8T5f&690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24件玉琮,多为透闪石软玉,器表色彩丰富,部分玉琮透闪石滑石化现象十分严重,已失去了玉器光滑细腻的特点。器形可分为三种类型:一、分节分槽,外形瘦高,纹饰复杂,有微雕图案;二、分节分槽,器形方正,纹饰简单;三、素面矮体,不分节槽。在这三种类型中,第一种类型的玉琮仅有十节玉琮一件,它高22 2厘米、上宽6 9厘米、下宽6 3厘米,重3.9公斤。其制作精美,选材精良,纹饰丰富。

三、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琮的工艺特征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在探视宇宙星空和未来世界的同时,一批学者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地下和过去,一批批怪异而奇特的文化遗址,一件件令人惊叹不已的文物,显现着我们尚未知晓的过去。尤其是1986年,在四川广袤的大地上,一夜之间冒出颇具特色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几个取土烧砖的工人刨出大量陶片和玉器一件40厘米长的玉璋。考古人员经过七天七夜的追踪发掘,尘封数千年的绝世珍品相继出土:黄金权杖、长短象牙、青铜面罩、青铜人头以及玉璋玉戈400多件,无不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研究结果把宝物年代确定在殷墟晚期的坐标上——大约公元前11世纪。这时,人们才明白,三星堆遗址竟然和埃及金字塔文明有相同的意义,和美洲玛雅文明一样不同凡响。

http://s7/mw690/0027nWAAgy6JYP4OYVUc6&690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服务了一辈子的玉器研究员周南泉,对此深感震惊。他于1996年和2000年间,多次奔赴四川考察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当他翻阅了三星堆的考古资料后方才幡然省悟,那些十分奇特的明朝、清朝时期进入故宫的玉器,竟是明清皇帝们收藏的三星堆文化玉器。三星堆玉器的发现是由民间而起,明代以来,五六百年源源不断的发现与交流,早已形成了无可辩驳的鐡证。

据调查,民间五六个藏家收藏的三星堆玉琮大约90件。其材质大都为龙溪玉,体积硕大、通体透明,玉质坚硬,制作规整,纹饰精美。个别器表有因钙流失而形成的局部有自然裂纹扩散的白化现象。器物最小的高5厘米,最大的玉琮高115厘米,宽35厘米,重120公斤。可以毫不夸张地称它为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大的玉琮。形状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在方柱形的琮壁四面中间都开有竖槽,将琮体的每面分为左右两部分,使器身角部形成凸面,又有若干条细小的横槽将器身分为若干节。器物表面打磨平滑光润,制作规整,整器外部抛光。

《诗·鄘风·淇奥》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就是古人加工玉器的主要手段。制作一件玉器,需经过采料、选料、开料、切割、琢磨、打孔、刻纹、镂空、掏雕、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古蜀先民以虔诚的心态,娴熟的技术,选取本地优质整玉,悉心打造出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玉琮,反映出了宗教思想对古蜀国礼制系统的影响和渗透,先民们对古蜀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归纳起来,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琮有如下特征:

http://s4/mw690/0027nWAAgy6JYP5gyB573&690

 
      其一,纹饰精美,体积硕大。从玉琮的形制上分析,馆藏玉琮器形普遍较小,单节居多,琮体的上下大小基本一致,且制作多不规范。而民间收藏的玉琮多种多样,如兽首琮、兽鸟琮、纵目人面琮、竹节纹琮、弦纹琮等。琮体内圆外方,圆度规整,器表光洁,对称工整,匠心独具,反映了古蜀先民“承天象地、天圆地方”的思想。其中高度10—49厘米,重1——20公斤的玉琮30余个。高50——80厘米的计60余个,每个重量约30——80公斤。作为“沟通天地”的神物,这些玉琮被古蜀先民视作国之重器,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古蜀国重大祭祀活动中使用之后,被埋藏在祭祀区内,直到四五千年后,世人才再一次目睹到了它令人炫目的大气和精美。

其二,大部分玉琮虽在地下掩埋四五千年之久,但皮壳、色沁漂亮,色泽变化丰富,给人以皮壳陈旧、包浆饱满、光泽肃穆、沁色艳丽的视觉感观。有的器物包浆下可见切割线及打磨痕迹。沁色有单色、复色之分和轻重之别,单色沁多,复色沁少,色沁天然生成,过度自然柔和。

 

 

http://s10/mw690/0027nWAAgy6JYP6svbPf9&690

据成都理工大学矿物学教授张如柏教授分析,少许玉琮表皮呈现褐黑色,主要是由于受到外来离子的吸附影响所致。个别玉琮质地疏松,偶有孔隙、裂纹,旁边的颜色斑斓,可能是玉器表面发生的矿物次生变化和表面化学反应的结果。玉琮埋藏于潮湿偏酸性的土壤环境中长达数千年,一方面玉材自身中的活跃元素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机物也会吸附于器物表面。

其三,三星堆玉琮的制作,从选材、切割、钻孔、琢磨、抛光,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玉作工艺,带有明显的作坊生产规模,且不同的用玉工艺不尽相同。特别是许多玉琮玉质好、硬度较高,形制较大,制作精细,通体磨光,无论是素面无纹的还是有装饰纹样的,无不显示出浑圆饱满、凝重大气的风格。

 

 

http://s9/mw690/0027nWAAgy6JYP6VVLq18&690

从工艺特征看,玉琮中间的孔均为对钻,,两面对钻的孔常在孔壁留有螺旋状痕迹。此外,由于管钻时圆心定位的偏差,所以在器物内壁偶尔留有错位的台痕,中间未经过细致的打磨,留有明显的接茬。个别玉琮中间的孔两头大,中间小,但经过了细致的打磨,没有明显的接茬。其表面润泽、细腻,仿佛是经过长期反复使用留下的痕迹。玉琮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视觉冲击。

其四,同一玉琮上多种技法交替使用。阴线刻划,大多采用单线条的平行直线纹组成装饰,有的玉琮上出现单线条的重复线纹。这些线纹细密均匀,平直流畅,一气呵成。从显微镜下观察,线纹中间下凹较深,两边较高尚浅,两端收线急促。琮面上刻划的同心圆圈纹饰,纹饰距离相等,细致严谨。

古蜀先民利用浅浮雕的技法,在玉器的表面磨出凸起的纹饰,在器物的另一面用阳线刻划各种纹样,阳线下的地子被修磨得平整光滑,阳线略浮起于器表,每道线纹距离相等,圆润光洁,粗细均匀,其纹饰刻划婉转流畅,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技术水平。

古蜀先民还把钻孔技术与切割技术紧密结合,利用镂空装饰,使玉琮造型更加丰富,立体感和动感更强。

三星堆玉琮留下的与制作工艺有关的痕迹,为我们研究古蜀玉器制作工艺提供了极其重要而丰富的实物材料。可见四五千年前,古蜀国具有超越时代的神奇创造力和超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古蜀先民已经储备了丰富的天文知识、数理知识,掌握了高超的玉石加工技术、雕刻技术。

 

 http://s15/mw690/0027nWAAgy6JYP7skl81e&690

 四、玉琮上美不胜收的奇异图案

 

据统计,在各大博物馆早年的收藏品中,有10余件玉琮上刻有纹饰,其他玉琮素面居多。其中5件具有代表性,即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的7节玉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19节玉琮、北京首都博物馆藏的15节玉琮、上海博物馆藏的15节玉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17节玉琮。5件玉琮的主体纹饰,即玉琮四个角面上的纹饰,都是简化人面纹饰。

与之相比,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琮独具图腾崇拜的文化内涵,主要集中在蛇图腾、鸟图腾、虎图腾、牛图腾和太阳神崇拜。不少器面呈现阴刻古蜀文字、龙、蛇、神兽、尊、鸟、鸡、太阳轮、月亮、太阳、牙璋、边璋、跪人、立人、兽面纹等图案。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例如:

1,玉琮上深浮雕伏羲先天八卦。在中国的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太昊始作网器,以佃以渔,以赡民用(以渔补农),故曰伏羲氏。养牺牲(牛、羊、豕曰牲,训养家畜,发展畜牧业)以充庖廚(庖:宰杀之所;廚:烹饪之所)故又曰庖牺氏。民间收藏的玉器上,有蛇身人面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女娲手拿圆轨,伏羲手拿矩尺,规划天下方圆。伏羲氏始作网罟,教民渔猎,养畜(牛、羊猪)教民畜牧,少昊之母嫘祖,则教民养蚕,治丝织布。而黄帝则剡木为舟,教民造船。《纲鉴易知录》则说:“太昊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龙马负图,于是仰观像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画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以通神明之德。”伏羲氏制定了创造文字的六大原则。作甲历定四时,授人度量时间的方法。

 

 

http://s13/mw690/0027nWAAgy6JYP7Xqeo9c&690

民间一件高72厘米,15厘米见方的玉琮,深浮雕一个古蜀站人,双手捧的竟然是一个太极八卦图。它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四五千年前的古蜀国时代,已经存在太昊以《河图》、《凤书》为主要参考而创造的、沟通天地人的信息软件——伏羲先天八卦。

2,另一件长70厘米的玉琮,琮面减地浮雕4株九枝神树。有研究者认为,神树就是《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建木,“南海之内,黒水青水之间,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韧无拔,上有九属,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从帝所自上下,盖天地之中也,太昊爰过,黄帝所为”。
       因此,这建木不是真实的植物,而是众帝来往于天地之间的一个通道。它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是,建木象征着太昊的以木德王,“青叶、紫茎、玄华、黄实,青为东方、紫为南方,玄为北方、黄为中央”。这里对应着伏羲氏的五官:春官青龙、夏官赤龙、冬官黒龙、中官黄龙。上有九属,就如神树上的九个枝,也如神树上的九个鸟。下有九枸,就如神树九个果实,“其实如麻,其叶如芒”。这个果实如同向日葵、仙人球一样,实如麻,纵横交错;叶如芒,光芒四射;在天成像,如日月经天,星罗棋布。在地成法,暗寓着宇宙万物的分离组合原则。

神树顶端站立一只眼睛锐利、足爪强劲,一对翅膀能翱翔于蓝天的神鸟,至今,它引起无数人的幻想和仰慕。《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神,人面鸟身”。《海内.东经》又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有关句芒的故事,郭璞引《墨子·明鬼》下篇云:“昔者,秦穆公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面状正方,素服三绝。秦穆公见之,乃恐牛。神曰:无惧,帝享女明德,使予赐女十年有九,使若国家蕃昌,子孙茂,毋失秦。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神名?曰:予以句芒”。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句芒的尊容为“面状正方”,是天帝派来的使者。有人认为,神树顶端站立的鸟,可能就是天帝派来的使者——句芒。

 

 http://s10/mw690/0027nWAAgy6JYP8ralj19&690

迄今为止,收藏家们已在三星堆玉器中发现了各种质地的鸟类的造型多达10余种,至少可以说明,我国所有崇敬仰慕飞鸟的古代民族中,尤以古蜀人为最。因为,神鸟正是太阳和阳气向上升腾的象征。

3,玉琮上与日月星辰有关的信息。民间收藏的一件三星堆玉琮上,阴刻12个直径1厘米的圆圈,围成一个直径10厘米的大圆圈,其中部阴刻呈十字形的4个小圆圈。有人以图案显现的数字——4和12为依据,解释为:圆点表示太阳,图案与一年四季和十二月历有关。这样的图案在一件玉琮上有24组。那不是抽象的太阳,具体得如同古蜀先民雕琢的一只鸟 、一条鱼,或者所有的面具一样。

明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作者注:夏、商、周)以上,人人知天文”。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一件“太阳神鸟”金箔,表明当时的天文知识已深深地渗透进古蜀先民的思想意识和宗教观念之中。四五千年前的古蜀先民同样笃信“地心说”,即地不动而日动。三星堆玉琮的雕琢者将先进的历法概念,“年有四季,年分十二月”,有机地同玉琮外观的装饰糅合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超越。玉琮显现的24组图案以及为数众多的太阳、月亮等图形,向天下昭示:古蜀先民对高山、太阳、月亮、云雾的观察及祭祀,已经形成固定的礼仪,他们已经掌握了以太阳回归为一年的阳历,掌握了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的阴历。即具备了“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系统天文知识。

 

 http://s11/mw690/0027nWAAgy6JYP8V8uK6a&690

4, 展示古蜀先民冶炼、锻打以及兵器的画卷。四川民间收藏的两件材质属中基性岩玉琮,各高115厘米、直径35厘米、重达120公斤。玉琮的上下方,分别浮雕有兽面。器面中部雕琢古蜀人冶炼的图案上,有方砖砌成的冶炼炉,炉上方有两人在投放矿石。下方有一人在用铲子添加燃料,旁边是液体从高炉里流出,进入容器、冒着热气等画面。另一幅图案是,有一个男子一手用钳子钳器物,一手举锤锻打。一个头后有发髻的女子在配合男人锻打。旁边还有已经打成的矛、盾、刀、戟等兵器的图案。玉琮上有排队的战俘、官员坐审战俘、士兵跪地禀报、持矛站岗放哨、骑马厮杀,拉弓射敌、中箭倒地等画面。此外,还有两军骑马对垒,手持盾牌的武士、烧窑、制酒、耍杂技、八卦太极、阴阳鱼太极、天象图案等,均出现在玉琮的四个器面上。

玉琮作为“沟通天地”的神物,被古蜀先民视作国之重器,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古蜀国重大祭祀活动中使用之后,被埋藏在祭祀区内,直到四五千年后,今人才目睹到它那令人炫目的大气和精美。可谓天赐良缘,数千年一遇。

 http://s2/mw690/0027nWAAgy6JYPa1EM901&690

五、结束语

 

1,三星堆玉琮是古蜀国统治者独享的珍宝,是神坛上供奉给神灵的神器,是集天地之精华的祥瑞。有位诗人说,时光会删改掉大段辉煌与陨落的人事,淳朴而华贵的玉石则不会陨落,每一件三星堆玉器似乎都在讲述着只属于自己的故事。是的,三星堆玉琮的猛然出现,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上古文明,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实四五千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经掌握了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具有跨越疆域界限的交通能力,具有在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创造文明的能力。他们雕琢的作为一种礼器的玉琮,远远超出了祭祀天地的功能。古蜀先民通过玉琮这个载体,把中国上古时期蜀人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也许就是天地之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玉琮上有人物、动物、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之柱在它们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古蜀先民的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极好象征之物。

 

2,近几十年来,蜀地三星堆仍旧被一些人視为中原文化的边陲,他们总是拿“文化滯后”的论点來分析古蜀文化現象。在“中原文明中心論”观点的背后,隐含着中心与边陲、主流与臣属、文化主动传播体与被动接受、进步与落后等问題。

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通过网络这个思想文化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正以它特有的张力、无与伦比的速度,改变着关注者传统的看法,改变着人们对它的价值评判。可以这样说,馆藏的玉琮与深藏于民间、独树一帜的三星堆玉琮相比,真可谓有天壤之别,云泥之差,三星堆玉琮具有无可匹敌的文化价值、研究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3,“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文博界的一些人凭时不注意内在修为,所掌握的书本知识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尚自视清高,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自吹自擂。面对民间收藏的大量包括玉琮在内的三星堆玉器,要么视为洪水猛兽,深怕冲击、否定了自己以前的研究成果。要么丧失了基本的真伪评判能力,去做简单的“封、盖、堵”的傻事,以至于一步一步陷入泥潭,出乖露丑,逐渐为公众所唾弃。值得敬畏的三星堆玉器,是地球村共同的人类文化遗产,是唯一一个倚仗金钱、权力和地位也不可能控制的资源领域。目前,国际考古界已经捷足先登,进入四川大量采集民间三星堆玉器的实物资料、图片、文字、拓片。文博界应当高度关注,管住当下。须知,一觉醒来,再花纳税人的钱,去搞得不偿失的海外文物追讨,也许纳税人是不会开绿灯放行的。


 

http://s10/mw690/0027nWAAgy6JYPbe4vD1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