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前启后
古今牌坊
(原文来源:德州新闻网)
忽地齐河县城矗立起几座牌坊,大理石构造,古式勾心斗角,浅浮雕着龙凤云霞纹饰,各有题额,南曰“瞻岱”,东曰“临济”,西曰“康城”,北曰“拱极”,另有迎宾路南端的“河清海晏”坊,京福高速齐河出口的“齐之门”坊。街谈巷议,纷纷纭纭。
齐河老年间的牌坊,据民国《齐河县志》记载,有名有姓的四十一座,名气最大的当属恩荣坊,俗谓房家牌坊。此牌坊乃明嘉靖皇帝为表彰齐河人房守士而敕建,材料均由内宫发运而来。房守士能得此殊荣,跟他个人的贡献有关。他在署理大同巡抚时,靖边肃患,循吏能臣一身,功勋煊赫一时,死后才哀荣备至,有了这座齐河老城的标志性建筑。惜乎,1973年齐河县城迁往晏城镇,在一片倒塌声中,便混杂着这座老牌坊倒地的呻吟。几年前,我和几位朋友踏访房家湾,于水边意外发现了一些雕刻着图案的石头,询问知情者,竟是恩荣坊残存的构件,于是,不胜欷歔,似乎觉得到一丝遥远的痛。
古代的牌坊多为铭记和表彰而立,等同于无声有形、昂昂屹立的“表扬稿”。而现在齐河县城几座新建的牌坊,大异其旨,主要是作为一种地理与文化标志物而出现,更时髦的说法是“为了记住乡愁”。齐河人念念不忘的是黄河边上近千年的老县城,耿耿于怀的是稀里糊涂地扒掉了祖宗的遗产,所以老县城四门上的题名能重见天日,而且高悬于威武的牌坊之上,也不失为一种善意的弥补。进一步说,齐河的新牌坊跟老牌坊一点不沾亲带故,倒跟老县城的城门一脉相承。

金天会年间,僭立于济南的伪齐皇帝刘豫,析禹城县东部,升黄河边的齐河镇为齐河县。传说刘豫的姥娘家在齐河镇,所以才“高看一眼”,将其升了格。但此说史籍无考,只能做茶余之资。另外,有些文章把齐河建县之事说成南宋年间,这还是大汉族沙文主义的心理作怪,视少数民族的政权为非法,连带他们做的事也统统不足为论了。这种做法,掩耳盗铃,违背史实,徒增人哂。正是有了刘豫这个人,才有了齐河县城,岂能因人废事?史载,这座城池“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一丈三尺,顶宽一丈,根阔二丈二尺,城楼四座,铁裹门八扇。城门东曰临济,南曰瞻岱,西曰康成,北曰拱极”。今天齐河新牌坊的命名正源于此。此后,老县城多次重修,最重要的一次在清乾隆三十三年,改土城为砖城,且将四门中的东门改为“朝阳”,南门改为“迎熏”,西门改为“阜成”,北门仍为“拱极”。此次城门题额的更易,见仁见智,我却以为与原命名高远阔大的意境相比,大大逊色,只剩下一派明媚软暖的气息,大概就是所谓的盛世气象吧。
名正言顺,师出有名,都是说名字的至关重要。新牌坊的命名既有承前,又有启后。承前者,以老县城四门首次命名的题额为名;启后者,以新名称命名了其中的两座牌坊。

位于黄河大道北段的南牌坊以“瞻岱”为名,这与老“齐河八景”之一的“泰山南峙”有关。瞻者,远望或远眺之意;岱者,泰山也。民国《齐河县志》对“泰山南峙”的记述较为生动:“邑之南,岱宗峙焉,群峰飘渺,高插天际。每当风日晴明,凭高远睇,浮青点黛,姽嫿可分。至若雨脚初排,云峰乍吐,烟岚万状,瞬息改观。洵元化之丹青,作东南之屏障云。
”
原来的“齐河八景”多随时代变迁而消失,唯此景依然故我。我常感叹说:“上天多么眷顾齐河啊!境内无山,却可让人饱览山色。
”选一个晴好天气的下午,登一高楼,放目远眺东南方,但见长河翻金,村落历历,层峦叠嶂,真如画屏一般,看得人发痴。那些隔着黄河与齐河遥相瞩望的山峦属泰山山系,连连绵绵,飘渺隐约,宛若仙境。
晚清人刘鹗所著《老残游记》中,也有一段文字写“泰山南峙”,不过写的是雪月辉映的景致,愈加奇崛,匪夷所思:“……抬起头来看那南面的山,一条雪白,映着月光分外好看。一层一层的山岭却不大分辨得出。又有几片白云夹在里面,所以看不出是云是山。及至定神看去,方才看出哪是云哪是山来。虽然云也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有亮光,山也有亮光,只因为月在云上,云在月下,所以云的亮光是从背面透过来的。那山却不然,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被那山上的雪反射过来,所以光是两样子的。然只就稍近的地方如此,那山往东去,越望越远,渐渐地天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是白的,就分辨不出什么来了……”这等白描手法出神入化,描画的景色层次分明,如在目前。可惜,如今雪月下的“泰山南峙”恐难一见了,只能略作一二存想。

东牌坊位于齐晏大街东首,名曰“临济”,面临济水之意。老齐河城之得名就与古“四渎”之一的济水有关。东汉初年大将军耿弇率军由此渡过济水,讨伐闹割据的张步,并在祝阿将其击溃,一举定国基,后人为纪念耿弇,便将此地称为耿济镇,到了北宋,又把耿济镇改称齐河镇,随后才有了齐河县。济水发源于河南省王屋山,后称大清河,是一条南北水上运输大动脉,帆张楫击,盐鱼交驰。出齐河县城东门半里即是清波浩荡的济水,所以东门名之曰“临济”,是地地道道的写实主义。同样老“齐河八景”也有“济水左绕”一景,即是描摹“临济”所见了。

西牌坊位于齐晏大街西首,名之曰“康城”。原西门名为“康成”,今改“康城”,古意荡然无存。康成者,大成之意。因西方在五行属金,在季为秋,秋天是收获的时节,所以称西门为“康成”,寓意着人们美好的愿景。现在的“康城”给人的直感就是“健康之城”,不免意蕴浅显了一些。然则,既来之则安之,或许“康城”更符合现代人的观念吧!

北牌坊位于迎宾路北首,名“拱极”。拱者,卫护之意;极者,北极星也。拱极就是指众星拱卫着北极星。把北门叫做拱极,也有天地相应之意。最早出于《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而齐河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古人说它“东屏会城,西连运道,南瞻泰岳,北拱神京”,拱极也就有了护卫京师之意。

“河清海晏”坊的命名颇费心思,也比较贴切。河清海晏字面意思是说黄河清澈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黎民幸福。而跟齐河的现状相联系,也可以作如下解释:黄河岁岁安澜,作为内陆县齐河有了亚洲最大的室内海洋馆,现代旅游业异军突起。黄河岸边有了海的味道,这是对“河清海晏”最好的诠释吧。
“齐之门”坊是六座牌坊中最宏伟的一座,语意也很浅白。
乾隆皇帝是个太平天子,一生好山水,墨宝满天飞,多次下江南路过齐河,留下了几首题咏。但为齐河县城四门题写牌匾的事,恐怕做不出来。所以今天大家看到的“乾隆御笔”,也就是不折不扣的“无中生有”了,当不得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