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館(下)——探索宇宙

标签: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丹達拉星圖 |
分类: 天文 |
接上篇:
探索宇宙,是天文博物館二層“宇宙”和“征程”展廳的合稱。上篇《地球家園》講述了人類對自身所在的星球及太陽系的了解,本篇則描述了從古到今,人類積極探索宇宙的故事。
一進展廳,就看到一些耳熟能詳的展品:古埃及丹德拉黃道十二宮、英國巨石陣等。當然也有不太熟悉的中國山西陶寺古天象台遺址和秘魯古印加長基羅天文遺址。
丹達拉黃道十二宮浮雕,原為埃及丹達拉神廟二樓小屋天花板。兩百年前拿破崙大軍征服埃及後,與眾多古埃及文物一道被源源不斷的掠至法國,今藏盧浮宮(本人未找到)。
當時教會看到此物大驚失色,以為是四五千年前古物,如此一來將顛覆《聖經》中描述的大洪水內容。好在天才語言學家商博良及時破譯古埃及文字,判斷此物乃公元前後製造,故而倖存至今。
【相關閱讀】
古埃及丹德拉黃道十二宮(複製品)
再來看看一種古老的手持天文儀器——星盤。早在公元前200年,古希臘人就發明了星盤。兩千多年來,這些堪稱藝術品的儀器,被天文學家、占星師及航海家用於陸地或海洋測量地平線以上高度,識別恆星或行星,以此確定當地的經緯度、確定時間等,堪稱掌上宇宙。
【鏈接】在線星盤
1595年07月19日,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德语: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頓悟到太陽系是由六層不同多面體組合而成,為此撰寫了《宇宙之謎》一書。書中插圖顯示了這個現在看來有些古怪的太陽系模型及眾多公式。
後來,開普勒放棄了這些不準確的公式,同時陸續公佈由他發現的三大行星運動定律,極大的動搖了當時的天文學與物理學。
開普勒第一定律,也稱為橢圓定律、軌道定律:每一個行星都沿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而太陽則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中。
開普勒第二定律,也稱為等面積定律:在相等時間內,太陽和運動著的行星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都是相等的。
開普勒第三定律,也稱為週期定律:各個行星繞太陽公轉週期的平方及其橢圓軌道的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
開普勒第二定律,也稱為等面積定律:在相等時間內,太陽和運動著的行星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都是相等的。
開普勒第三定律,也稱為週期定律:各個行星繞太陽公轉週期的平方及其橢圓軌道的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爵士(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38年11月15日-1822年08月25日),出生于德国汉诺威,英国天文学家及音乐家,曾作出多项天文发现,包括天王星等,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他一生製作了400多架望遠鏡,其中最大的便是眼前這架建造於1785-1789年的40英呎望遠鏡(模型)。歇赫爾爵士出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首任會長(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RAS);會徽便是這架望遠鏡,望遠鏡周圍是歇赫爾爵士的座右銘:quicquid nitet
notandum(应观察到任何发光的东西)。
由於望遠鏡尺寸巨大而造成使用不便,反倒是20英呎望遠鏡使用更多。1840年,歇赫爾之子约翰·赫歇尔 ( John
Herschel
)擔心望遠鏡因老化而坍塌,決定拆除。其中主體部分今天保留在了格林威治天文台,其餘部件分散在科學博物館及歇赫爾博物館等。
穿過古代天文展區,便是我國航天發展成就展區。先來看看如今依然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玉兔二號月球車。2018年12月08日~2019年01月03日,嫦娥四號搭載玉兔二號月球車成功著陸月球背面,這是人類首次抵達月球反面,意義重大!同時,玉兔二號月球車旁放了一個鈦合金輪胎供觀眾進行體驗。
與玉兔二號月球車在一起的,是2020年11月24日~12月17日從月球“挖土”回來的嫦娥五號,而上一次人類從月球挖土還是1976年08月前蘇聯的月球24號!
至於挖回來的月壤,就在隔壁展廳,彌足珍貴。
與玉兔二號月球車面對面的是祝融號火星車。2020年07月23日,天問一號搭載祝融號火星車一路奔向火星,圍繞火星表面長時間考察后,于2021年05月15日成功著陸。這次火星探測計劃,使得我國一次性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難題,令無數國人為之自豪!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祝融號的“眼睛”處居然有個上方大篆“火”字!我國航天人,從自己的方式把中華文明和中式浪漫帶到另一個星球。
再來看看激動人心的龐然大物——中國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建設中的中國空間站由眾多部件組成:天和核心艙、問天試驗艙、夢天試驗艙、巡天望遠鏡;以及運送補給的天舟系列飛船和載人的神舟系列飛船。
中國天宮建設時間線:
2021年04月29日,天和核心艙升空,在軌
2021年0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升空,在軌
2021年0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09月17日返回地球
2021年09月20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升空,在軌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駐留半年,預計04月返回地球
——————
2022年04月,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升空
2022年05月,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升空,計劃駐留半年
2022年7/8月,問天實驗艙升空
2022年10/11月,夢天實驗艙升空
2022年11月,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升空
2022年11月,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計劃駐留半年




2021年0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升空,在軌
2021年0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09月17日返回地球
2021年09月20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升空,在軌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駐留半年,預計04月返回地球
——————
2022年04月,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升空
2022年05月,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升空,計劃駐留半年
2022年7/8月,問天實驗艙升空
2022年10/11月,夢天實驗艙升空
2022年11月,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升空
2022年11月,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計劃駐留半年

天和核心艙


天和核心艙內部

天和核心艙在軌模擬圖 | 維基百科
下個月,在太空出差半年的航天員們就要返回地球。同時,今年還要陸續發射天宮的另外兩大部件,以及更多的貨運及載人飛船,中國航天YYDS!
有個展覽內容,假設將宇宙誕生至今的138億年濃縮成一年,人類直到12月31日才出現...
參觀中,看到蒸蒸日上的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人心情澎湃。同時清醒的認識到,和浩瀚無垠的宇宙相比,人類實在是微不足道,去月球尚且困難重重,更不用提其他行星。
切記先賢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