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击杀》:人性与死亡二选一的难题

标签:
娱乐 |

《近距离击杀》中有枪林弹雨的洗礼,有老一辈与新生代的角力,更有真实与谎言的对抗,在步步惊心的历史风云被逐渐揭开的同时,观众会看到一出人性的赞歌,而在某些层面:真实比谎言更冷酷。
影片围绕“常胜将军”马德瑞的死展开的一系列调查,警卫连仅幸存的4人在接受调查中互相指认,使得整个事件变成一出罗生门,每个人的言辞既有站得住脚的一面,但同时各自的证词有存在矛盾之处,导演在一步步揭开谜团的手法相当巧妙,借助大量的闪回和混剪让众多线索交织在一起,在这里,不仅仅破案的只是年轻的警员,参与者同样还有观众,因为不到最后一刻,真相依旧是个未知数,在最后一刻,其实揭开谜团的银幕上的警员,还有乐在其中的台下观众。
影片的整个非线性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既不过分剧透,又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悬念不让观众陷入乏味的困境。插叙与倒叙等手法也在很大层面推进了事件向着明朗化发展,这一点显示出了导演高超的掌控的能力,非线性叙事结构处理不好就容易陷入让观众不知所云的地步,在这里,导演孙铁显示出了非常扎实的功底,相对于新一辈的导演,孙铁导演显得更加稳重,在场面调度与节奏上都控制了非常独到,使得整部影片围绕悬念一步步递进,同时又适时给了观众侦查的乐趣。
在通过宏大的厮杀场面来展现战争残酷一面的同时,本片的更大主题在于刻画了战争下人性的思索。片中每个人都各有打算,究竟是活命第一还是任务第一,这是极大考验了警卫连的幸存者,每个人似乎都在打着算盘,但究竟最终是人性战胜了残酷的战争还是战争让人性泯灭,影片在结尾给出的答案,但很显然,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答案,而是参杂了诸多思考的最终回答,相信观众在影院会得到自己的理解。
在当下抗日剧手撕鬼子满屏都是的影视剧中,《近距离击杀》无疑为抗日剧正名了一次,原来,抗战片依然可以拍出高品位的影像,而对于主旋律影片,它同样提供了一个相当靠谱的范本,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高大上刻画,而是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来思考战争所带来的人性的变化。
影片的扎实剧本与导演掌控能力为本片打下了良好基础,而本片的演员的表现也对得起这部影片的品质,在很多时候也为本片增色不少,众多实力派的的表演让本片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分外鲜明,尽管是群戏,但每个人身上所赋予的特色以及所代表的的人性都是各有千秋,非常的到位。
在战争这台机器摧残下,最终人性与死亡变成了一个二选一的难题,导演最终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或许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观众在这其中愿意相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