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用喜剧演绎传统文化

标签:
娱乐 |
在当下青少年电视剧作品愈来愈低龄幼稚化的情况下,《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的出现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情,它既采用了《武林外传》的叙事结构与喜剧表达方式,同时又不忘在剧中注入浓厚的传统文化。如此一来,不仅有“小鬼当家”式的幽默桥段,同时又兼有寓教于乐教育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孩子》的出现填补了国内儿童片的空白。
小鬼当家趣味多多
电视作为暑期学生族的必备选择之一,如何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合适的剧目,自然是许多家长所关注的问题。然而,在抗战剧、穿越剧等遍地惊雷的节目充斥荧屏的时候,可供孩子观看的电视剧却并不多,《中国孩子》的出现便很好地解决了家长的这一困境。他的故事设定于民国时期,从一个小学堂展开,延升到同学堂相关的先生、学生、路人、仆人等,不仅刻画出人情风貌,也透露出浓厚的风土人情。所以这是一部极具正能量,同时又巧妙渗透了诸多传统文化的剧目,对于孩子来说,看剧不仅仅是一个娱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在本剧中,不仅有免费学堂、瓜田李下、引狼入室、新鞋子旧鞋子等趣味知识性的内容,同时又以一种幽默但不夸张的方式呈现出来。刻画出的小孩不仅个性鲜明,同时在引导方面又有着极其独到的意义,让孩子回归到孩子中去,享受小鬼当家的乐趣,同时又能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对于孩子来说,《中国孩子》不仅是良师益友,同时也是一本百科全书。
喜剧演绎传统文化
《中国孩子》叙事结构上吸取了《武林外传》这类情景片的模式,同时积极吸收漫画、喜剧等艺术形式,营造一幕幕意趣盎然的生活情境。在这其中,不仅有江南美景等视觉元素引人入胜,同时又利用巧妙剧情与诙谐台词制造出十足”笑果”,而更加难得是,它在引人发笑之余不忘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如此一来,喜剧与传统国学这看似冲突的两者达到了有机地统一,在整体上,都是为给孩子提供一个有趣同时长知识的成长空间。
《中国孩子》用采用了不少现代电视手法来诠释国画意境,比如胸口冒火苗代表生气,这种夸张浪漫化的表达不仅能够更加的形象易懂,也与童心童趣保持一致;而《弟子规》之类的传世经典,这是以一种较为沉稳的潜移默化方式展开的。可以说现代电视手法与传统的潜移默化双向进行中,既有一种一动一静的艺术美感,同时又让观众不会觉得过火或者乏味,总体来说,这是挂着喜剧的皮,宣扬的还是国学等传统文化的骨髓。
从本质上讲,《中国孩子》是一部儿童励志教育片,它着力于打造的是中国“孩子合伙人”,努力在娱乐的同时,让孩子在与荧屏交流中获得身心上的成长,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不遗余力这点,是值得观众给与掌声与致予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