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美育中,对“悲与美”的解释长期存在美感、快感、悲伤三者
(2022-03-29 09:00:16)
标签:
美育教育文化 |
从美育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中国传统悲伤音乐“以悲为美”的心理机制,对于揭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尚悲”(崇尚悲伤)的美育效应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只有掌握了美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美育教材或艺术手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然而,在音乐美育中,对于“悲与美”的解释长期存在美感、快感、悲伤三者与教育为何种关系的学术争论。尽管人们聆听悲伤音乐不是为了获得“悲伤”,但人们在音乐聆听中产生的“悲伤感”与“美感”到底具有怎样的心理联系,这种联系是怎样将聆听者产生的“快感”和“美感”区别开来,二者在心理机制上具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与教育又将产生怎样的联系?研究表明,“美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概念,“快感”是个体审美鉴赏的一个具身性体现。
聆听悲伤音乐实现由“悲”到“美”转化的心理过程是“平行加工”还是“悖论”,可能是揭示“以悲为美”教育机制的关键环节。等人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多学科整合的视角,提出了“乐享转换理论”。人们聆听悲伤音乐实现由“悲”到“美”的心理转换,受个体“乐享强度”调节,并影响审美情绪的加工。研究表明,负性效价偏向的个体通过聆听悲伤音乐,实现“悲伤”体验的释放,产生美感和激励效应。
在乐享悲伤音乐的过程中,受音乐喜好和审美判断调节的审美体验,伴随积极情绪的增强,消极的悲伤体验逐步转变为积极的愉悦体验,最终获得生理奖赏,产生激励效应。该理论为我们采用实验法探究聆听悲伤音乐给人们带来何种心理获益及其心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解释“以悲为美”的美育效应提供了路径。已有研究发现,在音乐“以悲为美”中,乐享强度是产生审美体验的重要维度,受个体的音乐偏好和聆听动机调节,可能是有效预测“以悲为美”的重要指标。
音乐喜好受文化特异性的影响,音乐喜好影响悲伤音乐的审美体验,聆听的趋避动机是个体音乐审美实现的关键环节,决定个体的积极情绪的唤醒程度。另一方面,音乐熟悉度可能是预测音乐喜好度的重要维度,并对个体的审美判断、情绪体验及乐享强度产生影响。
此外,音乐训练增强了个体音乐专业知识和音乐经验,有效调节了悲伤音乐的审美判断,增强愉悦体验。与非音乐家相比,音乐家在审美的行为反应和神经生理激活上具有显著的优势,音乐训练强化了他们情绪反应及审美体验,增强了音乐脑的功能。尽管上述研究基于西方音乐文化,探究了聆听悲伤音乐的行为特征及神经基础,为我们探究以悲为美的审美现象提供了行为和神经生理的证据。然而,基于中国传统悲伤音乐,探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尚悲”的审美特征和心理机制还缺少心理学证据。
高校音乐美育作为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中国大学生是实现音乐美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因此,探究大学生聆听中国传统悲伤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心理机制,对于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美育效应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