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艺术教育在清华
编者按:

2019年7月31日,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兼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赵洪老师应邀来到清新书坊录制《清华园里读经典》栏目,首先赵洪老师为我们诵读了梁启超先生的《美术与生活》,随后赵洪老师又以《艺术教育在清华》为题详尽地介绍了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历史,总结了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探索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的使命~~更多详情请大家观看以下视频。
请点击欣赏《赵洪:艺术教育在清华》视频吧
(温馨提示:请大家在WiFi下观看,土豪随意~)

经典诵读|《美术与生活》节选
诸君!我是不懂美术的人,本来不配在此讲演。但我虽然不懂美术,却十分感觉美术之必要。好在今日在座诸君,和我同一样的门外汉谅也不少。我并不是和懂美术的人讲美术,我是专要和不懂美术的人讲美术。因为人类固然不能个个都做供给美术的“美术家”,然而不可不个个都做享用美术的“美术人”。
“美术人”这三个字是我杜撰的,谅来诸君听着很不顺耳。但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中国向来非不讲美术——而且还有很好的美术,但据多数人见解,总以为美术是一种奢侈品,从不肯和布帛菽粟一样看待,认为生活必需品之一。我觉得中国人生活之不能向上,大半由此。所以今日要标“美术与生活”这题,特和诸君商榷一回。
......
要而论之,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今专从美术讲:美术中最主要的一派,是描写自然之美, 常常把我们所曾经赏会或像是曾经赏会的都复现出来。我们过去赏会的影子印在脑中,因时间之经过渐渐淡下去,终必有不能复现之一日,趣味也跟着消灭了。一幅名画在此,看一回便复现一回,这画存在,我的趣味便永远存在。不唯如此,还有许多我们从前不注意赏会不出的,他都写出来指导我们赏会的路,我们多看几次,便懂得赏会方法,往后碰着种种美境,我们也增加许多赏会资料了,这是美术给我们趣味的第一件。
......
今日的中国,一方面要多出些供给美术的美术家,一方面要普及养成享用美术的美术人。这两件事都是美术专门学校的责任。然而该怎样地督促赞助美术专门学校叫它完成这责任, 又是教育界乃全一般市民的责任。


嘉宾分享|《艺术教育在清华》节选
赵洪老师分享道:
1913年,清华大学第一位音乐教师来校执教,此后,陆续开设了音乐、美术类的课程,并相继成立了剧艺社、美术社、军乐队学生等学生艺术团体。早期的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体活动培养了大批艺术爱好者,他们日后成为了中国近代音乐、戏剧的创始人和学术大师。解放后,尤其是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清华大学成为多科性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及学生艺术团活动培养了大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后来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也有不少成为了学术大师和著名企业家。1993年12月,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正式成立,秉承“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全面素质”的“两全”教育理念,将艺术教育课程由音乐扩宽至舞蹈、戏剧、书法、美术、影视等多个领域,课程体系日益丰富健全。目前,由艺术教育中心开设的通识类艺术教育课程容量达到每年6000余人次,学生艺术团12支代表队、人数超过1200人,每年,在新清华学堂等场馆举办的高水平演出和艺术名家讲座超过100场次,受益学生超过10万人次。
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历史,总结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探索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的使命~~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要而论之,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用, 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为有趣。换句话说,是把那渐渐坏掉了的爱美胃口,替他复原,令他常常吸收趣味的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的生活康健。明白这种道理,便知美术这样东西在人类文化系统上该占何等位置了。
今日的中国,一方面要多出些供给美术的美术家,一方面要普及养成享用美术的美术人。这两件事都是美术专门学校的责任。然而该怎样地督促赞助美术专门学校叫它完成这责任, 又是教育界乃全一般市民的责任。
“生活于趣味。”这句话虽然不敢说把生活全内容包举无遗,最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人若活得无趣,恐怕不活着还好些,而且勉强活也活不下去。
......

嘉宾简介:
赵洪,女,研究员。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9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文化部部长,化学工程系副主任,教学评估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现任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兼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获得北京市教育工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并连续五届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现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学校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法,美育、艺术教育等。曾在《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博览群书》等杂志以及光明网、清华大学官网等发表多篇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