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王国维美育理论核心精神

(2018-03-19 15:33:18)

 摘要: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美育工作的先驱者,他对美育的定义、认知、辨析均在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文学艺术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纯粹之知识”,与功利主义无关,是净化人类心灵、启迪智慧、塑造优秀人格的有效媒介,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以探讨王国维美育理论的核心精神为出发点,兼论文学艺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旨在抛砖引玉,望更多友人关注美育和语文教学的现状,共同思索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4380025.htm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文学;当代教育 
  一般认为,美育理论诞生于十八世纪的西方,德国诗人席勒是该领域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美育书简》中率先提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这最后一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这即标志着“美育”(Aesthetic)开始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相较而言,尽管美育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却常与“无为”、“高雅”、“境界”等词相混,长期作为形而上的模糊概念。直至二十世纪初,经历西学的少数中国学者才对它进行科学阐释并大力推广,其中尤以王国维对美育的研究最深入,贡献最突出。 
  一、王国维美育思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 
  19世纪中期以来,救亡图存的意识激荡在我国仁人志士心中,加之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不断扩张,以及维新变法的深远影响,视教育为自强之道、视育人为自强之机就成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然而,随着新建工厂、派遣留学生、开办新式学校等措施的推进,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只学对自己有用的、立竿见影的,只注重传授实业技术理论与西方政策法规——此种潮流片面抬高了物质文明之地位,反而忽视了国民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此种情势下,王国维有感于培养国民独立人格和精神趣味之重要性,果敢地提出“教育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的观点,主动强调以美育人的意义。“王国维研究美育的论著主要集中在1903—1907这五年间”,代表文章有《论教育之宗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说》、《孔子之美育主义》、《古雅在美学上之位置》等等。 
  二、王国维美育理论核心精神之解析 
  概括来讲,王国维的美育主义可归纳为两点:其一,美育是中国固有的思想,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欲念的;其二,美育具有独立性,与德育、智育价值相异。 
  一方面,王国维认为 “欲”是产生苦痛的源泉,也是人的本性,譬如避苦就乐、喜得恶失、怯让勇争等潜在心理,而这种与生俱来的欲念“外之见于社会也,则为罪恶”,所以,教育人们如何忘记苦痛及克制自身的狭隘利益观至关重要。宋元以来,程朱理学教化人们顺应天理、遵循本分,但所谓的“灭人欲”并未使天下大同,反而将正常的审美活动归为“玩物丧志”,令文人失去了自由追求艺术的权利,凡事必以社会责任为先,“一切学业,以利用之大宗旨贯注之”。然而,当社会动荡、原有的礼制成规受到冲击时,精神空虚和无所寄托就将成为国民的“通病”:晚清时期大量国人吸食鸦片而政府屡禁不止,这便是礼教育人的缺陷所在。相反,美育能使人精粹,使人无私无欲,更是人生的超脱之道,就像王国维所言:“美之为物,不关乎吾人之利害者也……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自春秋末期的孔子起,我国不少教育家、哲学家都曾提出过与美育相近的观点,并用诗歌、绘画、音乐等形式来突显艺术之功用,以求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王国维将其教育理念总结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而他自己也申明美育是中国的固有思想,非近代西方特有的先进文化,在内外交困的大环境下重提美育,纯粹是基于历史现实的选择,旨在帮助国人醒悟并获得内心之平和。 
  另一方面,王国维美育的核心精神还在于率先强调了“美育”的独立性。众所周知,德育、体育、智育、美育都是施教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将德育和美育混淆而谈,仿佛二者同义,并无分别。王国维化合了庄子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肯定了美育和德育都属于“心育”的范畴,即从思维意识和心理上教化人类,不以客观知识为主要媒介;但美育绝不等同于德育,它以美的事物、美的感受为标志,以追求真实而纯粹的内心境界与关注人类健康而全面地发展为根本;德育则更多关注宣扬“善”,主张以责任、舆论、秩序、规则等等来约束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使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服务于集体。美育与德育虽有不同,但是并列而存、相辅相成的:“无论美之与善,其位置孰为高下,而美育与德育之不可离。”作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先驱者,王国维认为与实业、政治、科学相较,美育的作用毫不逊色,它能有效促进国民人格的提升,进而推动文化重兴、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 
  三、反思文学艺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综上所知,美育是实现全面育人的一种独立途径和手段,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语文教学本就是个富有美感的过程,抑扬的声调、变幻的音韵、结构疏朗大方的汉字、感情澎湃的措辞、鲜明可感的描绘对象……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议论文、小说,文字的魅力在于创造出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同时,尚为读者留有想象发散的自由空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感受,美育的最大特征也是自主性。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美育实践中,施教和受教双方都过多注重艺术的基础知识与客观规律,常将某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产生背景、创作技法、著名作品烂熟于心,而直接省略了审美能力的塑造。如此一来,所谓的“美育”不过是艺术教育,只以艺术为外在形式,并未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与体验,那么青少年想象力愈加匮乏、兴趣愈发狭隘、感知力愈发迟钝等现象就再无避免之可能。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中小学相较,高校具备开展美育活动更为有利的条件:首先,受教者的心智已基本成熟,能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心理因素, 
  以松弛的状态融入到审美实践中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其次,高校实行的不是义务教育,没有升学压力和严格的课程标准,施教者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其他因素较为自主地定夺授课方案,充分调动文学艺术资源,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召唤学生对美的认知,并帮助其将美的感受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 
  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语文教学具有“无用之用”,它所蕴藏的“真、善、美”情怀,恰汇聚了古今中外文化经典之精髓,而种种精妙的艺术表达,更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珍贵资源。故而,现代教育工作者理应意识到文学艺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应秉承素质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立体地发展。 
  参考资料: 
  [1] (德)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2] 王国维:《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卷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4] 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 姚文放:《王国维的美育四解及其学术意义》,《文艺理论研究在》,2010.6。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9/view-438002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