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新闻导引— 据广州日报报道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北京论坛(2009)举办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素质要全面考量,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 “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会知道尊重别人,会更能吃苦。”他认为,素质要全面考量,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他们能吃苦耐劳,尊重别人,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 新闻连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1/09/content_12413398.htm 文/好运相伴
我们天天都在议论素质,那到底什么是素质真正的定义呢?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资料说素质包含的范围太广了,人的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而我们大家是否又真正考虑过,在这些素质领域里面,哪种素质又是我们人类最为重要的素质,是内在的、值得称赞的;而哪种素质又是肤浅的素质,只是表面上的,可有可无的,只要是个一般人就能拥有的。按照素质领域的份量来排序,我想给出这样的排序是最为合理的,那即是:品德、智力、体力、审美。 把品德排在第一位,并不是说是我个人的主观意见,也并不是说我在颠倒是非。我们大家不防想一想,我们人类能够互相交往的基础是什么,我们人类能够群居在一起开心生活靠的又是什么,不可置疑,这个基础和依靠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那份尊重、那份帮助。 如果没有了这些最为基础的因素,又何来的“朋友”一说,又何来的“知己”一说,也许现在已经有人站出来反对我的推理了,说:“并不是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有朋友和知己,那些社会败类、人渣还不是一样的有?”,我想说的是:“你问的确实好,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曾经认真思考过,我在想到底什么才算是‘朋友、知己’,现在我终于想通了,朋友、知己真正的定义应该是,能与对方同甘共苦、互助互进的人。但是,你所说的那些“狐朋狗友”他们相处在一起,只是在浪费青春、浪费人生而已,他们并没有互相提醒对方好好的生活、共同进步,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朋友、知己”,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想应该用“寂寞”来形容更加贴切,因为寂寞、因为没有人生目标他们才聚到了一起,称为了名义上的“朋友”。 但是今天我的文章标题为什么说:“状元素质不如农村小孩的素质呢?”,也许现在已经有很多朋友知道我想说什么了,前面几段很明显,我透彻分析了一下“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其实就是为了给我的这个标题装上保险锁,我是想表明有些高考状元的素质确实不如一个纯真朴实的农村孩子,为什么?请看下面的分析。 “状元”无非就是学习成绩超群的一类人,也可以变相的说他们“智力素质”比较高,但是我个人却总认为,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普遍存在自傲的现象,在他们眼里别人什么都不如他们,好象自己就是一个传说,这样的孩子对于周围的人和物往往不怎么留心,他们留心的只是课本和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大脑。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互助、互尊和互爱,他们相当缺乏,我个人也深有体会,在我们家乡一般学历越高的孩子,越没有尊老爱幼的举动,走在路上见了长辈也不会打招呼,只是低头而过,他们也不喜欢和别的人一起聚众聊天娱乐,好象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素不可耐、老土,自己是有学历有文化的人,把自己永远都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这样的人往往将来走入社会,也不会有什么高尚的品德,他们会丈着自己的智慧瞧不起别人,也可能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可见这类人品德素质不怎么高。当然话也不是绝对的,学习成绩好、品德素质高的孩子也不是说没有,只是比较少而已。 但是那些“农村小孩”,大家先要明白我所说的农村小孩并不是指出生在农村的小孩,我指的是那些“人品朴实、尊老爱幼、而学习成绩一般的人”,可以说他们拥有最多的应该是“品德素质”,在他们的社会活动中,把对别人的尊敬看作是至高无尚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他们从来不会傲慢、不会撒谎、不会做伤害别人的事情,因为他们有着很高的品德,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更能被别人赞扬,活动中更能让别人接受他们的身影,对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更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可见这类人虽然智力素质不怎么样,但是他们的品德素质绝对比那些学习好的状元孩子高。 由于“状元”拥有的是“智力素质”,“农村孩子”拥有的是“品德素质”,而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却远远大于智力素质,所以我今天才敢写这篇博文,用我的文字来证明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的话语,也不知道我的文字是否能说服你,但是我们真的不可否认,有时候“高考状元的素质确实不如一个农村孩子”! 我想周校长说这句话的本意,也并不是针对高考状元的,而是和我分析的一样,是想告诉大家“品德素质”高于“智力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