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补遗】《红楼梦》熏笼小考

标签:
文化 |
分类: 细品红楼 |
【引言】
《红楼梦》中的熏笼是个什么物件?
我觉得一直以来,熏笼都没有完全解释清楚。通过大量阅读查找历史文献以及考证存世的文物,我终于领悟到:《红楼梦》中的熏笼,这个物件它不是现在通常认为的:是一个冬季采暖用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红楼梦》中的熏笼,是中国古代贵族士大夫阶层熏香文化的产物,确切地说《红楼梦》中的熏笼不是采暖用具,其实是古人的一个熏香器具。
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特别流行熏香文化,对于不同用途的熏香,古人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造型的熏笼,例如:专门用于手帕熏香的熏笼叫帕熏笼;专门用于衣服熏香的熏笼叫衣熏笼;专门用于被褥熏香的熏笼叫被熏笼;还有专门用于房间居室熏香的熏笼叫熏炉,慈禧太后甚至专门用新鲜的水果来为她的居室熏香,可见其考究。
在《红楼梦》的两个章回中出现的"熏笼",从书中的描写分析可以看出是属于"被"熏笼,是怡红院和潇湘馆中专门用于被褥熏香的。当然这种“被”熏笼除了用于被褥熏香,也可以用于烘烤和冬季兼作“暖床”使用,所以才会出现隆冬季节晴雯及林黛玉等坐卧在“熏笼”上的情节。也正是因为“熏笼”是熏香用具,美人熏香联系起来,才会使读者产生出诗意的美感。如果只是把熏笼理解为冬季采暖用具,那么原来作者营造的那种美人熏香的诗意美则荡然无存。
【辨析】
目前网上有不少对于“熏笼”的解释。总得说来,解释比较混乱,不够精确,甚至还有一些错误。而且缺少图示和文物照片,使得读者难以理解,甚至莫名奇妙。
例如以下是《红楼梦大辞典》中对于“熏笼”的解释:
冯其庸、李希凡二先生主编之《红楼梦大辞典》“熏笼”条,我觉得此条注释还是有些问题的。
【正文】
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红楼梦》熏笼小考
图/文 黄云皓
【提要】
本文依据《红楼梦》书中“熏笼”描述的文字分析,详细考证中国古代的“熏笼”的历史文献及传世实物,力图复原《红楼梦》中“熏笼”的具体形式。
【关键词】 红楼梦 熏香 火箱 熏笼
一部伟大的《红楼梦》,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正因为如此,常常是书中的一个物件,一处陈设,一件用具,都能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遐思,吸引着读者去探究,去考证,去品味。
本文撷取《红楼梦》中的一件日常用具“熏笼”,来作一番详细的梳理和考证。
熏笼是《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和第五十二回中出现的重要物件,整部《红楼梦》中“熏笼”几乎都出现在这一时间段内,在这两回中这个称作“熏笼”物件一共出现了三次,我们且先看看书中涉及熏笼的原文:
书中首次出现“熏笼”的是第五十一回,书中写道:“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晴雯嗐了一声,笑道:“人家才坐暖和了,你就来闹。”……晴雯笑道:“终久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今儿可以不用。”宝玉笑道:“这么说,你们两个都在那上头睡了,我这外边没个人,我怪怕的,一夜也睡不着。”……晴雯自在熏笼上,麝月便在暖阁外边……便蹑手蹑脚的下了熏笼,随后出来……说着,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着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素香放上,仍旧罩了。”(图1
火盆及配件)
书中第二次出现“熏笼”是在第五十二回,书中写道:“不但宝钗姊妹在此,且连邢岫烟也在那里。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紫鹃倒坐在暖阁里临窗作针黹。一见他来,都笑说:“又来了一个,可没了你的坐处了。”宝玉笑道:“好一幅‘冬闺集艳图’。可惜我迟来了一步。横竖这屋子比各屋子暖,这椅子坐着并不冷。”说着,便坐在黛玉常坐搭着灰鼠椅搭的一张椅上。”(图2
清 孙温绘 红楼梦第52回插图局部)
书中第三次出现“熏笼”也是在第五十二回,书中写道:“此夕宝玉便不命晴雯挪出暖阁来,自己便在晴雯外边;又命将熏笼抬至暖阁前,麝月便在熏笼上。一宿无话……麝月忙披衣起来道:“咱们叫起他来穿好衣服,抬过这火箱去,再叫他们进来。”
从上面摘录的这三段文字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当时的日常用具“熏笼”,在作品中作为烘托人物和渲染氛围的道具,被作者运用得是多么巧妙和贴切。在清代,当时的读者可能对于这个叫“熏笼”的用具是什么,无需注释,就了然于心,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没有实物可示的情况下,今天的读者对于清代很常见的“熏笼”是什么物件就很费解了。
从上面摘录的这三段原文描述中可以看出,怡红院里这个叫“熏笼”的用具,在麝月口中又叫做“火箱”,在寒冷的冬季,这个“熏笼”上面可以铺上被褥,很暖和,可以睡人。而且根据晴雯和麝月的对话,麝月刚开始是想跟晴雯都睡在熏笼上的,后来因宝玉要求有一个人睡在他外面,结果是晴雯仍睡在熏笼上,麝月只得睡在宝玉的暖阁外,随时听候吩咐,可以推测出这个“熏笼”
体量着实不小,上面能睡两个少女,而潇湘馆中出现的熏笼体量也不小,上面可以围坐四个人聊天,体量应该和怡红院的“熏笼”差不多大,而且根据书中描述,怡红院的熏笼下放置有火盆,火盆上有铜罩,火盆里燃着熟炭作为热源取暖。在潇湘馆中,宝钗宝琴姊妹和黛玉、邢岫烟之所以围坐在潇湘馆的熏笼上聊天,通过后面和宝玉的对话可知:坐在这个熏笼上也是非常暖和,只是只能坐四个人,没有宝玉的地方了,宝玉只能坐在黛玉常坐的一张椅子上。
根据书中对于“熏笼”的这些细致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红楼梦》里的这个“熏笼”应该是一个笼子状箱型的大罩子,顶面是平整的,制做成镂空网格状,可以铺设被褥,人可以睡在上面或坐在上面。罩子下部距地面有隔开的空间,可以放置火盆,发热取暖,故也谓之“火箱”。而且熏笼的体量亦不小,上面能睡两个人,或围坐四个人,所以熏笼的箱型顶部应该是差不多至少有一米五见方的方形。历史上实物的熏笼一般都是竹制或者木制,根据书中描述,怡红院里的熏笼需要两个以上丫鬟来抬,可见也不是很重,竹制的可能性最大。
从以上推测可见,《红楼梦》里麝月口中称之为“火箱”的这个熏笼很类似现在南方很多地方冬季采暖的“电火箱”,这个“电火箱”其实就是古代“火箱”或“火柜”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发展和应用,只不过古代时使用炭火盆作为热源,现在用电。张启立有一篇题为《火桶、火箱》的文章,专门描写徽州人民旧时使用“火箱”的情况:“冬季来临,许多农家,在客厅里或房间内,安放一只长约1.5米、宽约1米的长方型木火箱,里面放上一口牛头大铁锅,倒入一畚箕燃烧的木炭,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热灰,男女老少,三五人儿,在火箱内对面而坐。……”可巧,麝月管怡红院里的熏笼也叫“火箱”。是不是可以认为《红楼梦》里的“熏笼”就是南方采暖的“火箱”或“火柜”吗?可问题在于现在南方冬季采暖的可以睡人的“火箱”“火柜”并不叫“熏笼”。由此看来,这两者还不能完全划等号。(图3
南方老式火箱实物)
那么《红楼梦》中描述的这个“熏笼”究竟是怎样的形制的用具呢?虽然今世有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少“熏笼”文物,但是细较这些文物和《红楼梦》中的熏笼,似乎并不相同,并不具备红楼梦里熏笼坐人或睡人的功能,所以就很有必要对《红楼梦》中的“熏笼”做一番考证。(图4
出土古熏笼实物)
先从“熏笼”这个词入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叫“熏笼”的用具最原始的用途是“熏”,而不是取暖。
熏就是熏香。熏者,熏染也、熏陶也。香需用“熏”字作动词。细读《红楼梦》可以发现书中有不少情节涉及到了“熏香”。(图5
古人熏香三件套)
例如第八回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是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什么香?我竟从来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第十九回“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薰染的也未可知。”这里都是写贾府中有给衣服熏香的习俗。
又如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回中有个重点情节,既秦可卿托梦王熙凤,内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此处所提“浓薰绣被”就是旧时公侯富贵人家晚上睡觉前都要将被子放在薰笼上用香薰过,是被褥暖香怡人,可见贾府中不仅给衣物熏香,被褥也同样要熏香,此乃富贵人家卧室常景。王时翔《齐天乐》诗曰“绣被浓熏,雾笼双彩羽”。
此外又如第十八回“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
第十九回,袭人在侍候宝玉时,“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
第四十一回“忙将当地大鼎内贮了三四把合香,仍用罩子罩上”。
第六十四回“又不大喜薰衣服;就是点香,亦当点在常坐卧之处。难道是老婆子们把屋子薰臭了,要拿香薰薰不成”。这里描写的熏香就是古人给居室熏香。(图6
清代宫廷熏炉)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贵族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熏香文化,不仅衣服上需要熏香,被褥也需要熏香,居室内也需要熏香。例如将服装加以熏香,是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的一个传统。著名的例子之一便是《颜氏家训》中批评“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古人对于熏衣这件事很上心,相应的发展出一套细致的方法。宋人洪刍《洪氏香谱》中记有“熏香法”,其实就是“给衣熏香法”,把相关程序介绍得很清楚:“凡薰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薰衣服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置香在上薰之,常令烟得所。薰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图7
西晋墓出土青瓷熏香冥器)
熏香用的熏笼在我国起源于何时已难考证,但可推断,一定历史久远。东汉的《说文》中就有关于熏笼的注释,今世又有多件古代实物“熏笼”文物出土;从现存的历史文献上考证,中国古代“熏笼”亦作“燻笼”,是一种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笼状器物,早起多为竹制,后期也有木质或金属制成。《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
唐 王昌龄
《长信秋词》之一:“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代的白居易在《宫词》一诗中写道:“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图8 明
陈洪绶 斜倚熏笼图轴)
前蜀 薛昭蕴 《醉公子》词:“床上小燻笼, 韶州新退红。”宋高承 《事物纪原•舟车帷幄•薰笼》:“ 晋
《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衣薰笼。当亦秦汉之制也。”从这些文献记载来看,古人用于熏香的“熏笼”,用途也是多种多样的,基本有四种形制的熏笼:有用于给手巾熏香的手巾熏笼,有给衣服熏香的衣熏笼,有给被褥熏香的条被熏笼,有给居室熏香的熏炉。熏笼的式样更是多种多样,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皆因其用途不同来决定。
熏笼除了可以熏香,在寒冷的冬季可以用于取暖,或者烘烤潮湿的衣服被褥,这是熏笼的另一个用途。例如第十一回
“凤姐儿答应着出来,见过了王夫人。到了房中,平儿将烘的家常的衣服给凤姐儿换了”,这里凤姐更换的衣服很可能就是在熏笼上烘烤的。旧时旅店,要烘烤的被子多,往往烘烤被褥的熏笼大如方桌,罩在一个大炭盆上。而普通人家所用,形制就要小一些,特别在冬天,一家人围着熏笼而坐,熏笼上罩上一床薄被子,把双手放在被子下取暖,非常舒服。但是清人曹庭栋认为:“熏笼只可熏香,若以暖被,火气太甚。”(《养生随笔》卷四)这是从保养身体的角度来考虑的,亦有一定的道理,无怪乎晴雯受冻后在熏笼上一烤就患上了重感冒。
通过上面对于《红楼梦》书中对于“熏笼”描述的分析,以及对熏笼的追根溯源,《红楼梦》中的熏笼的轮廓终于渐渐清晰起来。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以及书中的描述,怡红院和潇湘馆的熏笼应该是一个大如方桌的笼子状大罩子,罩在一个火盆上,熏笼顶面平整,和现在的火箱类似,制成网格镂空状,以利于下面的香气和暖气穿过。上面铺上被褥,日常用于被褥熏香或烘烤,上面可睡两个少女或者围坐四人,但这个熏笼不是很重,因书中写道两三个女孩子就能抬得动,竹制比较理想。怡红院和潇湘馆里这个熏笼日常主要用于被褥的熏香,第五十一回中写道麝月在熏笼下的火盆里放了两块素香,可知怡红院的熏笼主要用于熏香,除了熏香,熏笼还可以用于烘烤,在寒冷的冬季就可以作为暖床或者暖座之用,供人坐卧取暖御寒,真可谓“一物多用”。著名博物学者扬之水曾对中国古代的“熏笼”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爬梳,在谈到《红楼梦》中的“熏笼”时说:“这种样子的熏笼必是体量不小。”又说:“又罩盖必是平整如箱,……此外,其火必只是熏燃而微微送暖。如此形制的熏笼似乎不很常见。”虽说目前尚未发现完全符合红楼梦中的熏笼文物,但是确实有不少类似的清代熏笼实物存世。如下图这个存世的清代熏笼是榆木制成,尺寸54/32/32cm,和《红楼梦》中描述的熏笼分析推导出来的样式很类似,只是体量要小些,不能用于熏烘被褥,只能用于熏烘手巾衣物之类。另一个存世的清代熏笼,可以看出作为熏笼暖源的火盆是如何放置在熏笼里的。(图9
清代熏笼实物)
虽然现在尚未发现完全符合《红楼梦》中的熏笼实物,但是通过对于原作文字描述的分析推测复原,以及历史实物的详细考证,我们还是能推测出《红楼梦》中的“熏笼”大致风貌,但这推导复原的熏笼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最终还需要等待文物考古的新发现来进行验证。(图10
红楼梦中熏笼复原图)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熏笼,这个物件它不是现在通常认为的:是一个冬季采暖用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红楼梦》中的熏笼,是中国古代贵族士大夫阶层熏香文化的产物,确切地说《红楼梦》中的熏笼其实是一个熏香器具。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特别流行熏香文化,运用于不同用途的熏香,中国古人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熏笼,有专门用于手帕熏香的“帕”熏笼;有专门用于衣服熏香的“衣”熏笼;有专门用于被褥熏香的“被”熏笼;有专门用于房间居室熏香的“熏炉”,甚至慈禧太后还专门用新鲜的水果来为她的居室熏香,可见其考究。在《红楼梦》的两个章回中出现的"熏笼",从书中的描写分析可以看出是属于"被"熏笼,是怡红院和潇湘馆中平时专门用于被褥熏香的用具。当然这种“被”熏笼除了用于被褥熏香,也可以用于烘烤和冬季兼作“暖床”使用,所以才会出现隆冬季节晴雯及林黛玉等坐卧在“熏笼”上的情节描写。也正是因为“熏笼”是熏香用具,美人与熏香联系起来,才会使读者产生出诗意的美感。如果只是把熏笼简单地理解为冬季采暖用具,那么原来作者营造的那种美人与熏香的诗意之美则荡然无存了。
2020/5/23
(作者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哨子营100号,100091)